蔡卡宁
摘要:吴熙载是清代一位优秀的篆刻家和书画家,师从邓石如、包世臣,后又经过自己的思考创新,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高潮,在明清时期篆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吴熙载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本文兼及清代篆书之流变,探讨和分析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的篆刻特点。
关键词:吴熙载 《宋武帝与臧焘敕》 清代篆书 流变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046-04
一、清代篆书继承和流变分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在《说文解字叙》中就曾记载:“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由丞相李斯负责统一国内文字,形成了“小篆”,秦朝之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而大篆与小篆合称为篆书。到了汉朝,篆书依然保留着实用性,在一些典重场合,篆书依旧是首选文字,如诏书、官印、碑额等都是使用篆书的。在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中也曾记载到:“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但是篆书由于结构复杂,渐渐地由实用价值转向了艺术价值,隶书逐渐替代了篆书的实用地位。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各文化的兼容并存,中国的文化、经济等都进入了鼎盛时期,书法艺术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唐朝设有六学,其中就包含有学习篆书,但是在唐朝初期,篆书依旧只存在于碑额、匾额等处,其实用价值越低,艺术价值就更高。到了唐中期,一些书法家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阳冰。由于李阳冰极其擅长篆书,尤其擅长小篆,因此被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他的代表作有《城隍庙记》《般若台题记》《舜庙碑》等等,但是也依旧挽回不了篆书的颓势。到了五代、宋朝时期,篆书虽进入了一定的低谷,但是依旧有些人抵挡不住篆书的魅力,出现了精通篆书的人,如徐铉、徐锴等,徐铉的代表作有《峄山碑》《说文》等,徐锴的代表作有《说文系列》,这时候的篆书实用价值已经彻底消失,其艺术价值逐渐显现。
到了元明时期,篆书进入了低谷。而到了清朝时期,篆书进入了百花斗艳阶段,出现了大批喜爱篆书的文人墨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随着这些人的研究,篆书再次进入了昌盛时期。
篆书在清代的发展中可以大致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清代早期篆书的发展相对来说是属于式微阶段,在清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篆书书写者几乎都是承继和发展了“二李”的笔画匀圆的“玉箸篆”书写形式,在此期间涌现出来的有名的篆书家寥寥无几,大都反响平平。
到了清中期的时候,也就是乾隆、嘉庆、道光统治年间,篆书开始真正发展起来。特别是邓石如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小篆的书写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吸收借鉴了汉代碑额篆书的特点,并且将其融入到篆书书写中去,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篆书书写的刻板匀整之风。邓石如对篆书的发展革新,后来影响了很多学习篆书的学员,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邓派篆书的传人,也正是由此开始沉寂了数千年的篆书又开始熠熠生辉。到了清代晚期,咸丰、同治、光绪时期,清代的篆书發展可以说是成熟的大丰收时期,学贯古今的大书法家人才辈出。尽管这些篆书学者他们多是从“邓派”入门,但是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创新,篆书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
(一)清代早期篆书传承:源流融汇
清代早期是一个明清政权交替的动荡时期,清代的统治者们非常注重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清政府组织相关文人学子编撰了很多大型的图书,而且各种艺术门类也正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书法发展方面,由于康熙皇帝的大力推行,更是催生了“董字”风靡、帖学一统书坛的局面。随着清政府管理权利的逐渐稳定,统治者们开始在思想和文化上加强对人的控制,甚至施行了严苛的文字狱。这时期的许多文人学士一直处在民族矛盾和政治斗争的纷乱局面下,许多文人们举步维艰,言语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为此,在这一时期,很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古代的经史子集研究中去,并由此引发了清初期训诂学的繁荣。许多之前被历史遗弃的古代文化遗迹和历史资料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的金石文字数量繁多,清代的金石学和文字学便由此而开始繁荣起来。在这一个阶段中,许多文人开始留意传统的古代碑刻作品,并且提出了金石碑板的概念。当时的许多书法家从金石学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其眼界和审美标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清代初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书论有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杨宾的《大瓢偶笔》、陈奕禧的《绿荫亭集》等。此外,王澍的《竹云提跋》和《论书剩语》等都受到了人们的追捧,王澍在清前期更是被人们尊称为篆书大家。王澍非常专注篆书的学习,一改传统的帖学风气,并且从前人李斯、李阳冰遗留下来的碑刻篆书着手,进行模仿和学习,在后期更是达到了神形酷似的效果。清代早期的篆刻书法仍旧可以看成是玉箸一脉,虽然没有实现创新性的突破和发展,但是已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篆书中存在的艺术价值,沉睡了那么久的篆书字体再一次走入人们的生活中。除此之外,清代初期的傅山和八大他们虽然并不是以篆书闻名于世的,在当时也没有造成轰动性的影响,但是他们将严肃端正的玉箸篆发展成了有些古朴奇异但同时又带有草书笔意的新型篆书风格,这对于清中期篆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尝试,也为后来篆书的革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清代中期篆书变革:继承和创新发展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训诂考据研究有了更深的进展,从而也促使金石学、文字学等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书法审美和人学书理念得到转变,直接导致了清中期石碑学理论的确立和发展,引发了更多书法家对于金石碑刻文字的关注和认可。清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阮元编写了《南北书派论》以及《北碑南帖论》,在综合分析历代碑石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书法史的发展脉络和撰写风格,并且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和主张,从而为石碑学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阮元在后来又提出了尊碑的观念,更是有力倡导更多的书法家深入学习北朝的碑刻,进一步促使碑学理论研究应用到实际的书写过程中。
清中期的篆书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守旧和创新两种文学流派。守旧派主要是以洪亮吉、孙星衍、张惠言为代表的书法家,这些人推崇李斯和李阳冰为宗,并传承和发扬了王澍玉箸篆风格,篆书书写形式仍旧是线条均匀浑圆,篆书书写结构严谨规范。尽管守旧派在对碑法的书写和结构上面没有取得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他们对清中期篆书流派的发扬壮大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清代中期创新派篆书的代表人物有邓石如及其众多弟子,这些书刻家在进行创作时融合隶书的笔意到篆书书写中,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王澍一脉玉箸篆的形式,扭转了当时社会学习篆书的风气,并且影响了后续的许多篆刻人员。
(三)清代晚期篆书发展:贯通与繁荣
以邓石如为代表的创新派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篆书发展到清代晚期已经达到了繁荣的阶段,篆书的创作风格已经逐渐普及,形成了遒劲飘逸的一统书坛的新局面。清晚期逐步涌现了以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的独具风格的碑刻大家,他们的篆书风格推动着清代篆书的发展进入到全面兴盛的阶段。杨沂孙承继了邓石如的篆书特点,篆书呈现出用笔饱满、坚实的形态,但其在篆书的结构形态上又有新的突破,而且杨的小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用笔简约,字形方整。他本人对《石鼓文》以及两周时期的各种器铭下了很深的功夫,并且汲取了二者在结构上的特点。篆书的字体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字形方面,由过往的瘦长转变为方整,字体的点画分布也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形态,并且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篆书面貌。清晚期值得一提的还有篆书大家赵之谦,其本人在继承邓石如篆书的基础上,融合了北朝时期的碑刻特点,整个篆书用笔敦厚有力,并且以方笔为始,以露锋收笔,碑刻更是有直入平出和折锋用笔的方法,篆书字体大大提升了写意性,而且在结构上更是独树一帜。这时期篆书的发展在创作技法上已经趋于完善。而且跟邓石如相比,杨沂孙和赵之谦两人的篆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秦汉石刻和北碑等一些书法作品的临摹上面,在用笔技法和字形架构上面都有一定的个人风格特征。
二、清中期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
吴熙载(1799年-1870年),是晚清著名的篆刻四大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书画家。吴熙载原名廷飏,字熙载,后又将自己的字改为让之(又称作攘之),号让翁、方竹丈人等,乃是当今江苏仪征(今扬州)人,吴熙载会写诗,善书画,尤其精通金石篆刻。吴昌硕曾评价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老碑帖系列: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是老碑帖系列之一,宋武帝刘裕,是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他称帝后,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振兴教育,倡导读书学习之风。他颁发的与臧焘敕,便是其整顿时弊,加强教化,崇尚尊师求学的例证。清代著名书家吴让之曾篆书这篇敕文。
三、清代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书法取风探究
(一)受包世臣和邓石如影响
包世臣是清朝著名的書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风气给后来的吴熙载的学书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吴让之学习篆书以来。包世臣曾言:“常论右军真行草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另真行草导源秦篆,妙接丞相”。从该言论中不难看出包世臣认为中锋是除篆书以外其他字体书写的重要基本。而且中锋用笔也是属于逆入平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包世臣所提倡的笔法可以说是逆入平出,铺豪直下,后来这些书写特点在吴让之的书法中更是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篆书通常被人们划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类型,相比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来讲,其出现的时间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周代。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小篆逐渐发展起来。小篆其书写线条好似筷子或者铁丝一般,又常被人们称之为铁线篆。小篆虽然是在大篆的基础上逐渐衍变简化而来的,但是与民间把小篆隶化的书写形式相比,还是比较复杂的。自秦以来的统治者大力推行小篆,使得民间盛行的草篆逐渐隶变,隶书在之后更是得到了有力的发展。邓石如是清代相当有名望的书法家,初名琰、字石如,后改字为顽伯,号完白山人、龙山樵长,当今安徽怀宁人。此人四体皆精,特别是在篆书这一方面更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清代邓石如从几个碑帖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对小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篆又一次迸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笔法吸取汉代碑刻特点
吴熙载学习书法期间曾经临摹过大量的汉代隶书,比如人们熟悉的《乙瑛碑》《西岳华山庙碑》等,其后来书写的《宋武帝与臧焘敕》也是借鉴了这些汉代碑刻的特点。篆书书写到转折的地方通常是需要转换笔锋的方向,尤其是两个笔画相交之处更是需要注意。从吴让之书写的碑刻特点来看,其笔锋走势已经和秦代《峄山碑》有较大差异。《西岳华山庙碑》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用笔特征,就是转折的地方是变圆为方,这与之前的篆书书写通常用圆转的形式存在不同,后期的吴熙载在篆书书写中所使用的也是方转。由此可见,吴熙载在书写篆书时借鉴吸收了汉代碑刻的特点,并且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
四、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篆书书写基本笔法分析
(一)横的下笔方法
吳让之在《宋武帝与臧焘敕》篆书书写中关于横的用笔形态更多是表现为粗细大概一致的特点,而且横笔起笔处多为方笔,圆笔笔锋更多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在该篆书中横处收笔的地方有很多是露锋略微出些尖头的特点,但是也能从篆书收笔处看到戛然而止的情况。综合分析起来就是吴让之用笔的特点就是首端实行逆入藏锋,切成垂直的方或者斜向左的方位,之后再转向右方行笔,直至到字的末端位置停笔,或者是到末端处漏出些许笔锋,有效显现出字的洒脱飘逸。
(二)竖笔下笔方式
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中关于竖笔下笔有一定的规范,吴的中竖大多都是呈现为首端位置藏好锋之后,竖直向下,行至末端位置处,轻微地驻笔,调整下一笔之后,在此基础上微微地出尖。吴让之的竖笔笔法和横笔笔法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也都是会出现戛然而止的现象。总结起来分析可以说是笔尖向上逆入,调整笔锋后向下行笔,直至到字的低端,在中间行笔时不予停顿,之后再轻轻地提笔使得字体稍稍出锋。
(三)笔法形态的来源
清代随着碑刻、金石学的盛行,篆书又一次出现了崛起的新局面。但是有很多的篆刻家和书法家无法突破过往篆书书写规整有序的特点,篆书书写依旧是延续曾经的笔法走势。吴熙载在其代表作《宋武帝与臧焘敕》中吸收了邓石如强调书写意味的线条,融合了隶书的笔法,使得收笔灵动而且更加富有变化。篆书结尾处还展现出了内圆外方的效果,篆书结尾处收笔变化较多,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吴熙载篆书既能体现汉代隶书的方转,也是对传统的圆转篆书的发展和创新。另外,吴熙载在书写篆书时,多使用长锋羊毫笔,这种笔墨中含有的墨量相对来说比较大,行笔过程中可以一气呵成,显得更加流程自然。最后,从吴熙载的篆书中也能看到他独特的见解和情怀,篆书书写变化多端,行笔婉转流畅,收笔更是灵活兼有出锋的特色,从而使得让之的小篆看起来更加流畅自然。
五、结语
吴熙载师从邓石如,更是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其老师的笔法特征。邓石如的篆书融入了汉代隶书、碑额的笔法,吴让之在后来的书写中更是融合了这一特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比如,吴让之所著的《宋武帝与臧焘敕》的笔法线条粗细不再一直,而且篆书的书写节奏感明显增强,书写中并不在一味地追求工整和细致统一性,这样反而让其篆书具有了率性洒脱的特质,而且以隶入篆的书写方式也为吴熙载书法风格特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蓉.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笔法研究简析[J].神州(上旬刊),2019(10):18.
[2]张迪.清代篆书的传承与流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100-104.
[3]孙宝文.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老碑帖系列第1集)[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4.
[4]蒋采编写.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
[5]景喜猷,景洋.清代篆书的继承与流变[J].中国文艺家,2018(03).
[6]陈杰梅.清代篆书对汉碑额的借鉴与表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7]林海珊.试论吴让之在清代篆书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影响[J].大众文艺,2019,(10):83-85.
[8]吴健.吴让之篆书吴均帖[J].江苏教育,20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