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SCI 崇拜”祛除“唯论文”痼疾

2020-11-28 11:17:14张保淑
科技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指标

近日,中国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治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 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并出台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10 条意见和措施,其中包括准确理解SCI 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SCI 至上”的影响、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

错位成为学术评价核心标准

SCI 是英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 的首写字母合写的简称,其中文为《科学引文索引》,即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与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索引一起并称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 论文就是发表在SCI 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所谓“SCI 至上”就是把SCI 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出现过度追求SCI 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现象。

从文献索引系统直接转化为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这显然是一种错位。对此,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SCI 论文并不等同于高水平论文,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度,并不必然反映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但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此外,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 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

扭曲科技创新价值追求

SCI 作为文献索引系统,被引入充当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有先天缺陷。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指出,SCI 严重“偏科”,具体来说,既有偏重基础科学,而工程应用学科不足的问题,也有基础研究不同领域冷热不均的问题。此外,还有英文期刊占比过高,造成影响因子偏向性过强的问题;引用率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甚至可能评出错误结果的问题等。

与先天缺陷和不足相比,被扭曲甚至神话是SCI 被引入充当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更受诟病的问题。李志民说,有人戏称SCI 指标是学术界的“GDP”,因为这些指标与奖金、拨款等物质利益因素直接挂钩。很多项目评审组很大程度上根据申报材料里的SCI 论文数目和引用数量给出评审结论,往往不去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很多学者的学术头衔、收入等与这些数量指标关系甚大,比如,国内几乎所有大学对学校员工发表在SCI 收录期刊的论文实行奖励制度,把期刊分为不同级别种类设立不同的奖励金额,其中《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刊上发表论文的奖金最高。这就导致了“SCI 崇拜”。

“SCI 崇拜”使一些科研人员把科学研究的目的从解决问题简化为发表SCI 论文,科研评价成了数SCI 论文,“唯论文”成为科研领域的大问题。李志民指出,SCI 量化指标“绑架”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更为严重后果:滋长了更多学术不端现象。同时,让一些中国学者更愿意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造成了国内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水平“矮化”。

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表示,“SCI 崇拜”导致科技创新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为此,有关方面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相关部门开展了包括“清理唯论文”在内的专项行动。为服务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加快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出台新的文件,进一步作出部署。

落实治理政策仍任重道远

“我非常期待新政策实施效果。对其它学科我不了解,计算机学科不该要求SCI 论文,这个领域主要评价指标是会议论文大于期刊论文。学界内中国计算机学会论文列表目录是很权威的,学院要求中国计算机学会列表论文,但是学校要求SCI 论文,两个标准不一致,学生就得两头忙。”一名即将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在阅读完微信公号《科研圈》相关文章后写下这样的留言。他显然针对的是《意见》第九条“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写下的。该部分规定,不宜以发表SCI 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让破除“SCI 崇拜”政策可惠及相关专业的博士毕业生。

值得注意的是,第九条措辞为“不宜”,表明这并不是“一刀切”的禁止性规定,而是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不同高校差异,因地制宜选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导师和院系从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说。

在破除论文“SCI 至上”方面,《意见》更多是采用“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式,罗列了有关的5个方面,其中包括,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审慎选用SCI 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不把SCI 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解除SCI 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

这些“破”的措施在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无疑会取得很好的纠偏之效,使得SCI 论文回到应有的位置,但是他同时指出,还必须下大力气做好“立”的工作,也就是《意见》中所奉行的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科学评价学术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引导评审专家不简单以SCI 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大力减少评估评审事项,评价指标和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实行代表作评价,并遵循同行评价原则。

熊丙奇指出,上述措施符合学术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其中,建立有公信力的学术同行评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要达此目标,就要继续大力推进教育简政放权改革,在学术事务的管理与评价中,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张保淑)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6:00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