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假设句的功能及其表达手段

2020-11-27 12:06张雪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连词语义汉语

张雪平

一、相关研究与存在的问题

反事实假设(Counterfactual hypothesis)是一个跨语言的语法范畴,英语中一般用时态后移(Backshiftiny)的句法手段来表达,西班牙语、德语、波兰语、希腊语等也有相似的句法表现。[1-7]哲学和逻辑学领域研究可能世界和条件句逻辑时涉及反事实假设句[8-9],语法学界、心理学界也有所讨论。语法学界一般认为汉语反事实假设句没有特有的语法标记,反事实语义是语用解释的问题,依赖语境达成。

对汉语反事实假设句及其语法标记的研究中,较早的重要成果为陈国华《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4]一文。该文从汉英对比角度,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反事实假设句后发现,一些时间性成分可以帮助确定假设条件的反事实性,特别是“早知(道)”这个词组,表示“事先了解到”的意思时,由它引导的条件从句表达的总是反事实假设条件。该文还认为,汉语的条件从属词大部分是中性的,既可以用于开放条件,也可用于假设条件”“假如、假若、假使、假设、假定”这些带“假”字的条件从属词,似乎倾向于表达反事实假设条件,汉语真正的假设条件从属词是“要不是”“若不是”和文言的“若非”。陈文的这些认识对汉语反事实假设句的研究影响较大,不过有些认识不太符合汉语事实。李传全在陈文的基础上也从汉英比较角度讨论了汉语的反事实假设句,认为汉语虽有可以作为反事实标记的词汇手段,但没有明显的反事实标记,汉语反事实意义的实现是靠语言形式和语境共同作用的。[10]但跟陈文把“要不是、若不是、若非”看作是汉语真正的假设条件连词不同的是,李文认为汉语没有任何词汇给出了完全反事实意义。蒋严以及蒋严和潘海华从条件句的真值语义出发,参照印欧语言关于反事实假设条件的研究成果,对汉语的反事实假设句做了进一步考察。[11-12]跟李文相似,他们也认为汉语的反事实假设句没有真正的标记,违实语义是一个语用解释问题,强调了语境效应对反事实语义达成的关键作用。我们的语料调查结果表明这三篇文章的认识有失偏颇,汉语并非没有一个真正的反事实假设标记词。

王维贤等认为“违实性假设”句是一种特殊的假设句,用的是反证法,常用反问句式来表达。[13]邢福义考察了“要不是p,就q”假设句式,认为其形式上构成假设复句,在内容上则表达了事物之间事实上或推论上的因果联系,还分析其逻辑基础、语用功能等。[14]由于汉语反事实假设句的句法语义和功能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汉语语法学界从类型学、句法表现、话语功能及情态表达等角度进一步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15-19]袁毓林以古今汉语中的用例说明,汉语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词语可以表达反事实义,如“微、向/乡、假使、使”等,汉语有反事实条件句,只是学者们明确提出这一点比较晚,而且从语法形式上看不发达,汉语专用的反事实条件标记也不发达,许多反事实推理关系要从上下文语境中去意会和撮合。[20]袁文的“反事实句”概念宽泛,不但包括一般所说的“反事实假设句”,还包括“否则”类假设逆转句。心理学界研究反事实思维时也讨论了汉语反事实假设句。[21-23]

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多限于举例说明,或者是某种具体句式,有些认识还带有推测性质,未能基于真实语料进行充分验证,显得说服力不足,有些问题还未取得一致认识,尤其是真正反事实假设标记的有无问题。基于英语条件句逻辑的语法研究,把“反事实假设句”也称为“非真实/非事实/虚拟/假设”条件句,汉语学界也称为“违实/虚拟”假设句,通常也不对其进行下位分类。张雪平通过语料分析发现,现代汉语假设句在语法表现和语义功能上仍有差异,并根据假设从句所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情态语义角度把假设句分为“真实—非真实”两类,真实假设句再分为“现实”和“可能”两种,非真实假设句再分为“反事实”和“虚拟”两种。[24]其中的反事实假设句(Counterfactual hypothetical sentences)是“非真实”假设句的下位分类,比汉语学界一般所谓的“反事实/违实”假设句范围要窄。这样分类显然更加细化,为认识假设句次类的共性和差异提供了理论参照,但未展开具体研究。

鉴于学界对反事实假设句的认识不足,本文通过对CCL 语料库中实例的分析统计,考察现代汉语反事实假设句的表达功能和语义实现手段,并说明反事实假设标记的典型性问题,以消除多年以来的认识分歧。

二、反事实假设句的反证推理功能及其语用特点

参照张雪平的假设句分类和对反事实假设句的界定[24],将现代汉语反事实假设句的语义特征及其与其他三种假设句的区别简要说明如下:

反事实假设句以现实世界作参照,所述事情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发生或不存在,即其假设条件和结果所述内容与已定或已知事实相反。其从句的语义特征为[+假设][+条件][+否定][-可能实现][+现实基础]。反事实(Counterfactual)和虚拟(Virtual)假设句都表达非真实假设意义,但反事实假设句从句所假设的内容是说话人对相关现实事态的一种心理否定,而虚拟假设句所假设的事情是纯粹虚拟想象的,常见的如“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若是牛郎……”,这些虚拟的事态在现实世界中从不会发生或存在,因而不具有“现实基础”。反事实假设句跟表达“可能实现”假设意义的真实假设句的语义差异更加明显,其前件明显为假,表达不可能实现的假设意义。从逻辑功能上看,反事实假设句不是用来表达假言命题或判断的,而是用来表达假言推理的;从语用功能上看,它采用的是一种反证手段,是表达反事实思维的一种假设句式。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描写反事实假设句的逻辑语用功能,然后分析其内部次类的使用情况及其成因。

(一)假言推理功能

反事实假设句用的是反证法[13-14],在逻辑上为假言推理。它表达的是假言三段论推理,用的是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但省略了小前提和结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25]这里的p 和q 只代表假设句式的前后分句,而不管它本身的肯定或否定。若从其前后分句本身的肯否形式来看,上述逻辑推理形式可具体化为四种表现形式(包括它本身):

①如果非p,那么非q;q,所以p。

②如果非p,那么q;非q,所以p。

③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④如果p,那么非q;q,所以非p。

各举一例如下:

(1)更远处游乐园的大观览车缓慢地移动着,如果不是凝神远眺,是看不出它的移动的。(余华《命中注定》)

(2)如果不是傍晚的来临,阮海阔便会继续遵照大道的指引,往另一个方向走去。(余华《鲜血梅花》)

(3)在那种政治情况之下,假如蒋经国先生稍稍露了一点声色的话,说不定我就已经被摧毁了吧!(《人民日报》1995)

(4)他若是这么老实,就不会绰号曹操!(姚雪垠《李自成》)

例(1)的假设分句和结果分句都是否定式,相当于蕴涵式的前后件:非p,非q。整个句子的意思理解要靠反推来完成,即“之所以看出它的移动,就是因为凝神远眺”。其完整的推理形式是上述假言推理的形式①,具体为:

大前提:如果不是凝神远眺,是看不出它的移动的。(如果非p,那么非q)

小前提:(事实上)看出了它的移动,(q)

结论:(是因为)凝神远眺(的结果)。(所以p)

例(2)的假设分句是否定式,结果分句是肯定式,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也是要靠反推来完成,即“阮海阔之所以没有继续遵照大道的指引,往另一个方向走去,是因为傍晚的来临。”其推理形式为上述假言推理的形式②:如果非p,那么q;非q,所以p。例(3)的假设分句和结果分句都是肯定式,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也是要靠反推来完成,即“我之所以没有被摧毁,是因为蒋经国先生没有露一点声色。”其推理形式是上述假言推理的形式③: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例(4)的假设分句是肯定式,结果分句是否定式,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同样也要靠反推来完成,即“他既然绰号曹操,就说明他不会这么老实!”此例表达的是推论因果关系,而前三例表达的是说明因果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反事实假设句形式上为假设复句,从逻辑语义关系上看,则表达了事物之间事实上或推论上的因果联系,也就是借假设条件句的形式表达事实或推论因果的内容[24]。从逻辑功能上看,最常用的可能假设句一般只表达蕴含性假言复合命题或判断,而反事实假设句却能表达推理。陈宗明指出:“蕴含和推理毕竟是有区别的。‘如果,那么’句通常只表达假言命题,并不表达假言推理。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前件显然为真或者后件显然为假的情况下,它才表达假言推理。”[25]反事实假设句的假设分句内容显然为假,这就是它不同于高频的可能假设句而能够表达假言推理的主要原因。

(二)反证功能

1.反证释因和反证归谬

反证推理是反事实假设句的逻辑功能,从表达目的上看,有反证释因和反证归谬两种反证功能。反证释因反事实假设重在“立”,作用在于肯定某种认为确是原因的事情,用于证明;反证归谬反事实假设重在“破”,作用在于否定某种荒谬的说法,用于反驳。[24]前举例(1)~(3)表达的是说明因果关系,为反证释因反事实假设句,例(4)表达的是推论因果关系,为反证归谬反事实假设句。再如:

(5)如果不是因为这项特殊的任务,他们就将在这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同朱预道和岳秀英一起举行婚礼,成为一对革命和战斗的夫妇。(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6)当然,假如照抄都市小人物的生活,《武林外传》就少了些梦幻色彩,也少了让观众坐在地上傻乐时遐想的空间。(电视剧:《武林外传》)

(7)如果说是看山人的房子,那么坚硬的大山有什么可看护的?(张炜《柏慧》)

(8)要是说娶妻是废话,天下就没有一句正经话。(老舍《老张的哲学》)

例(5)(6)为反证释因反事实假设句,通过结果分句内容与已知事实相反来反推假设分句内容与已知事实相反,证明假设分句所述事情是事实,从而证明说话人推断的正确。例(7)(8)是反证归谬反事实假设句,通过结果分句内容与已知事实相反来反证假设分句内容的荒谬或不正确。例(7)的意思是“事实上坚硬的大山没有什么可看护的,所以就不能说这是看山人的房子。”例(8)的意思是“天下不可能没有一句正经话,所以就不能说娶妻是废话。”

反事实假设句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反证法来论证,比正面论证具有更强的论证力量,强调了假设条件分句所述原因的重要性,或者驳斥了其所述观点或认识的谬误不成立。从这点来看,反事实假设句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的,与反语相似。

2.两种反事实假设句的比较

首先,两种不同反证功能的反事实假设句,在假设标记的使用上有重要差异。反证释因反事实假设句多使用“如果、要是、要、假如”等“如果”类假设连词,以及假设连词“X”和“不是/没有”连用而成的“要不是/没有、假如不是/没有”等“X 不是/没有”类假设成分,而反证归谬反事实假设句多使用“如果说、要是说、假如说”等“X说”类假设词语。我们分语体抽样统计了使用“如果、如若、如、假如、假使、假若、倘若、若是、若、设若”这9 个频率高低不同的假设连词标记的反事实假设句150个,其中反证释因句141个,反证归谬句仅9 个,占总数比例分别为94%和6%。又同样抽样统计了使用不同“如果说、要是说、若说”之类标记的42 个反事实假设句,其中反证释因句5 个,反证归谬句则有37 个,占总数比例分别约12%和88%,如表1。这种语用分布结果足以证明两种反事实假设句对假设标记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性。

表1 两种反事实假设句及其标记的使用频次和百分比

反事实假设句内部对假设标记的选择倾向体现了语义语用功能与语法形式的对应性。一般假设连词“X”是最常用最典型的假设标记,它们主要表示可能假设和反事实假设[26],在表示反事实假设时倾向于用于反证释因反事实假设句,尤其是后面跟上“不是/没有”构成否定形式时更是如此。表1中所统计的141个一般假设连词标记的反证释因假设句含“X不是/没有”标记的31个,全部是反证释因句。另外,“如果、如、倘若、若”这4个假设连词标记的反事实假设句也没有见到反证归谬句。从标记论[27]视角来看,用典型的假设标记来标记典型的反事实假设句是一种自然关联。相反,“如果说”类假设词语与“如果”类假设连词相比,是不典型的假设标记,其主要功能是表示现实假设,其次是可能假设,很少表反事实假设[28],一旦表示反事实假设就多标记不典型的反证归谬反事实假设句。这是用不典型的假设标记来标记不典型的反事实假设句,也是一种自然的关联。况且,从“X说”类假设词语本身的含义上讲,其中的“说”在大多用例中还有意义,表示一种说法、看法或观点,“X说”所引导的小句内容即是某种已知的说法,是言者姑且假定或认可某种说法或观点,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再由结论的虚假不成立来反驳或反推假设条件所述内容的荒谬或不正确。反证归谬是为了反驳,用“如果说”类词语作语法标记,它们在语义语用功能上是和谐一致的。

其次,两种反事实假设句的使用频率差异较大。反证释因句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反证归谬句。由表1可以看出,就我们所抽样统计的使用“如果”类和“如果说”类假设标记的反事实假设句的使用频次合计结果来看,两种反证功能的假设句的用例比例分别为76%和24%,频率差异显著。二者的使用频率悬殊现象是由不同的语用目的所造成的,可以从论证策略和认知心理上加以解释。

假设句基本的表达功能是说理或论证,就一般的论证逻辑来说,更常见的是通过论证树立正面观点,而较少通过论证驳斥反面观点。反证释因句是通过反证来“立”,而反证归谬句是通过反证来“破”,这自然造成反证释因句较反证归谬句使用频率要高。从认知心理上来说,树立某种观点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而反驳某种观点则必须有前提条件,即在已知某种观点谬误或不能认可的情况下才采取的表达策略。相比而言,可以说反证释因是无标记的典型反事实表达法,而反证归谬则是有标记的不典型反事实表达法。这也是造成反证释因句比反证归谬句使用频率高的原因。

三、反事实假设意义的表达手段

一般认为汉语反事实假设句的反事实假设意义的表达缺乏特定的语法标记,主要依赖语境。但实际上除了语境的促成作用外,现代汉语反事实假设句还可使用某些特定的语法标记和词汇成分,或者依赖句子本身的内涵意义来达成。

(一)反事实假设标记

从结构形式上看,反事实假设句多在结果分句中使用关联副词“就”与假设词语配合,构成“如果(不是/没有)……,就……”这样的假设框架结构式,如上文例(2)~(8)。使用假设标记时,反事实假设句的结果分句多见反问形式,如上文例(4)(7)。

我们对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中应用文、报刊、小说、散文、戏剧/电视电影这几类语篇中各抽取若干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X 不是/没有”用于反事实假设句的比例较高,“X 不是”平均为88%,“X没有”平均为69%。其中连词化的“要不是”所标记的假设句100%为反事实假设句,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反事实假设标记①李晋霞分析了CCL 语料库中的四种用法的“要+不是”格式的有效例共2296个,其中用于直陈条件句的64 例,约占6.8%;用于违实条件句的2145 例,约占93.4%。[29]该文也特别指出了这两种假设用法的“要不是”在语音停顿和所在句子中重音成分均有所不同,用于直陈条件句时“要不是”内部可分析为“要+不是”,用于违实假设条件句时“要不是”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中间不可以再这样停顿。这正说明,只能组块化理解的“要不是”已经连词化。我们所考察的连词化“要不是”用例,只能用于反事实假设句。;“假如不是”“若不是”是比较典型的反事实假设标记,它们所标记的假设句分别有98%和95%的为反事实假设句。但有文言色彩的“若非”用于反事实假设句的比例为84%,是不太典型的反事实假设标记。但“假如、假若、假使”等含“假”字的假设连词,用于反事实假设句的用例要比用于可能假设句的少得多,可见并非“倾向于表反事实假设”[4],只是相较于其他假设连词,“假如、假使”用于反事实假设句确实多见一些。因此可以说,现代汉语中称得上是真正的专职反事实假设条件标记的只有连词化的“要不是”。

(二)词汇成分与假设标记配合

有些词汇成分用在假设句中和假设标记配合使用,也可以使句子基本上只表达反事实假设意义。这些词汇成分主要有:表示已然意义的时间词“早、当时、当初、那时”等,出现在结果分句的“不会……了”或句末语气词“了”,出现在假设条件分句中的副词“真的、真”。[4][10][11]例如:

(9)如果不是战友早·就察觉了他的意图,两天前就收走了他的枪,一切也就简单了。(张炜《唯一的红军》)

(10)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老舍《我的母亲》)

(11)如果当时没有你帮我把这双鞋补好,我就不会去踢球了。(《周星驰喜剧剧本选:少林足球》)

(12)如果当初淘汰了陈洲,如果那时不保护他的特长,也许今天的亚运会领奖台上就少了一名亚洲泳坛的大高外了·。(《报刊精选》1994)

(13)假使今天你的商品非常畅销,我也就不·会·这么说了·。(《市场报》1994)

(14)终于有人开口说话了:“要是真的喜欢,就不会去美国工作了,可是自己的家总是自己的家呀!”(《林清玄散文》)

(15)如若真·是这样,也许人类至今还与原始人一样生活着!(《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从例句中可知,当上述几类词汇成分出现在有假设标记的假设句中时,假设句便表达反事实假设意义,而且这些词汇成分往往是两个或多个与假设词语共现,如例(9)~(14),也可以单独和假设词语共现,如例(15)。这种情况可以说明,汉语反事实假设义的表达通常可以通过假设标记和一些词汇成分的配合来实现。

此外,“早”还常与“知道/知”连用,“早知(道)”有词汇化倾向,具有标记反事实假设的作用。[4]当它用在复句的前分句中时,可诱发反事实假设意义,从而与后分句构成反事实假设句。例如:

(16)早知道会这样,我怎么能让她出去?

(17)如今已时隔一年半,安置工作仍完成得不甚理想,负责此项工作的一位行署领导叹息:早知企业如此难“死”,就不让他“死”了。(《报刊精选》1994)

(三)句子内涵义

有些反事实假设句反事实假设意义的表达是由句子本身的内涵意义决定的,其假设条件所表述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反事实内涵,有悖于常识常理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理解这样的句子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常识、文化背景知识等。例如:

(18)要是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嫁给你。

(19)于是我特别思念我的父亲,假使他还健在,仍旧隔着饭桌坐在对面听我说,他一定会笑,一定笑不禁,一定低下头会朝着桌面笑,然后举着筷子朝我点点,一句话就让我成了明白人。(高晓声《架子和房子》)

(20)假如我会说国语——哈语该多好,那样我将拥有一笔财富,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哈族议员的发言。(《人民日报》1995)

根据常识和自然规律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三个例句所假设的事态都与客观事实相反,结论自然也与客观事实相反。句中的反事实意义是通过假设分句内容表现出来的。

还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还常用“假如”句来表达与现在事实相反的意义,如以下两例。

(21)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假如你有一大笔钱”,60%的人要直接用于商业投资,15%的人要用于购买房子,用于储蓄的占20%,购买高档商品的仅占4%。(《人民日报》1995)

(22)为了搞好“爱民月”活动,武汉市公安局在干警中开展了“假如我是受害者、报案人”“假如我是申报户口者”等专题讨论,引导干警进行换位思考,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干警增强职业道德观念。(《人民日报》1995)

这种“假如”句是反事实思维的具体表达,多用作某项活动的主题或文章标题。这不是典型的反事实假设复句,句子形式上可以只有一个假设小句,结果是开放性的,不一定是完整规范的假设复句形式。

自然口语中还常用发誓义假设句来表示与现在、过去或将来事实相反的反事实假设意义,在真实书面语料中极少见到,如以下几例。

(23)我告诉一个人,立刻现死现报。(《红楼梦》,转引陈国华,1988)

(24)如果不是这样,使我母子二人,当下烧死。(《佛法概要》)

(25)我昨天要拿了你的笔,我就不是人!

(26)以后我要是对不起你,就天打雷劈。

根据常识,说话人在发誓赌咒时,听话人一般宁可相信说话人所言的假设事情不会发生或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假设句也可以看作语义上不大典型的反事实假设句,其反事实假设语义的实现主要依赖社会常识和人们的认知。

(四)上下文语境

还有些反事实假设句没有上述特殊词汇成分和特定假设标记,其反事实假设意义的表达必须在特定的语境即上下文中才能实现。例如:

(27)幸亏后来又被改了回来,如果仍叫琅山,那多没劲。(余秋雨《狼山脚下》)

(28)2 级艺术家都把握住戏外功,何愁戏曲不兴旺?倘若各行各业的人培养行外硬功夫,何愁事业不兴旺?2级公仆们都具有场外真功夫,又何愁党风不正民风不淳呢?问题是近年来某些部门的戏外功、行外功、场外功太不足了,以致歪风倒成了小气候。(《人民日报》1995)

例(27)只有从“如果”假设句前面一背景小句“幸亏……”,才知句子所述的是与事实相反的事情;例(28)只有从三个“倘若”假设句后面“问题是……”这一句,才知所述为与事实相反的事态。因此,这种假设句反事实假设义的表达高度依赖语境,是靠前后句这样的狭义语境实现其反事实语义的表达的。

四、结语

反事实假设句是具有假言推理和反证功能的一种特殊假设句,是用反证法来进行论证说理的一种假设句式,常使用“如果(不是/没有)……,就……”这样的假设框架结构。说话人使用该句式的表达目的是通过反证而释因或归谬,反证释因是为了证明,反证归谬是为了反驳。受表达需要和认知心理影响,反证释因句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反证归谬句,前者是无标记的典型反事实假设句,多使用“X 不是/没有”类假设标记;后者是有标记的不典型反事实假设句,多使用“X 说”类假设标记。现代汉语反事实假设句假设意义的表达依靠反事实假设标记、假设标记与词汇标记的配合、句子本身的语义内涵、特定的上下文语境等。词汇化的“要不是”只用于反事实假设句,是典型的反事实假设标记;“假如不是”一般用于反事实假设句,“若不是、若非”多用于反事实假设句,分别为比较典型、不大典型的反事实假设标记。但“假如、假若”等含“假”字的假设连词,用于反事实假设句的用例要比用于可能假设句的少得多,还称不上是反事实假设标记。时间直指词“早”以及“真的”等词汇成分,不是反事实假设句的特有标记,只能与特定的假设标记相配合或与特定语境相联系才能确定句子的反事实假设意义,但有词汇化倾向的“早知(道)”用在假设句中,具有触发反事实假设意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连词语义汉语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学汉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