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妮
摘要:《葬花吟》是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经典词,这首词后来作为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的歌词,可以说《葬花吟》就是林黛玉的代表,本文从茵加登文本研究为角度,对于《红楼梦》中的经典作品《葬花吟》进行分析,论述《葬花吟》的韵律和意境美。
关键词:茵加登 《葬花吟》 林黛玉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007-03
茵加登是波兰著名的哲学家,茵加登认为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和纯意向性的客体。茵加登认为审美经验是发生在欣赏者的阅读当中的,人们经过审美对象的对比之后对审美经验产生的准备的情绪,这样才可以形成审美对象。茵加登的美学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科学方法,他突出了欣赏者会主动参与艺术作品的创造,并对解释美学和接受美学的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茵加登的一系列著作中,最有声誉、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及其姊妹篇《文学艺术作品之认识》。现象学的核心,就是要找出本质,直观出本质。所谓本质,或曰本体,就是对一切对象都适合的,带有适用一切普遍性的东西。茵加登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仅以文学来考察作为艺术的文学作品,没有了各门艺术诸多因素的牵扯,在作品的结构上显得特别精微。茵加登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仅以文学来考察作为艺术的文学作品,在没有了各门艺术诸多因素的牵扯,在作品的结构上显得特别精微。茵加登把作品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字音层;意义单位;图示化方面;被再现客体。
《葬花吟》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通过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凄清和暗淡的画面,忧伤而浓烈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在当时冷酷的现实生活的璀璨之下的灵魂世界。《葬花吟》在《红楼梦》中是林黛玉所做的一首诗,所以林黛玉也可以说是《葬花吟》的作者,曹雪芹塑造了林黛玉,《葬花吟》拟喻了林黛玉。
一、茵加登文本研究《葬花吟》的声韵层
(一)《葬花吟》词的声韵层
茵加登的艺术作品本体论当中的字音层就是在一段文字中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具有规律性的音律效果。《葬花吟》中,每一句的词都是七言诗,字尾与字尾之间也是押韵的。中国的古诗词讲究的就是押韵,在押韵的同时,注意平仄的音韵,突出词要表达的情感的低沉的高昂。一样的字数,就可以表达出词的节奏旋律。《葬花吟》是一首比较的长的古体诗,歌曲中一共选用了中间的二十句,并在原诗上做了一些改动,让歌词与乐曲更贴合。整首歌被分为三段,每一段的结构都是由起、承、转、合构成。保留的散句部分有“天尽头。何处是香丘”这一句作为歌曲的主题句,两句的韵脚和字音的平仄非常适合高昂的配乐,表现出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感叹。
(二)《葬花吟》曲的音韵层
《葬花吟》作为艺术歌曲,在茵加登的文本研究方法下,可以多出一个对音乐的音韵的分析。作为歌曲,有音乐的韵律对歌曲进行表达,再加上词的韵律。词曲的完美搭配才可以完整地表现一个艺术歌曲的完整内容。该曲是由变奏手法发展成为的多部结构乐曲,乐曲中前三个部分为并列结构A+B+C,后面的三个部分是为再现部,结构为C+A+C。这首乐曲中大量地使用了附点节奏,就好像林黛玉很悲伤幽凉的一边低声哭泣一边在唱歌。在书中,林黛玉给人的感觉就是凄凄惨惨,悲悲凉凉,身体柔柔弱弱的,这么一个娇柔的人,念出的葬花词,应该是多么地悲凉。但是王立平老师一改之前对于林黛玉的感觉,经过长时间的考量,用一种更深層次的理解重新定位了这首歌的感觉。把“悲天”变成了“问天”给林黛玉重新塑造了一个高大的形象,一改之前的哭哭啼啼,凄凄惨惨。王立平老师将《葬花吟》写成了一种不甘于现状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拷问,深深地为林黛玉出了一口恶气,这种不一样的感觉,给人们一种非常新颖的听觉盛宴。歌曲的开始部分运用了附点音符这样比较有动力性的因素,在歌曲的第三个小节,运用了一个八度的跳跃,让歌曲的情感充满了不甘于现状和控诉的意味,整首歌曲跌宕起伏。
(三)《葬花吟》词曲结合的韵律和情感表现
《葬花吟》歌曲在创作时,采用了原著中的词进行删改,其中的诗、词、曲、令,都和整个故事有着关联,突出了人物性格,还有在批判人物的命运或者他们的生活。运用原著中的词,使得歌曲在创作出来以后,与作者要表达出的情感、风格、思想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为歌曲的高潮部分,歌曲进行到这里就是一个顶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这个时候爆发,问苍天,“问天”的情感由此处发出。乐曲整首都是一种比较平稳的旋律线条,音与音之间都是在两度到三度。全曲的高潮部分,连续重复两遍“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两次的叩问苍天,“天”这个字在强拍上,强拍拖长三拍,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林黛玉当时内心的悲愤,此时此刻的悲愤当中,愤的成分要比悲伤的成分多上许多。“问天”的同时,也在强烈的控诉当时黑暗、杀人的封建社会。在这个地方,既要表现出林黛玉的悲愤同时还要体现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和柔弱的性格,这里的强,则是需要内心的强来表达。这种“强”,不是声音上的洪亮。
二、《葬花吟》中“花”意义单位
(一)《葬花吟》——“花”
茵加登认为,在一部文学作品中,由第一层字音快速进入第二层意义单位,这个单位还是一个统一的个体。意义决定个体,整体决定意义,每一个字在句中有它的意义,在一段中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字、词、句、段、章中它的单位体是没有改变的,只要单位体确定了,那么字、词、句、段、章的意义也就确定了。《葬花吟》中的意义单位就比较明显,那就是“花”林黛玉借花喻人。
《葬花吟》中,将花和人融为一体,借花喻人,花就成为了林黛玉的象征,花谢花飞飞满天,也写出了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无奈。首句描写道“花谢花飞飞满天”,这一句是一个极具有画面感的画面,在描绘的景色中,到处都是飞花,人和花都快要融为一体了,这样的描写很容易让我们将花和葬花的人联系在一起。“花”这个林黛玉的意象在全诗中一共出现过十三次,从头到尾都贯穿在文章中,用“花谢”“花飞”“花魂”这些意象写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对一切美好的摧残。
(二)《葬花吟》——“葬花”
花在《红楼梦》中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点缀的作用,更多的是用一个物体和人物的紧密结合,组成作品的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单单把花和美人联合在一起,而是通过这个“花”形成一种审美美学意识。“葬花”字面意思就是埋葬花朵,表现出来的美学意识是花和美人的薄命美,表现出它对超乎世俗的美的憧憬和向往,还有对转瞬即逝事物的怜惜。把“花”和美人当作美丽短暂事物的代表。将二者联系起来,抒发对薄命美的赞叹。“葬花”的意义不仅仅是表现了薄命美,也是对大观园里女人们的哀怨的挽歌。“葬花”也就成了原著的作品中的中心观念,也就是主题词。
三、《葬花吟》的图示化方式
(一)《葬花吟》中的意境表现之美
茵加登认为,意义单位直接决定的是图示化方面。由意义单位所显示出来的,也就是一个图示化方面。意义单位本来要显示的是被再现客体,而它实际上显示的只是客体的图示化方面。由于图示化方面是文学作品的一个必然的层次,因此文学作品的被再现客体必然是充满空白和不定点的。那么文学作品中在描写客体的时候,使用什么样的图示化方面,就与文学作品的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在《葬花吟》当中,“花谢、红消、游丝”这几个意象性的词语都是用来营造林黛玉哀伤、凄惨、愤懑、孤傲的命运感叹。给读者留下凄婉的想象空间。“落絮轻沾扑绣帘”表面营造的是对柳丝榆荚无情的不满之情,实则是林黛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这一句将哀怨、愤恨的语气寄托在柳丝榆荚上。
(二)《葬花吟》中的画面塑造之美
林黛玉很美,黛玉葬花的画面更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表现林黛玉的凄苦之美;“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表现林黛玉的柔弱之美;“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体现林黛玉的抗争之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人花合一,故愿意随花飞去,寻觅净土,放眼天下,自己的香丘又在何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行血泪,留万般惆怅,人海茫茫,又有谁可以和我携手,天下之大,何处容身?这些悲切凄凉的场景怎么不叫人泪洒胸襟。
(三)《葬花吟》演唱情感分析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一下就被前奏部分悲凉幽怨的感觉吸引住了。演唱者一开口,笔者的脑海中就已经浮现了一个林黛玉一样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一眉一眼,就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里面萦绕。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创作了《葬花吟》,在王立平老师的音乐《葬花吟》中,重新塑造了一个林黛玉。演唱《葬花吟》的过程中,把自己带入林黛玉这个角色,同时用歌声再唱出一个愤懑不平的林黛玉。
红楼梦音乐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音乐,二十多年过去了,一直都是经久不衰。而它不衰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歌曲已经有了自己活的灵魂,哪怕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它依旧是经典中的经典。
四、《葬花吟》中的被再現客体
(一)《葬花吟》的主体论
茵加登的作品基本层析以及形而上品质的介绍,我们基本可以知道茵加登对于本体论的方法论有特征的。《葬花吟》中看出的本体就是词的作者,曹雪芹本人。曹雪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著名的清代学者小说家,曹雪芹的一生,是非同寻常的,即坎坷而又灿烂辉煌的。我们都知道,文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心理。从这种失衡的心理中产生出一种情绪—怀才不遇。这样怀才不遇的情绪经过一定历史的沉淀,就转化成为一种文人中独特的文人情结。由于这种怀才不遇的文人情结,导致一些人形成了愤世妒俗、还有孤傲和清高的性格。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被公认为就是作者曹雪芹的化身,而林黛玉则是代表和象征着曹雪芹的价值的取向和审美和追求,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化身。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同气相求,互为知己,象征着作者与理想互为相伴。曹雪芹其实是借林黛玉的形象抒发郁结在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葬花吟》可以说是林黛玉的自述,也就是她自己的代表作品,也是曹雪芹借助这首古体诗来塑造这一个典型的艺术性格并且表现人物性格的非常重要的作品。这一首古体诗,并不只是林黛玉的悲伤落寞,诗中有着的是林黛玉的愤懑之情和不平之气。
《葬花吟》这首诗,代表了林黛玉,用诗词体现她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我们也可以在这首诗中感觉到,曹雪芹借着林黛玉的口在抒发自己的感受,让林黛玉替自己说话,用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黛玉葬花,我们都在同情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也看到了这个贵族小姐的脆弱。
(二)《葬花吟》整体演唱在音乐的表现
乐曲改词后被分成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女生合唱、独唱、男女生合唱等演唱形式,让歌曲的层次感更加明显,让凄凉优美的旋律显得更富有悲痛的感染力。
歌曲的开头和电视剧当中常用的音乐主题是一样的,也就是《葬花吟》这首歌的主题部分,在电视剧中,经常可以听到这一段音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四句女生齐唱,拉开了这首悲曲的序幕,这四句的音域是在低音“la”到中音“la”这一个八度之间,音符的反复,就好像林黛玉在低声的哀叹。第二段重复第一段的曲调,由女生独唱。
五、结语
文章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论。现象学方法论认为作者、现实世界与作品世界是相通的,可以将作品世界与作者意图或者现实世界进行对照。文章从现象学中的字音层面、意义单位、被再现客体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葬花吟的词、乐、器以及歌曲中意向性的代表和作者的探析。
本文运用所学的艺术学的分析方法中的现象学或精神分析学来研究,探析作品中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李唯一.歌曲《葬花吟》的艺术分析[J].北方音乐,2018,(14).
[3]姜克滨.从落花到葬花——论《葬花吟》的诗意预叙[J].红楼梦学刊,2017,(06).
[4]李智永.歌曲《葬花吟》的演唱分析及艺术表现[J].北方音乐,2017,(37).
[5]李刚.王立平《葬花吟》解析[J].音乐创作,2017,(05).
[6]马小琬.红楼梦中歌曲《葬花吟》的艺术特色分析[J].大舞台,2014(06).
[7]孙秋鸽.浅析《葬花吟》中的意境美[J].文学教育(下),2014,(09).
[8]张帆.论《葬花吟》"崇高"的美学价值[J].红楼梦学刊,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