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艺飞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一直缺少对于负荷内容效度的有效重视,导致学生的有些负荷训练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还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加大了风险的发生率。因此,在进行负荷指标的训练时,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进行有效控制,还要根据学生体能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训练的有效性。
体能训练中的竞技体能一般是指机体在运动方面的基本能力,这项能力取决于人的身体机能形态和运动素质,其基本的过程是通过对机体进行刺激,然后机体对这一刺激做出反应,最后逐渐适应这一刺激的过程。机体的所有组织都能够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长时间受到同一种刺激,机体便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与结构来不断适应这种刺激,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机体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同时在体育运动领域的负荷训练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分析体能训练的本质。体能训练的本质主要涉及生理、形态和训练三个方面。生理学方面,主要是指人身体各个机能系统对于这种负荷所做出的反应,并且为了适应这一负荷所产生的变化。形态学方面,主要是指人在这些负荷训练下,机体发生的形态方面的物理变化。训练学方面,主要是指人的负荷的作用就是对机体速度耐力与灵敏度的提升,并且通过负荷提高身体各项协调能力。
负荷的定义是指生理或设备在一定时间段内所能够承受的工作量。在体能训练中,负荷则是通过一定的工作内容,并利用这一载体所表现出的量度。在机体中,人只有在负荷达到一定的量度之后,才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刺激,并做出相对应的应答。这些负荷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且作用方式也并不相同。负荷在多种意义上来讲,是通过时间、次数、重量和频率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度量,但是如果负荷超出了体能训练的要求,从而导致机体产生了无效反应,这种负荷便成为了垃圾负荷。
人们对于体能训练中的负荷认知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长期的发展中,他们也建立起对训练负荷的量化与二维控制模型。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缺少了对于隐藏的负荷量的内涵的探究,缺少了对于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外的探究,仅仅将二者固定于二维环境中,并未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负荷并不是简单的与训练的量与度相等同,更不是简单地通过二维探究就能够对负荷进行计量,一些传统训练方法的结果已经出现了问题,很多的实际现象也证明二维观念下的负荷控制已不再适用,现在需要的应当是更新观念。
负荷训练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改善机体条件,通过控制负荷使人的机体产生良性的反应,从而提升机体的运动能力。训练负荷的有效控制,需要建立起完整的控制系统,在这样的控制系统下通过对人的机体状况的分析,进行与之匹配的负荷训练。一旦训练负荷控制不当,就会给人的机体造成很大的损伤,甚至会造成病理性的机制。在以往的传统体能训练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负荷的强度与负荷的量,忽略了负荷的有效性。最新的PIN 理论指出,运动的负荷系统不应该仅仅包含二维的负荷量与度,更应当加入负荷的有效内容。在进行实际训练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能要求和运动特点,分析运动所涉及的肌肉用力特征以及发力顺序,从而制定出负荷强度和量的针对专门肌肉区域的训练方案。这种负荷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身体效能和运动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运动技巧。在进行操作时,教师要注意因人而异,根据不同训练对象的特征进行区别化的负荷训练,并根据其运动方式训练其运动技能。
虽然现阶段对于负荷训练刺激与身体反应之间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精细的刺激与反应机制研究仍然没有进展,这便造成了很难进行最有效的负荷训练。研究者在很多的资料与实验中发现,针对某一个体来说,负荷强度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变化的,一旦超出这一范围,负荷强度实际的选择频数便会出现不集中的现象。这就说明负荷强度确实存在着有效区间,只是人们还未了解。在传统的观念下,有效负荷的范围在能够引起人体反应和人体无法承受之间,但是这一范围并不具有任何的现实意义。根据不同的训练结果来看,在训练水平的增长下,强度负荷值也在随之增长,在某一时间内运动负荷的值也是趋于稳定的。由此便有了最佳负荷区间的定义:在一定训练区间内,运动强度负荷保持相对稳定的区间便是有效强度负荷区间。训练学对于机体负荷强度的相关研究,为这一有效负荷强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体能训练都是在一定的训练强度下进行的,这项训练本身就有着特殊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为了得到最好的训练效果,会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并且辅以很大的训练量。但是在实际体能训练科学规律中,并非大量的高强度训练就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而应将训练强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际研究发现,往往成绩最好的运动员,他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不是最大的,而是通过利用最适合其运动模式的训练来进行负荷训练的。此外,高强度的训练下,运动员的受伤几率会大大增加,并且会严重影响训练者的情绪。由此可以看出,人只有通过最客观、最适合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才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并且最好的训练量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每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此才能够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在进行实际训练时,随着训练的不断进行,训练者的身体素质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就要根据这种变化来不断进行训练负荷的调整,从而保证训练强度负荷始终处在最佳强度区间。以跑步运动员为例,要想提高其训练成绩就必须不断地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在训练一定时期之后对其体能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适度加大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始终保持在一个科学的最佳训练强度下,从而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在这样的科学理论下,训练者就可以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教师对整个训练系统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使训练者的各项身体素质快速提升。
总之,在现阶段的一些青少年体能训练实践中,训练负荷控制的维度存在缺失。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应改进训练方法,并从多个角度扩展训练方法,从而实现多维度的负荷训练。从大量的实践结果来看,学生只有在合适的负荷强度区间内,根据自己身体反应的变化不断对训练强度进行调整,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速度与耐力的有效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对训练负荷量所具有的隐藏内涵进行综合考量,建立起全面的科学评估体系,针对不同的训练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训练方法,从而有效地改善传统的训练方法中负荷控制维度的缺失,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