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友
肝为五脏之一,是将军之官,主谋虑而调畅情志;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恶抑郁而喜条达,故肝气以疏为顺。若肝出现问题,不仅会出现本脏病变,而且常常会影响其他脏腑,调肝是临床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那么,如何调肝呢?
从气论治
疏肝法:指顺应肝气,疏导肝气之意。肝气郁滞则表现为情志抑郁,两胁胀满,善太息,不思饮食,故当以疏肝为基本治法,可选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四七汤,选择柴胡、香橼、佛手、青皮、香附、川芎、薄荷等药物。
镇肝法:指重镇沉降乖戾之肝气。肝气虚则恐,表现为噩梦纷扰,易惊恐,故当以镇肝为治法,选用矿石类、贝壳类药物重镇降逆,如代赭石、珍珠母、磁石、石决明、煅龙骨、煅牡蛎。肝气横逆犯胃可见呃逆、呕吐、反酸等症,则可选用旋覆代赭汤降逆和胃。
泻肝法:指清泻肝脏寒湿和湿热之意。肝气疏泄不利,气郁则津液无所化,内蕴而生痰、生湿。可选用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用药可选择泽泻、车前子、金钱草、茵陈、玉米须、冬瓜皮等。
化肝法:指化肝之痰浊。肝气郁结则水液代谢运化失常,又肝气横逆乘脾,脾气不运而生痰、生浊,痰浊内蕴于肝,则表现为形体肥胖,胸胁胀满,甚者则纳呆、厌食油腻,可选用僵蚕、佛手、山楂、香橼、虎杖、地龙、半夏曲。
清肝法:指清肝经之热。气郁化火,肝气实则怒,故表现为心烦易怒、面红舌红、口干苦、脉弦数等症,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金铃子散清肝泻火,药物以龙胆草、川楝子、黄芩、栀子、鬼箭羽、夏枯草、槐花、石见穿为主。肝火犯胃则表现为吐酸、呕恶,可选用左金丸。
平肝法:指平肝息风。肝阳上亢则易化风,肝血虚亦易生风,可见头晕、目眩等症,治疗应在平抑肝阳、补益肝血的基础上配合平肝息风,可用天麻、钩藤、全蝎、蜈蚣、菊花、薄荷、槐花等。
从血论治
凉肝法:指清血热以凉肝。肝火内蕴则易热传营血,常表现为面红目赤、斑疹、舌红绛等症。可用赤芍、水牛角、紫草、生地黄、丹皮、侧柏叶、郁金、地榆、藕节等。
养肝法:指补养肝之阴血。肝血虚则表现为两目干涩、爪甲不荣、视物不清,以补益肝血为治疗大法,可选用当归、木瓜、鸡血藤、阿胶、柏子仁等。
散肝法:指散肝之瘀血。肝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积于肝,当活血化瘀以通肝络,可选用三七、丹参、赤芍、丹皮、延胡索、川芎、香附、酒大黄、五灵脂、蒲黄、地龙、鸡血藤、王不留行籽、桃仁、红花。
破肝法:指破肝之癥积。可见鼓胀、胁肋刺痛、舌底瘀斑等,可用大黄 虫丸,用药以乳香、没药、郁金、莪术、三棱、全蝎、蜈蚣、 虫、穿山甲为主。
软肝法:指软肝散结。可选用鳖甲软肝散,药选鳖甲、夏枯草、生牡蛎、浙贝母、三七、丹参等。软肝法多与化肝法、散肝法、破肝法合用,增强软坚散结作用。
从阴论治
滋肝法:指滋养肝肾之阴。可选用一贯煎、六味地黄丸等。其中生牡蠣、玄参、知母、生地黄甘寒以润之,既能滋肝,又能凉肝,清内生之相火。
柔肝法:指通过甘味药物以柔缓暴戾之肝气的治法,取“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可选用当归、白芍、炙甘草、五味子、大枣等。常与疏肝法合用。
敛肝法:指用酸味药物收涩肝魂。可选用白芍、五味子、酸枣仁、乌梅、山萸肉等。
从阳论治
温肝法:指温肝经、散寒滞的治法。典型方剂为暖肝煎、天台乌药散,药物可选用乌药、吴茱萸、小茴香、干姜、橘核、荔枝核等。
(摘自《浔阳晚报》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