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研究

2020-11-27 02:38张函光
中国医学创新 2020年31期
关键词:骶髂骨质影像学

张函光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病变累及中轴骨关节,骶髂关节是最早、最容易受累的关节,如果不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极易发展成为骶髂关节炎,增加致残率[1-2]。AS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表现为厌食、消瘦、乏力等,缺乏特异性,极易被忽视而导致病情延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故及早对AS及骶髂关节病变做出准确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3]。CT以及MRI是临床诊断AS的常用方法,CT仅可显示出骨骼改变情况,对于周围软组织显示不理想,检出率较低。MRI对骨髓、软组织及滑膜等病变部位均显示良好,具有CT不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选定本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住院治疗的60例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析MRI在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60例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中AS诊断标准[4];年龄在18周岁以上;存在不同程度髋痛、脊柱活动受限关节活动障碍;具备正常沟通、交流能力;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沉检查均明显升高。排除标准:类风湿关节炎者;处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外周性关节炎者;椎间盘突出者;近期进行糖皮质激素等抗感染治疗者;配合度、依从性较差者;合并幽闭恐惧症、帕金森等疾病者;存在MRI检查禁忌证者;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临床资料不真实、不完整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23~59岁,平均(41.26±2.65)岁;病程1~8个月,平均(4.52±1.06)个月;体质量指数(BMI)20~26 kg/m2,平 均(23.16±0.33)kg/m2。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CT以及MRI检查。均由同2名临床经验丰富、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影像学医师做出最终诊断,对于存在异议的地方,应再次讨论,或介入第3名上级医师做出最终诊断。

1.2.1 CT 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从髂嵴上缘平扫至耻骨联合下缘,参数设置:120 kV电压,50 mA电流,1.325螺距,8 mm层厚。从骨窗以及软组织窗观察病变部位具体情况,进行多平面重组。

1.2.2 MRI 采用西门子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多通道相控阵线圈,协助患者取仰卧位,256×256矩阵,从髂嵴上缘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SE T1WI序列,TR为550 ms,TE为12 s;FSE T2WI序列:TR为4 050 ms,TE为90 s,5 mm层厚,1 mm层距,层数为20,梯度回波(GRE)3DFLASH序列:翻转角度为30°,TR为45 ms,TE为9 s。FS T1WI序 列:TR为550 ms,TE为10 s。如果存在可疑的活动性病灶,则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以手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以及CT检查异常检出率、影像学表现检出情况及病变分级检出情况。影像学表现包括关节软骨肿胀、关节间隙变化、关节面下骨质硬、骨质侵蚀及关节面下骨质囊变。CT病变分级判定标准:结果均正常为0级;骨性关节面粗糙,存在疑似病变为Ⅰ级;骶髂关节出现局限性侵蚀或硬化,但未出现关节间隙为Ⅱ级;骶髂关节存在明显侵蚀、硬化,关节间隙明显变化为Ⅲ级;完全性关节强直,异常程度较重为Ⅳ级[5]。MRI病变分级判定标准:结果均正常为0级;软骨下观察到局限性硬化,骨髓观察到局限性脂肪堆积,侵蚀部位≥2处,骶髂关节炎(轻度)为Ⅰ级;软骨下观察到中度硬化,骨髓观察到中度脂肪堆积,侵蚀部位≥2处,骶髂关节炎(轻度)为Ⅱ级;软骨下观察到重度硬化,脂肪观察到堆积现象明显,腰椎活动受限症状显著为Ⅲ级;关节以完全性强直状态存在为Ⅳ级[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异常检出率比较 60例患者均经手术检查确诊为AS骶髂关节病变。MRI异常检出率为96.67%(58/60)明显高于CT的80.00%(4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86 3,P=0.004 5)。

2.2 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检出情况比较 MRI与CT对关节软骨肿胀、关节间隙变化、关节面下骨质硬、骨质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种检查方法病变分级检出情况 MRI与CT病变分级检出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检出情况比较 例(%)

表2 两种检查方法病变分级检出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当前,临床对于A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环境变化、家族遗传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7-9]。AS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好发于全身结缔组织,局部及全身临床症状不明显,起病缓慢,早期诊断难度较大,容易漏诊或误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0-11]。AS的典型病理特征是关节囊、韧带以及肌腱等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炎症[12]。腰背部僵硬及疼痛是AS的典型临床特征,部分患者会出现夜间痛,同时伴有食欲缺乏、疲劳、乏力、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睡眠,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出现骨性强直,如果不及早做出明确的诊断,往往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给社会及家庭均带来了沉重负担[13-14]。

影像学检查一直是目前临床诊断AS的主要手段,诊断方法的选取一直是目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15]。传统X线片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通过对骨盆以及胸椎等部位进行多方位摄片,仔细探查椎体的病变情况,检测出脊椎的生理曲度。由于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主要集中在关节滑膜中,并未引发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因此X线片在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检出率较低。CT根据人体对于X射线吸收、透过率的不同,将获取到的数据转化成被扫描部位的立体图像或断面,对于密度较高的骨组织获得更为清晰的显像。MRI从人体中通过磁共振成像获得电磁信号,对脂肪、筋膜、肌腱、肌肉以及软骨等组织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16-18]。MRI与CT最大的区别在于,MRI可以直观、准确的观察到骶髂关节周围的炎症病变情况。由于早期AS病变诊断中,患者已经发生自身免疫性反应,出现软组织水肿以及骨质炎症刺激等,炎症导致附着点侵蚀,临近的骨髓出现水肿、炎症等症状,促进肉芽组织形成,但骨质变化不明显,因此CT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不足MRI[19]。另外,MRI诊断下,早期AS骶髂关节炎Ⅰ级、Ⅱ级,磁共振图像改变是骶髂关节面骨髓水肿,可发现较多微小病变引发的形态学变化、病理学改变,敏感性较高,且对机体无创伤。MRI利用ADC表示患者组织中含水量的变化,且ADC受细胞内核质比分布、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的大小、组织的细胞数量、细胞外间隙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可反映出水分子弥散能力。AS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当炎症细胞浸润及释放炎症因子时,新生的炎症血管会出现扩张,通透性增高,导致细胞外间隙的水分子增多,弥散限制的水分子减少,弥散运动加快,ADC值会明显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中部分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生化指标虽然恢复正常,但DWI仍旧存在高信号,这意味着仍旧存在炎症反应,如果此时停止治疗,则后期复发率较高,MRI可发现持续存在的炎症病灶,避免过早的停止临床治疗而导致疾病复发[20]。本研究结果显示,MRI异常检出率为96.67%明显高于CT的80.00%(P<0.05),而CT在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变分级检出方面与MRI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CT与MRI均可明确病变影像学表现与病变分级,但MRI的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CT。MRI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存在严格的禁忌证、诊断费用高、耗费时间长,部分经济能力较差的患者,无法接受MRI检查,故在具体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医生应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及自身临床经验,选择最佳的诊断方法。在患者具备一定经济能力及孕期的情况下可选择MRI检查,对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的快速诊治及早期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MRI应用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异常检出率较高,可明确病变影像学表现、病变分级,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骶髂骨质影像学
骶髂关节错缝症推拿手法复位治疗的研究进展
加长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治疗骶髂关节结核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MRI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