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红,湖北理工学院体育部
随着素质教育全民化的不断推进,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有效实现高校体育的长远发展,我国也在不断探索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性新型人才,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新思路。
近两年部分高校在开设体育课程时,由原来的两年制,延长到三年制,甚至有个别高校大学四年都开设体育课,以“无体育不清华”闻名的清华大学开设了50 多门体育课程,形成了贯穿本科四年的体育课程体系。体育锻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体育课只开设两年,三、四年级停止开设,学生由于学业紧张等原因会完全忽视体育锻炼,仅靠开设体育课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完全达不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部分高校进行了体育教学改革由两年制体育教学变为三年。体育课贯穿大学生学生生涯会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更好地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观念在逐渐发生改变。以前高校体育项目的设置以国家重视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条件和具体需求,现在逐渐转变为“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设置合理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体育教学改革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各项身体素质,使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学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不断改革新教法,创造出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课堂教学要师生互动,教师不能只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会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被动消极的灌输不利于体育思想的渗透,也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各种各样借助于互联网而创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始进入体育教育领域,进而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体育教学必须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主动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整合与创新,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在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为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从而真正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构建起一种区别于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新型体育教学链条模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可以实现选课、授课到课后练习和评价都借助于网络平台,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授课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全面了解体育项目的背景知识和技术要点;课程结束后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课程评价与反馈,大数据平台的评教更客观、更科学,对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策略等都更具借鉴意义,能更好的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学习到不同高校体育教学名师开设的体育特色课程,突破和传统体育教学在师资、器材、场地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使得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广泛的共享。借助校园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的覆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遴选和运用网络课程(微课、慕课)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借助新媒体进行学习,运用手机QQ 群、微信、校园论坛等形式进行交互式、自主式交流。启用智能手机应用管理软件,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平台终端实时观测学生各项指标,合理规划学生运动负荷,对学生的运动量和强度实施监控,进行合理化设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各学科已将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在日常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学应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时代和信息教育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普及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日益深入,高校体育教学逐步从课堂教学走向校园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不少高校认知到课外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出发,号召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根据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需求构建相应的组织机制。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通常是课堂上进行体育教学,下课就失去了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不够关注,多数学生只关注课内体育活动,课外很少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当前高校体育改革形势下,很多体育老师开始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向学生传递终身体育思想,关注并引导学生课后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这让课堂和课后紧密的连接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日益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我国终身体育的实现,高校体育改革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育教学必须从课堂走向校园,使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稳定的、有特色的、有个性化的发展阶段,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性人才,大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强健的体魄做坚实的后盾。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还要结合自身教育类型与属性,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利用体育的手段来提升身体素质与体能水平。不同职业所需要的职业身体素质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必须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体育训练课程。
随着终身体育阳光体育素质教育等理念的普及,体育课在高校会越来越受重视,不但课时增加,为适应新教育环境,体育教学会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整合与创新,会更加注重人性化理念的融合和落实,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体育训练课程,并完善考评机制,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复合性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