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否真的处于崩塌前夕?

2020-11-28 07:20:27席里尔·迪翁蒋枋栖
现代阅读 2020年7期
关键词:里尔梅拉安东尼

席里尔·迪翁 蒋枋栖

席里尔·迪翁,生于1978年,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导演。迄今出版的作品有诗集《坐在线上》、小说《意象》、非虚构《人类的明天》等。执导的《人类的明天》同名纪录片获2016年法国电影恺撒奖。

我和演员兼导演梅拉妮等人来到距离美国旧金山40分钟车程的斯坦福大学,校园正被入暮时分的橙色余晖笼罩,红褐色墙壁的建筑鳞次栉比,充满南美风情,边上耸立着高大的松树。在伊丽莎白·海德利和安东尼·巴诺斯基的实验室里,我们见到了他们。伊丽莎白是位生物学家,这个小小的词很好地概括了她的能力。她的专业是人类学和第四纪学,同时她还获得了伯克利大学的整合生物学博士学位。她曾经在美国那些巨大的自然公园里工作数年,研究生物演化。如今,她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安东尼是一位古生物学家,他获得了好几个古生物学学位,其中包括华盛顿大学的地质学博士。2012年6月,在和世界各地其他20多位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生物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环境学博士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发表了《地球生物圈即将迎来重大改变》。我们想通过与他们交谈找到以下这个简单问题的答案:人类是否真的处于崩塌前夕?

席里尔:你们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给了我们巨大的震撼……几乎难以相信。还有其他同类研究吗?

伊丽莎白:几十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我们涉及的那些问题:气候变化、人口变化、各种生态系统的消失和转变、物种灭绝、污染……我们综合了以上所有研究,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把所有问题综合到一起后,我们才发现结果有多严重……

安东尼:生态系统将如何应对这些叠加在一起的混乱。所以才产生了“倾覆点”这个概念。

梅拉妮:“倾覆点”是什么意思?

安东尼:我们喜欢把变化看作一连串逐步发生且易观察到的事件。而生态系统也的确是以这种方式起反应的……直到某个点为止。之后,一切都会突然改变,有点像火上的水壶,在好几分钟里没有任何动静,然后在某一秒钟,水突然开始沸腾并变成蒸汽。我们这项研究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我们谈到这个“倾覆点”,并把它看作一件发生在整个地球上(而不仅仅是在几个孤立的系统中)、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的事情。

席里尔:地球上是否有过类似的“倾覆点”呢?

安东尼:有过几次。最近一次是从冰河时期(北半球几乎完全被冰雪覆盖)到这种我们熟知的、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气候转变。这是1.2万年以前的事情。所以我们试图比较那个时期和现今的气候变化速度。

梅拉妮:结果呢?

安东尼:如今气候改变的速度要快10倍。

伊丽莎白:上一次地球平均温度达到我们在未来几十年将会面临的水平,是在1400万年以前。远远早于人类的出现。人类这个物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温度。地球上大部分的物种都没有。这种温度曾存在了200万~500万年。

安东尼:而且这不是唯一的变化。可以谈谈人口问题。我们不停地给地球扩充人口,这个速度已经快到,从我出生起到现在,地球人口竟然增长了2倍。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还有物种灭绝问题。现今,灭绝范围之广、速度之快,简直可以和恐龙灭绝时期相提并论……

伊丽莎白:然而,要重新积累起足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类似的物种诞生,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安东尼:变化的速度快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这就是问题出现的原因……

席里尔:如果我们到达这个“倾覆点”,会发生什么?

安东尼:一说到“倾覆点”,很多人想的是:“老天,我们要死了。”我们并不是这个意思。但地球的宜居度会大大减弱。例如,即使我们能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气候变化也会引发更加频繁的自然灾害(暴雨、洪水、飓风、台风、干旱……),水位也会上升……我们可以在美国看到这一点:过去3年里,恶劣天气已经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出现的次数比之前15年间还要多……

席里尔:但是,在我读到的提及你们研究的文章里,记者会偏向于告诉我们,由于粮食短缺或者无法适应气候的变化,一部分人类可能会消亡……这可能发生吗?

伊丽莎白:当我们把气温变化、气温变化速度、物种灭绝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了。比如,地球上增加的人口需要粮食。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在大规模地摧毁可能提供粮食的生物多样性……

梅拉妮:所以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伊丽莎白:一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将渐渐无法给国民提供他们所需的物质与服务(水、食物、能源和由此产生的就业……),或者因太过昂贵而无力进口,于是它们的国民就会开始移民。移民的到来会使其他国家失衡,而且可能导致族群间的恶意。这种现象已初现端倪。

梅拉妮:这样会引起武装冲突吗?

伊丽莎白:很有可能。无论如何,资源匮乏的国家与资源丰厚的国家之间的紧张气氛肯定会加剧。

安东尼:如果我们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我们既不改变经济模式,也不改变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并且放任人口继续增长,那么一条条的轨迹一定会非常可怕。如果在这个世纪里,我们仍然保持2005至2010年的出生率,那么到210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270亿。到时候,养活全人类是不可能的。我们已经用去了40%的陆地进行耕种,因此将需要砍伐大部分热带雨林,这样做能让我们赢得一点儿时间,但微乎其微……

伊丽莎白:砍伐森林会让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物种灭绝,并破坏产生洁净水的生態系统,失去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因此,气候变化将愈演愈烈……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加剧了另一个问题。

安东尼:把所有问题结合在一起后,我们发现,它们会极其迅速地将我们引向一个非常不舒适的世界。幸好这些趋势已稍有缓和,但我们还有太多事要做。我们处于一个需要觉醒的历史时刻,我们目睹这些事情发生,也知道大部分的解决方法。在接下来的15至20年里,我们有很好的机会去行动,但这也需要人们愿意行动……正如华盛顿州州长杰伊·英斯利所说:“我们是感受到气候变化之影响的第一代人,也是可以为之做些什么的最后一代人。”

梅拉妮:如果我们在未来20年里行动起来的话,还能阻止气候变化吗?

伊丽莎白:就跟车一样,在刹车之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停下来。即使我们彻底不再排放温室效应气体,大气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实现自我平衡。所以,全球变暖仍将继续,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提前准备和适应:选择我们将会需要的种子,考量我们的居住环境……

安东尼:比如在旧金山,大部分居民是棒球迷。但是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到2050年,那些棒球场馆就会被淹没。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不管是在佛罗里达、纽约还是世界其他地方,水位仍在上升,海水将继续吞没众多海岸和基础设施。这还仅仅是在谈论温度上升2℃的情况。

伊丽莎白:不只是储备食物和水的问题。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在人类生活的未来世界里,各种资源都可能匮乏,世界面貌将会改变,通常不会相遇的物种也会发生联系,比如不久之后,大棕熊和阿拉斯加北极熊就會相遇……一切都将改变,我们需要为此作准备。

席里尔:你们觉得现在应该做什么呢?你们对国家首脑、公司高管和所有公民有什么建议呢?

安东尼:首先,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把世界人口稳定在100亿左右。也就是说,让高出生率国家的女性能够接受教育(男性也是)、获取避孕措施、享受医疗检查。

伊丽莎白:其次,降低西方人的生态足迹。问题不只涉及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也涉及我们惨不忍睹的资源消耗。我们这些发达国家居民消耗的资源,远远多于所谓的“发展中”国家的居民。

安东尼:目标是减少我们这些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以平衡发展中国家的消耗水平上升,而这一切又都维持在一个可持续的整体内。

第三点,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尽可能达到碳平衡。一些研究表明,我们能够在30年内用可再生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我们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障碍是“一切照旧”的逻辑。于是就有了第四点,改变经济模式。

第五点,集中精力,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提供食物。目前,市场经济促使人们破坏环境来生产粮食,然后又鼓动我们把种植的1/3丢弃。同时,我们又明明知道养活100亿人的方法。

最后,阻止物种灭绝危机。有很多方法,例如将自然融入我们的经济系统,并进行全面的效用评估。

所剩时间不多。我们可能有20年时间将所有这些重新引至正确的方向。这是人类的关键时刻。

伊丽莎白:所有人都觉得应该是别人来做这些事。但采取这些行动,需要集体的努力。

安东尼:很明显,问题很严重,但是我们有70亿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作出一点点努力,那么这些努力累积在一起就会是很大的改变。

梅拉妮:当你们得出所有这些结论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伊丽莎白:害怕……当然,如果大家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类集体的话,我还是非常相信我们能改变世界的。但我极其害怕,万一……我们不采取行动呢。

与伊丽莎白和安东尼道别时,我们既被他们的非凡能量感染,又被他们对我们描述的那些前景击倒。20年的应对时间……我的两个孩子今年一个7岁、一个10岁。梅拉妮的儿子只有2岁。团队成员亚历山大、罗兰和拉斐尔的孩子都不到8岁。这些孩子将直面我们刚才所讨论的危机。正如安东尼所说,他们需要学会适应。但更令人震惊的或许是,我们将和他们一起度过这些时光。多年以来,我们不停地谈论“下一代”,不停地强调行动的必要性,以及留给孩子一个美好世界的责任。但事实上,这关系到的已经不只是我们的孩子了,还有我们自己。关系到已然活在全球变暖、饥饿、各种不稳定生活的噩梦里的全部人类。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人类的明天》)

猜你喜欢
里尔梅拉安东尼
嘲弄的笑声
出发,去里尔镇
走进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
雪后西湖 暖阳
文化交流(2020年2期)2020-03-16 03:17:15
我想去看海
藏在信里的天使
安东尼的小平底锅
学生天地(2016年27期)2016-04-16 05:15:44
为梦想而努力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新书“六一”来袭
出版广角(2015年7期)2015-05-30 02:27:22
《不一样的卡梅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