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芳
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往往盛行不同的文学形式,素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尽管晚清并未出现诸如四大名著这样的巨作,但是不可否认晚清是小说文学最为繁荣活跃的时期,涌现出浩如烟海的小说作品,据统计“在晚清72 年里,创作小说是1 752 种,翻译小说为1 003 种,总计2 755 种。”[1]究其原因,晚清时期创办的报刊成为小说文学新的载体,促进小说作品的广泛传播。以创办者来分,晚清时期的报刊可以分为传教士报刊、改良派报刊及商业性报刊。晚清小说因为迥异的原因在各类报刊中连载,称为报刊小说。
1815 年,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发行。该报是由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在马六甲兴办。1817 年,第一部中文小说《张远两友相论》在传教士报刊中正式刊载,米怜创作此小说的本意是通过张与远之间的对话阐述教义问题。将基督教教理融入小说,以报刊为媒介进行连载的传教形式新颖有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晚清时期的传教士提供新思路。鸦片战争后,一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纷纷选择创办报刊的手段来宣传基督教义,增加信教人士。传教士报刊是中国早期报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到1891 年为止,中国通商口岸的报刊先后共创办了76 种,其中教会报刊占了一半”[2]。但是由于中国人盲目自大和敌视排外的态度阻碍传教的进一步发展,传教士报刊宗旨逐渐从宣传宗教教义转变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与文化。在传教士报刊中,创刊于1868 年的《万国公报》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影响深远。其原名《教会新报》,从刊名的更改就可以看出报刊性质和重心的变化,即逐步降低宗教内容的比重,将传播西学,以此影响中国的领导人及知识分子的思想作为长远计划。此外传教士还创办了《格致汇编》《中西闻见录》等完全是宣传西方科学知识的刊物。
在报刊上连载翻译小说成为传教士宣扬西方文化、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有力手段,在此以《万国公报》的报载小说为例。《万国公报》选载过《伊索寓言》,原因在于寓言是故事和寓意相结合的作品,便于以事明理。影响最大的翻译小说是1891年12 月《万国公报》开始连载的《回头看纪略》。这本小说翻译自美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德华·贝拉米的乌托邦小说《回顾:2000-1887》。这本小说所描绘的是对未来一片和谐的大同社会的向往,所主张的是温和的变革方式,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的思想影响颇深。与此同时,《回头看纪略》也让改良派意识到小说的妙处,对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不无作用,“《回头看》)这种借未来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来表达作者政见的笔法,启发了梁启超小说的整体构思”。[3]值得一提的是,李提摩太的翻译杜撰了主人公多次跪谢上帝或是向上帝祈祷的内容,可以体现出传教士在传播翻译的外国小说之时仍是存有传播教义的私心目的。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主张通过维新变法来救亡图存,报刊成为他们发表政治思想,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1874 年,王韬在香港开办的《循环日报》就是以发表政论文章为独到之处,戈公振评价该报:“冠首必有一篇论文,多出自王氏之手,取西制中适合我国者,借以讽刺清朝的改革。”[4]维新变法思潮下,中国掀起了办报热潮,改良派报刊《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等陆续诞生,以介绍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己任。此时,《国闻报》刊载的《附印说部缘起》在理论上主张用小说来启发民智,《时务报》也连续刊载了五篇翻译的侦探小说。但是由于顽固派的打压,这些报纸大多很快被查办,维新变法运动也最终失败。改良派受到清政府的追捕,无法开展正常的政治活动,只能以报刊作为救国救民的最后阵地。
在报刊中刊载面向中下层群众的报刊小说成为改良派宣传政治理念,开启民智的重要方式。无数爱国人士以笔为枪,撰写小说来表达理想。1898 年底,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首期就刊登了《译印政治小说序》,肯定了政治小说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并且开始连载日本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1902 年梁启超兴办了中国的第一本小说杂志《新小说》,拟刊登政治、历史、科学、哲理等多种类型的小说,欲借小说之言改造国民政治思想。梁启超发表了《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将小说的地位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断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主张“小说界革命”,倡导创作新小说。梁启超本人创作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就刊载于《新小说》的第一期。此后报章小说极为盛行,专门为小说创办的杂志大量涌现,各综合性报刊也专门开辟小说栏目。
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入孖刺创办了第一份商业性质的中文报刊《香港船头货价报》。此后,外国商人创办的报刊包括《上海新报》《字林沪报》《民报》《新闻报》《点石斋画报》等陆续遍布通商口岸。与传教士办刊目的不同,旨在盈利的商业报刊需要更多的销量,因此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和市场的需求。报刊的出版周期从周刊缩短为日刊,报纸的业务发生变更,意味着稿件需求量增多,这就为小说作品入主报刊提供了机会。报刊每日发行的特点刺激了作者的写作速度;作者不需要完成全稿,小说便可通行于市,也极大鼓舞了作者的创作欲望,由此小说的作者群也迅速庞大。
小说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依托商业报刊广泛传播,总体目标是博阅报诸君之兴趣。1872年4 月30 日,由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所刊载的栏目分为新闻、论说文、文艺作品、广告四个部分,内容全面且可读性高,被称为“近代中文第一报”。值得注意的是,《魂游地府》《狐女报恩》《贞女匿迹》等文言小说形式的奇闻轶事时常出现在社会新闻的版面之上。《申报》是首个明确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最早刊载的小说分别是译自《格列佛游记》的《谈瀛小录》、译自《瑞普·凡·温克尔》的《一睡七十年》和译自《听很多故事的把沙》的《乃苏国把沙官奇闻》三篇,但是这些作品都只节选了部分内容,导致有头无尾,并且对原著小说进行了意译,将小说的外国元素本土化。此后《申报》的报载小说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活跃,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隔三十多年之后,《申报》开始大量刊载小说,至宜统三年,报纸刊载的小说总量达两百多种”[5]。1872 年10 月,申报馆创办专门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其第3 期到第28 期连载了首部长篇翻译小说《昕夕闲谈》。这本小说采取中国传统的章节体、使用对仗句式的标题,对翻译小说进行不脱离原著的适度润色为后世的小说提供了一个较为标准化的翻译模板。说到晚清最为畅销的商业报载小说,就不得不提在《字林沪报》连载的长篇通俗小说《野叟曝言》。这部小说在连载之前,报刊就多方造势,预告自己将刊登无人能及的奇书。不负期望,《野叟曝言》小说大受欢迎,也带动了《字林沪报》的销量,报纸一度供不应求。《点石斋画报》则开创了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报载小说形式,王韬的《淞隐漫录》边写边刊,连载于此。
传教士从借助小说的形式宣传教义到翻译西方的小说传播文化,传教士报刊以其变通的手段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文字传教及文化渗透的目的。改良派报刊的目的是传播变法思想以及培养民众的政治意识,因此更加偏爱于对国民思想有开导引领作用的小说。商业性报刊为了利益以市场需求为杠杆,以吸引读者兴趣为目标,所刊小说内容更加偏向娱乐化,影响晚清文学的转型与变革。总之晚清报刊业和报载小说互相促进,蓬勃发展,呈现一片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