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化,“出海”意味着更大的市场。
不少企业都面临这样的困境:竞争激烈的存量世界里,去哪里寻找新的增量?
笔者关注到一些现象,比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去美国俄亥俄州建厂,纪录片《美国工厂》就讲述了这个故事。而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跑到中国上海建厂,并且很快将实现量产。
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一个重要的趋势:“出海”,也许是新一轮的增长红利。
当下,我们必须承认,供给侧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在过去40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制造”,就是因为独特的人口红利。我们依靠着供给充沛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形成了巨大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发展中抢到位置,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现在供给侧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数量越来越缺乏,导致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不过,伴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人和大规模自动化应用,将有机会降低工厂的成本,比如宝马的装配工厂就是利用自动化的典型代表。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让使用技术的门槛和成本降低,而这些技术又会大大降低昂贵的人力成本,只要能解决成本问题,这些工厂就有机会重新焕发生机。
理解了这两个变化,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出海”可能是红利。因为成本是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生死线”“成败胜负手”,创业者和企业家要不停算账,账能算平,就有机会盈利,否则就会入不敷出,企业就有危机。
曹德旺,显然就是一个出色的精算师。
在《对话》栏目里,他接受央视记者陈伟鸿的采访讲述了他去美国俄亥俄州投资建设美国工厂的原因。因为在美国,几乎什么都比中国便宜,只有人工成本比中国贵。但如上述所说,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来临会大大降低人工成本。
所以,在时代的变化下,“出海”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的利润、更大的市场和更理性的选择,并且“出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直接把工厂建立在目的地市场国。
我们常说,投资建厂一般有三个选择:一是建立在资源丰富的原材料生产国;二是建立在中间的第三方制造国,把原材料运到第三方国家,加工完成后再运到全世界;三是建立在目的地市场国,直接建立在目标客户所在的市场。
过去,中国就属于第二种。如今,在机器自动化发展趋势下,人力成本将不再是决定性的制约因素,更多工厂将会选择直接在目的地市场国建厂,以便快速响应市场。
比如福耀玻璃在美国的最重要客户就是通用汽车,而玻璃这种产品运输难度极大,在目的地市场国建厂,将大大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
再比如特斯拉的很大一部分客户在中国,2019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量达到2.5万辆左右,这几乎相当于蔚来、威马、小鹏三家汽车企业2019年上半年销售量的总和。
所以,他们为什么要到海外建厂?这并不是对本国没信心,而是因为海外建厂更划算,更靠近目标用户。
此外,企业纷纷“出海”的背后,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现在是时候把我们的生意和工厂做到海外去,用产能、技术、产品去换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机会。这将是渐冷市场环境中一股温暖的春风,是市场的增量机会。
当供给侧的人口红利没了,当自动化时代来了,当历史性机遇出现了,这些变化交织碰撞在一起,“出海”的时机也就到了。
过去,我们凭借勇气和胆量“下海”,未来,我们依靠智慧与合作“出海”。我们不抢占先机,我们抢的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