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摘 要】 从三年级起,作文训练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转变,即从“看图写话”到正式的“话题作文”。这一命题形式的变化,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还是为了實现写作思维的转变,即从写作一个片段到完成完整的叙事;从借助图画元素的暗示、联想和想象转变为语言与生活的直接对应;从侧重对生活的展示到侧重生活化的记叙。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化写作意识,运用生命经验对文字载体进行理解、组织与阐释,是这一时期作文教学的重点。笔者从个人教学经验入手,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尝试总结出一些对生活化写作的思考,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捕捉和打磨生活素材,让写作成为学生表达生活感悟的途径。
【关键词】 生活化;作文教学
写作不仅是人们感悟世界的方式,也是人们不断认识自身的方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关注生活,增强写作的生活化意识,是让作文获得生命力的源泉,也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实现自我生命认同的途径。以下是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的关于促进小学写作教学生活化的一些想法。
一、关注个性化的生活细节
法国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告诉我们,要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但在写作中,仅仅发现生活之美是不够的,我更希望学生发现的是细节的生活,是独特的生命体验。
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获得了这样的“尴尬”经验:山一定是高大的,水一定是清澈的,蚂蚁一定是团结的,小草一定是坚强的……这些司空见惯的形容和人性化的赋予已经构成了学生对自然事物乃至人际生活的“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束缚他们的写作思维,限制个性化写作的无限可能。
那么,怎样突破这种思维惯性呢?——要关注个性化的生活细节。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亲身参与到生命的成长中,和自然,和他人,和自我,和一切描写对象进行对话。
例如,我曾经让学生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从选择种子和花盆、描绘种子的形态开始,学生的描写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种子可能是灰色的,还可能是“黄中带青”的、“灰绿相间”的;种子有圆的、方的、扁的,有的像个“蜷缩的婴儿”,有的像“弯弯的月牙”,还有的像个“吹满气的皮球”,这些形象的描写是他们在自觉观察中的个性化记录,完全出自个人的生命经验。伴随着植物一天天生长,怎样浇水、几天吐芽、根茎的生长形态等内容也陆续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有时必须通过查阅课外书籍,才能概括植物某个生长阶段的特征,以及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培育植物的过程中都倾注了他们对生活认真的观察和思索,获得了独特的生命经验,可谓收获了满满的成就和快乐。这颗种子不仅是写作的对象,也是他们对生命认同的证明,是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
二、用阅读触摸生活
阅读是学生感受生活的主要方式。每个人的阅读喜好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鲁滨逊漂流记》式的英雄传奇,有人偏爱《皇帝的新衣》式的童话,有人喜欢看《我要做好孩子》类的成长小说,也有人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类的科普,或许也有人喜欢看网络玄幻。虽然开卷未必有益,但阅读经典书籍总是没错的,教师要注重建立以经典为主的阅读导向。
但阅读经典和写作生活有何关联呢?我们会发现,学生通过图像联想记忆中的类似片段,有一些是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但更多是借助阅读而发展的想象。例如,展示两个小朋友扛着树苗、挑着水桶的画面,让学生描绘这幅画面的内容和含义。他们可能未必亲身体验过这样的活动,但一定知道这代表着“植树”的行为。为什么呢?这就来源于阅读积累的经验。正式的作文也是如此,通过语言勾连起认知中的相关部分,只是缺少了图像提供的联想,而这些与题目相关的部分如果不是来源于自身实际,则很可能来源于阅读。例如,以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为话题,如果学生并没有游览经历,那么阅读的经验也能弥补这一不足。
因此,阅读就是培养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的朋友,构筑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交流彼此的生命经验。
三、培养学生写日记、摘记的好习惯
日记可以记录每天的经历,从天气的阴晴变化到心情的高低起伏,从一花一鸟的生长蕃息到朋友亲人的温暖回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每天记日记的好习惯,积累足够多的生活化素材。同时,仅仅记录是不够的,还要经常回顾。回顾自己的生活感悟,观察到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且尝试用新的阅读和写作方法修改之前的叙述。相比日记点点滴滴的真实记录,摘记更侧重于在阅读中积累。在课外阅读中,及时记录好词、好句、好段,写下自己的感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摘抄,最好是对阅读有了一定体会后再动笔。在摘抄中比较不同作者在描写相似生活场面时运用的不同手法、叙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时和多位作者对话。摘记重在坚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通过勤动笔,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技巧和词汇,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培养写作的生活化意识,本质上是思考写作与生活的对话关系。如何在作文中注入生活的灵感和体验,将生活引入写作中呢?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想象力,形成探索和创作的动力。在写作时,潜移默化地增强生活的感染力、放大生活对自己的触动。
俄罗斯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提出了“艺术生活”的著名理论,即“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正是如此,作文记叙生活经历,糅合生命经验,抒发生活感悟,只有源于生活的作文才是具有真情实感、有艺术魅力的,但反映个人的现实生活不是作文的终点。生活为作文提供可参可读的世象,真正的解读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多阅读,多动笔,在写作中播撒生活的种子,让生活在写作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