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丹丹 段晓刚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在信息素养教育环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民办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努力开展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建设。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弱,加上一些各方面的原因,民办高校的信息检索课程尽管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依然向前发展,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线课程逐步兴起。
1、课程设置:信息检索课在民办高校中采取选修和必修两种方式,其中多数以选修的方式存在。根据武昌工学院对湖北省15所民办高校信息检索课程开设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15 所学校中开设了本门课程的11所民办高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2所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武汉工商学院是2014年3月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开设.。2018年变为公共选修课并更名为《信息检索技巧》。
2、师资结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是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兼任。
3、教学设备:信息检索课平时在教室授课,上机实习多在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可以满足上课需要。
4、课时安排:在对15所民办高校的信息检索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校本门课程学分是1 分,其余学校本门课程学分是2 分。武汉工商学院的信息检索课课时设置是1个学分,18个课时。
5、教学内容:理论部分主要传授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介绍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工具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实践部分为计算机检索实习,综合运用穿插在机检实习中,由老师提出课题或学生自设题,学生利用相关检索工具进行查找,将检索途径和检索结果做成实习报告。
信息检索课在武汉工商学院以在线课程形式发展,在线课程项目成员组成为文献信息检索课任课教师。这些人员具备信息多年信息素养教学经验,对在线课程教学大纲的改进和课程设置的把握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时由原来的18学时变更为14学时,学分仍然为1个,在线教程共9章31节,共安排实际操作7次。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40分,章节测试成绩10分,见面课成绩10分,期末成绩40分。整个课程总分为100分。
原有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共有9次课,18个学时。理论课内容选自邓发云编著的《信息检索与利用》,共12课时。另外设有两次课程为上机实践课程,最后一次课程为期末考试(闭卷)。而在线课程《信息检索技巧》其知识点框架改为九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最终成绩由观看视频、互动、章测试、期末线上测试等部分组成。
在线课程采用合作化教学、混合式教学、游戏化教学、趣味化教学,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使教学模块化, 利于学习者碎片化学习。它改变了传统课堂面对面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富媒体资源, 面向我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信息素养课程;通过对MOOC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 随时答疑、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
《信息检索技巧》做为在线课程于2019年9月在全球大型的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智慧树上运行,共有星海音乐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十所高校选用,400多名学生进入线上学习。教师通过见面课、布置作业、弹题、发起讨论等手段,来检测课堂效果,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依托智慧树平台运行的《信息检索技巧》,跟以往的mooc学习完成付费取得结业证书情形不同,我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通过考试,即可获得学校认可的学分。目前,学生完成线上《信息检索技巧》的学习可以获得1个学分。
《信息检索技巧》制作成在线课程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不足。2014年,武汉工商学院将文献信息检索课定为必修的公共选修课,全校近4000多名学生集中在一个学期学习这门课程。图书馆师资力量有限,老师们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学,尽全力来满足教学需要。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方便学生不受传统课堂的约束,在线化、碎片化、社交化、移动化的学习。
与面对面的传统授课方式不同,在线课程被录制成视频,上传网络进行教学,一节课一般时长10-15分钟,并辅以课后章节练习题、课后作业、网上考试等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直击课程知识点,迅速有效的传授信息素养知识。
《信息检索技巧》线上运行不久,即有10个其他高校的学生来选学这门课程,充分展示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性和教育公平性。
在线课程有明确的开课时间和学习进度,可有效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生为获取学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课程的学习、考试。在没有实地课堂的学习环境下,课程的每个环节都是靠网络设置来控制,人为因素减少,学习、考试环节都是非常客观的,这就需要学习者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来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反之,将会得到课程学习不过关,无法获取学分的结局。
在线课程是在网络上运行,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但是老师和学生不能面对面接触,导致授课教师对学生学习完成进度和质量缺乏实质的掌控力。甚至有学生开着视频拖学时,以轻松获取学分。学生的考试情况也不受掌控,学生边完成试卷边用工具获取答案,导致教师无法获取学生的实际成绩。通过大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了数据与事实的不匹配。
在线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高度的自觉性,缺乏约束性松散的教学方式,基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方式使授课教师对课程快速收集反馈信息不及时,学生参与度高,完成率低。例如在线课程《信息检索技巧》自运行以来,2019年9月选课人数为557人,截止2019年11月底,未报到人数为140人,实际学习人数为363人,只有65%的学生能坚持学习。
在数字化时代里,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及受教育程度的实际情况,更新在线课程的内容是必要的。相对传统课堂,在线课程的更新成本更高。授课老师根据需求更新课程内容(包括题库、讲解词、图表),再进行视频拍摄,周期长,人力物力投入大,这种情况对在线课程的发展有制约。由于《信息检索技巧》一般以选修课的方式在运行,一旦课程不能及时更新,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最终会不利于在线课程被后来学生的选取,学生转而取选取其他课程来修满学分,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在线课程会变得无人问津。
信息检索课MOOC化发展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进步,但在发展中暴露了一些不足。有些高校针对这些不足,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的手段,比如招募网络课程助教对学生的网络课程进行管理、改变网络课程的考试方式等,这些办法目前部分解决了mooc化信息检索课程的不足。网络与传统教育的结合,将是信息检索课发展的新趋势。为了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生的确实需求相契合,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大线下见面课的比重,将MOOC内容作为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及课后复习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实战演练和相关探讨,并以实际的《检索报告》这类结课作业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网络课程的在线测验作基础的参考;二是在课程设计方面,以低年级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在课程中逐步展现信息素养相关的基本理念、资源、方法等;三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发达的智慧移动终端,加强课上课下的全方位互动,使信息素养的作用首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