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上进
(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随着国家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大力推动,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有关文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装配式钢结构工程、装配式木结构等工程已在各地逐渐应用,尤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发展较快,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实现了节能、节地、节材、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是建筑业的一场革命。
装配式建筑施工与传统施工相比,不仅需要精细的管理、先进的技术、严格的工艺流程,还需要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构件生产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和高标准的企业管理,还需要不同岗位熟练的产业工人。然而,从目前的构件厂和施工现场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原传统施工的劳务队伍和社会招聘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化构件的生产和施工技术了解不够,在构件的生产和安装施工中造成了质量和安全隐患,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下面就装配式建筑工人队伍建设管理做一探讨。
装配式建筑工人队伍包括构件厂产业工人队伍和施工现场产业工人队伍。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部大多以劳务招标、长期合作、实地考察的形式选择劳务队伍。这些装配式工人队伍大多由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农民工转变而来,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操培训,队伍专业技能素质较差。有的队伍中只是个别工人从事过装配式建筑施工,有的队伍甚至从未经过装配式建筑施工,不了解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难点、工艺、工序,更谈不上对关键工序操作技能的掌握。施工时,无论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施工技术方面,大多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前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施工进度缓慢,甚至会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建筑市场的份额有限,广大的劳务人员不愿放弃原有的劳务利润而接受装配式建筑施工新的建造模式,不适应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要求,使得装配式建筑专业劳务队伍资源匮乏。这些都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一)没有为之配套的专业化劳务公司,在工厂生产和项目施工中显现出奇缺的现象。
(二)没有对产业工人的技能要求和岗位界定。
(三)用人单位只注重对产业工人的实操培训,不注重理论培训,培训不系统。
(四)产业工人大多为劳务分包人员或临时聘用人员,人员不稳定,专业岗位不具有相对固定性。
(五)装配式建筑市场份额较少,导致装配式工人队伍就业机会少,不愿意接受装配式建筑这个新兴产业。
(六)装配式工人与传统施工模式下的工人在工资水平上无优势可言。
(七)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仍然按照劳务分包的模式管理。
(八)装配式工人队伍管理机构缺失。
(九)无专门的培训机构,专业化工人培训师资力量缺乏,系统的、针对性的理论和实操专业培训教材极少。
(十)无专业化工人对应工种的合格标准和考核办法。
(一)装配式工人队伍大多由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农民工转变而来,没有专门从事装配式建筑的劳务输出单位,专业的装配式建筑工人资源匮乏。
(二)预制构件生产单位和工程施工单位大多以社会招聘或以劳务分包的形式进行构件生产和构件安装,未进行系统的应知理论知识培训,实操培训也只是建立在构件生产单位和施工项目部的自行组织上,培训的内容和深度不一,至于员工的技能是否达到标准没有考核标准,且对于自身也在摸索前行中的用人单位来说,高质量的培训工作无疑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了一线员工的知识不系统,技术素质较差。
(三)由于大多的用人单位大多以劳务分包的形式用工,该部分的装配式工人队伍不稳定,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意过多投入培训费用。
(四)劳务公司和一线员工的思想意识不强,不愿放弃传统的劳务利润接受新的建造模式,与装配式建筑精细化要求的管理模式不相适应,导致了合格的装配式工人队伍极度匮乏。
(五)目前装配式产业工人队伍管理机构尚未建立,对产业工人的操作技能无考评办法,未实行岗位证制度,降低了专业化劳务队伍的门槛,使得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难以得到重视,操作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一)成立装配式建筑管理机构,明确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全方位监督管理装配式建筑工程,为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建立装配式建筑培训机构、师资库,以校企联合培训的方式进行专业队伍的培训。
(三)尽快出台装配式建筑培训教材,按照构件生产和现场施工两类人员分类培训。教材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质量、安全、文明、环境等。以产业工人应知应会理论为基础,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工艺技术和工艺特点进行培训,并在实教中不断完善教材;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建立实操培训基地,加强产业工人操作技能的培训。
(四)对套筒灌浆、构件安装等关键工序工种实行岗位证制度,杜绝无证人员从事关键工序施工。
(五)成立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专家库,形成社会共享资源。
(六)培育装配式建筑专业劳务公司,形成装配式建筑的专业队伍市场。
(七)鼓励企业拥有自有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和施工产业工人,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八)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培训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场所企业一定的资金奖补。
(九)开展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领域的一线岗位比拼活动,促进一线员工的岗位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