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杰 田景中 李光云 季恩敏 许建国
患者男性,56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4 h”于2018年12月4日入院。既往史:4月前因贲门癌行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为Roux-en-Y吻合,分期pT3N1M0,术后用奥沙利铂+替吉奥(SOX方案)化疗4次,期间多次出现腹部隐痛,能自行缓解,本次腹痛持续而不能缓解。查体:体温 36.5℃,脉搏 99次/分,呼吸 20次/分,血压 124/94 mmHg(1mmHg≈0.133 kPa),体质指数 18.8 kg/m2,腹膨隆,上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疤痕,愈合良好,未见胃肠型蠕动波,中上腹压痛阳性,以左上腹为著,无肌卫、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无肝区肾区叩击痛,肠鸣音活跃。腹部CT平扫示胃癌术后改变,见上腹部肠系膜区纠集呈漩涡状,可见自左向右的疝入肠管,部分小肠肠管扩张,腹腔少量积液(见图1)。诊断性穿刺抽出约3 mL淡红色液体。白细胞计数 16.11×109/L,血葡萄糖 21.42 mmol/L,钾 3.16 mmol/L。肝肾功能、血凝四项、艾滋病毒抗原及抗体、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等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自空肠-空肠吻合口以下,大部分的小肠及其系膜逆时针扭转约270°,经Petersen间隙自左向右侧疝入,术中理清肠管走向,予以肠管复位,观察肠管生机尚可,未切除肠管,间断缝合关闭Petersen间隙的系膜,结束手术。术后予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处理,第7天顺利恢复出院。随访至今无再次梗阻、复发等表现。
图1 CT示内疝位置(剪头示)
Petersen间隙最早是1900年由德国医生提出,它是存在于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后,Roux袢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间隙,当肠管疝入其中,形成内疝,称为Petersen疝。它的发病率较少见,有文献[1-2]报道,Roux-en-Y吻合术后内疝发生率,在开放手术中约为1%~5%,腹腔镜手术中略高,约为3.1%~9.7%,而Petersen疝仅占其中的7.9%~27%;国内有关报道其发生率仅0.21%[3]。虽然Petersen疝的发病率低,但一旦发生很容易出现肠坏死的严重后果,所以临床准确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
Petersen疝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多在术中确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4],多以梗阻的表现就诊,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较轻的患者会反复腹痛,严重时甚至出现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腹部CT能为早期诊断提供一些信息,主要表现为肠梗阻、集束征、漩涡征等,其敏感性、特异性可达80%和90%[5]。该例患者既往有Roux-en-Y吻合史,在术后多次一过性的腹部隐痛发作,程度很轻微,均能自行缓解,患者及家属未予重视,也未到医院就诊,可能由于Petersen间隙较小,疝内容物少,发生可逆性疝未能发现,本次以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就诊,CT表现为肠梗阻、集束征,但术前仍未能完全确诊Petersen疝,而是术中才确诊。
目前Petersen疝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但其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可能如下:①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发生率要高,这与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腹腔粘连较轻,肠管活动度大相关;②体质量下降,因胃部手术及消化道重建等的影响,术后患者多存在营养障碍,消瘦,体质量下降,使肠系膜脂肪减少,导致Petersen间隙增大;③性别,男女体脂分布不同,男性体脂主要分布在腹腔内,女性以外周为主,体重下降后男性发生的风险也增加;④Roux袢如行结肠前吻合,上提的空肠袢更长,活动度更大,发生率较结肠后吻合增加;⑤系膜裂孔是否关闭也是影响其发生的重要因素,关闭系膜裂孔可减少其发生,但并不能完全阻止,因为即使关闭了系膜裂孔,在术后一个不确定的时间该间隙仍有可能再次开放而形成内疝,同时,关闭的过程增加了手术时间、出血、系膜撕裂、吻合口张力等风险[6]。该患者发病前无明显的诱因,术中发现腹腔脂肪少,Petersen间隙较大,疝内容物多,这些腹腔变化可能是这次发病的原因。
Petersen疝因为少见,容易被忽视,但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胃部手术及减重手术的开展,其发生有所增加。一方面需提高认识,尤其是有Roux-en-Y吻合史的患者出现肠梗阻时,能考虑到Petersen疝,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避免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面,认识到Petersen间隙的解剖缺损,在手术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尽量关闭系膜裂孔以减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