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及其必要性

2020-11-28 23:32张靖雨
科技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选题考核培训

张靖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陆续提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以及“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对以文化传播为主要职责的出版事业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用佛教唯识起信的说法,只有文化上的圆满无缺,才可以回击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质疑,才可以最大限度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保障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客观世界的改变特别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出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新的技术、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日新月异,如果跟不上这种时代的趋势,出版的产品自然无法被接受和传播,依靠出版社传统的传帮带的编辑人员培养方式和有限的网上培训、集中培训显然是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对于出版人员素质的超高要求的。因此,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手段来面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培训问题,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于出版事业的期望,为文化事业的传播和继承、发展、创新发挥好出版事业应有的贡献。

以下拟从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培训时间安排、培训方式以及考核逐层探讨。

1 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是由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决定的,作为一个出版从业人员,主要的任务是:知道社会需要呈现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获得需要呈现的文化产品;完美、真实的呈现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对精神文化的内在需求。因此编辑的主要业务就可以从以上3 个方面理解,针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培训也可以从这3 个方面入手。

1.1 了解社会需要

社会需求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并非简单的做个市场调查就能了解,有时候读者对于自己的需求本身也不是特别清楚,必须要用具体的产品才能唤醒他们对于文化需求的欲望,要探知不同层次的需求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1)读者有明确需求的。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读者会有比较相似的文化需求,比如国学热的时期对国学经典的需求;中印对峙时期对探究中印不同文化深层背景的需求;大学毕业季对创业指导的需求等等。了解这些需求的途径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市场分析,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就可以掌握,因此针对此一问题对出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就应该重点放在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应注意的问题,市场调查的范围等,以及如何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获得与出版相关的数据,如何应用这些数据设计合理选题、设置版面、设计封面,创造出与市场期望符合的文化产品。

2)市场需要比较有前瞻性的。有些市场需求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市场调查是无法获得有效信息的,必须通过对市场、各种国家方针政策的研究分析和合理的预测才能得到。比如: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宽,在若干年以后必然有高龄父母的育儿问题、年龄悬殊的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必然会由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由吃穿的满足向哲学、历史、宗教等能够满足精神成长的方面发展……这样的需求需要编辑对那些貌似无关的信息进行深度的解释和分析才能比较清晰的显现出来,从而未雨绸缪,先于市场制定未来的选题规划,确定作者,从而当真正的市场需求来临时,自己出版的书能够刚刚好的赶上这个潮流。对杂乱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自己需要的结果是一项很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培训中一定要注意这一能力的培养和随着时代的更新、提高,才能保证选题策划不落于人后,跟上时代的步伐。

3)文化产品还处于萌芽状态,需要出版社进行推广宣传的需求。任何人类文化都具有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对于创造性的文化知识,必然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当其无时,自然就谈不上需求,当其初现时,就需要作为文化传播者的出版从业人员,引导普通读者经历一个此文化产品的认知、学习、掌握的过程,这一环节也是出版从业人员的重要使命。这就对出版从业人员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1)出版从业人员要是某一专业的行家,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前沿,这样才能在某一文化产品当其初生将显未显之时,即了解其大概情形,便于做出有没有做此选题的必要,以及需要找谁来担任本选题作者的判断;(2)判断此一文化知识的受众群体的特点,确定将采取何种营销措施才能有利于此文化产品的快速传播和普及。因此,满足此一要求的培训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具有各种专长的出版从业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培训,使脱离学校的他们,不至于因为离开了学校学习的环境而被专业遗弃,在现代社会,科学文化一日千里,稍微不注意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因此作为一个出版从业人员,即使不能成为专家,但一定得是某一方面的行家,了解这一领域的变化及时代极限在什么地方;二是要有相应的营销知识的培养,知道针对什么样的受众群体应该采取的宣传措施,尽可能快的使承载此一知识的书籍为读者接受、消化、吸收。

1.2 会寻找作者

合适的作者是一个出版从业人员的宝贵财富,他们关系着编辑的选题思路能不能得到准确、完整、优美的呈现,好的作者不光能理解编辑的思路,还能对选题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成功的出版家无不是慧眼识珠的行家。传统出版从业者积累作者资源的途径比如通过各种学会、协会,各学科带头人寻找作者;参加各种研讨会物色作者;通过书店了解作者;通过内部刊物考察作者等等,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也能够跟作者建立长期的良好私人关系。但这个方法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维护,费时费力,一般的编辑也不可能有大量机会去参加各种活动,因此过去我们在一些出版社会看到一种现象——领导手里有大把的作者资源而普通编辑却为找不到作者发愁。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人和人的联系再也不像以前了,通过网络技术、社交软件、百度等等来寻找作者并和作者建立联系变成了一种技术,比如人立方关系搜索软件,即使是普通编辑通过掌握这种技术也可以掌握海量的作者资源,便捷、快速,这种技术希望能够尽快纳入出版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

1.3 至少成为半个作家

有了好的选题、好的作者,出版从业人员还得知道如何把好的文化产品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体裁、表达方式呈现给目标受众群体,以便尽快被读者接受,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最初制定的出版目标。这就要求出版从业者自身至少是半个作家,要了解不同的体裁和表达方式所能产生的效果,不同的受众具有怎样的审美习惯、阅读习惯、认知水平。很多老一辈的出版人都既是编辑也是作家,比如叶圣陶、王云五,他们不光编辑业务过硬,文字功夫也非常了得,这也是他们成为优秀出版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目前的很多编辑几乎从不动笔,写作功底甚至倒退到中学生的水平,的确让人堪忧,所以写作能力也应该成为出版从业人员的一个重要的培训内容。

2 培训的时间安排

目前的出版从业人员培训基本上是一年集中培训一次,对于这种时间安排窃以为不太妥当。一是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不要说一年,每周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产生,一年一次不能满足出版从业人员了解最新知识动态的需要;二是不利于出版从业人员学习习惯的培养,归根结底出版从业人员掌握新知识还得靠其自己的终生学习来实现,培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据我观察,很多出版从业人员自从出了校门,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就把学习这件事置之脑后了。培训的一个功能就是唤醒人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习惯。根据巴普洛夫实验的结果,一种刺激如果周期性的出现,就会变成一种条件反射,而如果刺激的间隔太长,原来培养起来的条件反射也会消退。因此间隔太长的培训是起不到培养学习习惯的效果的。综上所述,培训的时间不应间隔太久,而应长时段、周期性培训,最少应每月一次,始终保持出版从业人员积极学习的状态。

3 培训方式以及考核

目前的出版从业人员的培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网络培训,一是集中培训。它们各有利弊,网络培训成本低,能够请到比较好的专家学者授课。但是弊端也很多,首先学员不在场,不能保证是学员本人在上课,另外学员和授课者不能建立反馈。集中培训学员和授课者可以有效反馈,方便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员也有一种仪式感。弊端是成本高,因时空限制、各地文化差异,授课者水平参差不齐,达不到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可以考虑采用一些综合的形式,比如集中网络上课、电视培训,取各种培训所长,尽量避免各种培训形式产生的弊端。

培训结束以后的考核是巩固培训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的考核多数流于形式,包括网络培训,考核既没有监督,学员和培训组织者也心照不宣,培训者只管收钱,学员只管混学时,培训的目的自然难以达到。因此培训考核一定要严格执行,既注重考核的形式,也注重考核的内容,对于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要给予必要的惩处,使出版从业人员的培训从根本上实现提高人员素质,活跃学术氛围的目的。

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们都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人都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学术和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出版的需求和出版的素材丰富多彩,这对于出版从业者是福音。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以文化传播作为职业的出版从业人员来说,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不能走在学术和文化的前沿,又如何满足受众日益成长的文化需求?出版从业人员培训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条好的途径,愿其不断采百家之长,与时俱进,成为所有出版从业人员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猜你喜欢
选题考核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内部考核
谈诗词的选题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