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敏,赵亚兰
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是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复杂和漫长的社会工程,在旅游扶贫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村民受到文化水平、生产生活观念的限制,对旅游扶贫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加上扶贫工作人员本身并不是本地人,和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始终存在一些障碍,导致旅游扶贫难以做到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由此,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的新乡贤就成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的一股新生力量,新乡贤参与旅游精准扶贫成为当前旅游精准扶贫中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自古以来,中国的乡贤都是深受社会民众普遍推崇与尊重的一个文化群体。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榜样,成为乡村道德教化的楷模,以及乡村建设的引领者与实践者。“新乡贤”这一词语首次出现在《经济观察报》《新乡贤治村》一文中[1]。对于它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钱念孙认为新乡贤是“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2],但这一说法并未将新时代的乡贤和传统的乡贤进行区分。比如在我国广东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新乡贤资源丰富,在广东的梅州、云浮和丰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涌现出了一大批返回农村的能人和有识之士,他们将资金、技术或新的观念和文化带回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建设,成效突出,形成了助力乡村建设的“新乡贤现象”,这和传统的乡贤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带有鲜明的新时代烙印。因此,钱静、马俊哲提出的新乡贤定义,是指“从乡村走出去再回归乡土,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和道德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治理的贤达人士,他们是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时代精英”[3]。此外,学者们还对新乡贤进行了分类,如根据新乡贤的出处,邵晓莹把新乡贤分为了三种类型:“在土”乡贤、“立土”乡贤和“舶来”乡贤[4]。张新文、高啸则将新乡贤分成四种类型:乡土孕育型、告老还乡型、回报家乡型以及海外华侨型[5]。无论如何界定新乡贤的定义,也无论新乡贤的分类有何不同,综合目前相关研究来看,新乡贤都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在资金、信息、技术或人脉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条件,是对当地乡村有贡献的人。纵观当前涌现出的大批新乡贤,几乎都具有上述某个方面或多方面的优势条件,他们将诸多的有利资源和家乡优美的自然风景、土地资源、农产品种植经验丰富的劳动力结合起来,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创办企业和公司,帮助贫困乡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使农村实现繁荣发展。
第二,具有强烈的家乡情怀和奉献精神,扎根农村建设,是和农民形成“命运共同体”的人。以广东为例,新乡贤大多是在广州、深圳等地创办企业的能人,他们少小离家打拼创业,事业有成后,怀着报答家乡的情怀,又回到家乡,不仅捐钱出资兴办农业公司,还同村民们一起生活和劳动,传承乡村文化,共同建设新农村,将自己的后半生命运和乡村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三,熟悉农村乡土人情,在当地具有较高德行和声望的人。这个特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乡贤的一个典型特征。新乡贤出生在农村,谙熟农村的人与事,又属于乡村宗族长辈,加上他们对家乡无私的奉献,自然形成了较高的威望,在乡村人事纠纷的处理上比外来的一些工作人员更具有优势,更有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
第四,具有新知识、新眼界、新文化和新观念的人。新乡贤多是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回到农村的成功人士,因此拥有较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眼界更广,他们还把一些先进观念带回了农村,对改变农民一些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大有裨益。
众所周知,新乡贤在扶贫工作中以政府好帮手、群众贴心人、乡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为价值定位。在旅游精准扶贫中,梅畲村新乡贤的角色主要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精准扶贫人
首先,在贫困的精准识别上,新乡贤可能比下乡扶贫的政府工作人员更熟悉当地的村民家庭情况,可以减少精准扶贫中识别不准的问题;其次,能够使旅游扶贫措施更具精准性,在梅畲村,哪些村民适合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哪些村民适合从事后勤工作,哪些村民适合从事种植养殖等,新乡贤对村民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并对村民进行了适当的分工;再次,能够为参与旅游扶贫的村民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保障他们有能力从事乡村旅游及其相关的活动。
2.乡村旅游公司创办人和经营者
新乡贤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初期,出资组建股份制公司,由乡贤釆用无偿配送股份给全体村民,让全体村民变为公司股东、变为公司员工的方式,让农民找到自信,当起公司的主人,共同经营和服务公司,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在家就业,脱贫致富。
3.旅游新业态开发带头人
新乡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带头尝试新的旅游业态。以梅畲村为例,新乡贤将自己的祖屋改造成了一座具有客家风情的民宿,引入高端乡村民宿,改变了梅畲村乡村旅游中只有农家乐这种简单初级的旅游业态。在新乡贤带领下,村子里有条件的几户村民也开始建造民宿,走上了民宿经营者的致富之路。此外,梅畲村的新乡贤还积极拓展汽车营地等新型旅游业态,帮助更多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
4.游客市场和农产品销售的推销员
新乡贤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开拓游客市场,为新兴的乡村旅游地引来无数游客。梅畲村的乡村旅游开办以来,在省内的多个城市举办了旅游推介会,来自广州、深圳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梅畲村的农产品也通过线上线下远销省内外多地。
5.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人和创新人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造成大多数农村成为“空心村”,村民人心涣散,传统的乡土文化几乎消失殆尽。新乡贤除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外,对一些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习俗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梅畲村的新乡贤资助考学读书,赡养村中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在村中不仅形成了“崇学敬老”的风气,而且形成了传统价值体系的回归与重塑。新乡贤还在村里成立了乡村文化队,把一些濒临失传的客家歌曲和舞蹈进行了改编和创新,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旅游要素。
6.乡村创意文化旅游的实践者
在梅畲村,新乡贤们凭借儿时的记忆,将龙颈梯田的传说进行了改编,并着手编写古驿道的传说故事;夏季,打造出将荷花观赏和古诗词串联的乡村旅游线路,并推出色香味俱全的荷花宴;节庆日里,新乡贤们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田园创意活动更是吸引了城市中的众多游客。
总体而言,新乡贤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对旅游精准扶贫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新乡贤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凭借自己掌握的丰富资源,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凝聚了人心,引领了农村社会新风尚。
梅畲村位于梅州市平远县泗水镇,是著名的“长寿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梅畲村辖22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478 户,人口1904 人;全村总面积15.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60 亩。梅畲村年平均气温为19 ℃,年降雨量约为1702 毫升,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茶叶,村特色经济收入有茶油、黄粄、凉粉。
梅畲村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方式,2019年入选广东最美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梅畲村在新乡贤和政府的带领下,利用梅畲村古村落的田园生态资源,秉承“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理念,发展了大型高山生态农业和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在新乡贤的带领下,梅畲村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河道整治、古驿道修复、公祠堂修缮等项目,并成立了68人的耕作队,复耕了龙颈梯田约500亩丢荒地,初步实现了农民变股东、农民变员工、农村变景区、农村变乐园、农业变实业、农业变产业的“六变”愿景,带动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精准扶贫成效显著,见表1、表2和表3。
表3 2019年梅畲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单位:%)
续表
新乡贤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难题,制约着新乡贤作用的发挥。
1.资金得不到支持与保障
现实中,贫困乡村地区的旅游扶贫本身就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有的地区虽然有了新乡贤的资金注入,但随着旅游业开展和规模扩大,后续资金投入很可能没有保障,新乡贤的旅游扶贫活动会受到影响,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扶贫质量就会降低。
2.人才支持匮乏
除了资金问题,缺乏人才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梅畲村,整个旅游公司由4个新乡贤组成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由于他们以前并非旅游业从业者,缺乏旅游规划、开发技术、营运管理方面等知识与经验,使得扶贫旅游产业一直停留在粗放式、低水平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在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上,新乡贤本身也并非文化专业人士,抢救挖掘出的文化遗产也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供游客参观,没有得到很好地活化利用,即使有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利用,但都处于低水平的利用阶段。
3.参与平台缺乏
由于新乡贤并非村干部,在旅游精准扶贫中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时得不到采纳。同时,新乡贤由于大多是从外返回,对政府尤其是当地政府的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和工作重点、目标不太了解,在参与时会感到力不从心。还有一些村干部与新乡贤观念不一致,有的甚至排斥乡贤参与旅游精准扶贫事务,造成了新乡贤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局面。
4.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国城乡发展差异较大,乡村在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上不完善,水平也较低,新乡贤返乡后个人(及家属)的医疗、居住条件不足。有的新乡贤返回家乡开发乡村旅游,但家乡到镇上或县城的公路都不通,仍旧是之前的土路;有的人离家多年,家中的老屋早已荒废或不在,只能借住在其他村民家中;加之由于返乡的新乡贤年龄都较大,落后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影响了他们返乡扶贫工作。
新乡贤继承了传统乡贤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与传统的乡贤相比,新乡贤更具有新时代的奉献精神。发挥新乡贤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推动作用,不仅是旅游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更为脱贫后的乡村走上繁荣和振兴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1.重视新乡贤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尊崇新乡贤的良好氛围
新乡贤是乡村精准旅游的扶贫人和推动者,也是乡土文化的传承人与创新者,政府要高度重视发挥新乡贤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要在乡村中形成尊崇乡贤的浓厚氛围,各级政府部门要真心实意地为新乡贤回乡创办旅游开发公司以及举办其他各类公益活动创造有利、便利的条件,提供优惠的政策或税收减免措施等;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传播新乡贤的返乡助力脱贫事迹,可通过定期开展优秀新乡贤的推选、评比等活动,给予其充分肯定与弘扬,营造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6]。此外,还可以给予新乡贤一定的经济奖励和慰问,以鼓励他们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只有为新乡贤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返回乡村,建设新农村。
2.完善新乡贤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新乡贤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
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新乡贤这股扶贫的生力军,形成与新乡贤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监督的局面[7]。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新乡贤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的渠道,为新乡贤发挥有效作用搭建良好的平台。如成立乡贤理事会(或参事会),赋予乡贤理事会专门的职能和权利,同当地政府共同商议处理各类旅游精准扶贫事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对新乡贤的权利进行监督,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如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新乡贤的权力,同时也可以让村民参与监督,在全方位的监督下,使新乡贤真正发挥出他们的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3.完善旅游精准扶贫配套服务,为新乡贤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协助新乡贤返乡创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矛盾困难。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新修公路、养护道路,打通县城到村子的交通要道等;在资金筹措方面,政府要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为新乡贤后续扩大旅游发展规模提供充足的资金;在人才问题上,鼓励原乡年轻人返乡参与旅游开发,为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人力支持;在乡村文化开发上,各级政府及文旅部门等相关机构要委派单位和团体积极下乡与新乡贤对接,挖掘乡土资源,共同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医疗卫生条件上,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增加农村医护人员的数量;在土地制度改革和承包制度上,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流转,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壮大后的土地资源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4.加强新乡贤的文化素养培养,为新乡贤的旅游精准扶贫注入扶贫持续力
新乡贤虽然本身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和文化素养,但在旅游精准扶贫中还缺乏旅游发展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因此,除了为其提供相关支持外,还要为新乡贤提供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如参加业界相关论坛和专业学习班,有利于他们在旅游精准扶贫之后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脱贫成绩持久有效。同时,新乡贤大多为返乡的商人,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水平相对较低,要定期积极开展一些培养政治文化素养的课程,使新乡贤在旅游精准扶贫中能够将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到位,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大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多维主体广泛参与、发挥作用。作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力量,新乡贤扮演了旅游精准扶贫人,乡村旅游公司创办人和经营者,旅游新业态开发带头人,游客市场和农产品销售的推销员,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人、创新人和乡村创意文化旅游的实践者等重要角色,为旅游精准扶贫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坚实的力量。各级主管部门应通过提高认识、完善参与机制、完善配套服务和培养文化素养,为新乡贤旅游精准扶贫贡献可持续能量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