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墨人物画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2020-11-27 15:37:1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文化馆山东临沂276000
流行色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物画水墨笔墨

冯 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文化馆,山东 临沂 276000)

中国的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在周代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神话中的人物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开始盛行于世。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立人物画作品。到了汉代,人物画发展不仅有造型准的画像,还有传神夸张、变形的作品。一些画像开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楷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之后,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颐都创作了不少人物画的优秀作品。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地吸收外来技巧,来表现新的时代生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发展,绘画中的笔墨逐步形成,同时在中国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笔墨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彰显出我国的民族精神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思想,人们的审美和画家们的个性表达都体现在笔墨中。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其具有书写性,二是其具有抒情性,传统水墨人物画主张意象造型与书法用笔。水墨人物画的“意象造型”直接反映出了画家心中“意象”或“心象”,画家心中的“意象”或“心象”就此在画纸上呈现了出来。他体现着艺术家个人的内在品格修养、气质、精神思想。

而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则是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融合的艺术形式,在保留中国传统笔、墨、纸等的基础上,大量运用西方现代艺术创作中的方法和观念,如透视、明暗、解剖等,进行创作。现代水墨艺术批评家刘骁纯认为:“文人画的现代蜕变,是20世纪中国水墨画所面临的基本课题。”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般都是在“现代感”“现代风格”的意义上进行着探索,着力在反叛文人画传统的前提下求继承,着眼于文化价值的更新和大幅度的开拓。

一、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1.线性造型

中国人物画本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造型观,主要强调了“线性”造型的重要性。无论是楚汉时期帛画上古朴简单的线条还是梁楷所表现出的大写意风格,线条都是主要造型方式。线条的弯或直、细或粗、糙或滑可以表现出事物的质感,线条用笔的浓或淡、疏松或紧致、干燥或湿润也可以表现出事物的空间。

线性勾勒画法虽看似简单,但是具有极强的表达意义和概括性,画家通过简单的几笔线条就能够完整的体现出画中人物的特点,并且当时的画家可以利用线条的粗细交替直接表达自己的创作情感和艺术修养。因此线性勾勒就成为了我国水墨人物造型画的基础,画家们利用线条的粗细、疏密、墨色的浓淡等万千变化体现出了人物画中的视觉美和艺术美。

2.以书入画

传统绘画在表现上讲究书画同源,书画的工具都是毛笔,都强调自然和富有韵律的用笔方法。在书画历史上,书和画一直是作为一种密切的关系出现在作品中的。绘画发展早期,线条的变化不太明显,例如楚墓的帛画,说明篆书在当时的盛行;由于行草在魏朝和晋朝已出现,所以东晋顾恺之的线条在历史上称为“高古游丝描”;高齐谢赫提出“六法”的理论,撇开“气韵生动”不论,在可以学习而致的五法中,“骨法用笔”被摆到了第一位,而象形的“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则被移到了其后。这种事实其实表明了一种现象,当绘画成为一种艺术的时候,它与其他一般的书画种类就区分开来,大家看重的不再只是绘画所表现的外在物象,重要的是在表现形象时所运用的笔法和力度如何。

3.传神写照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造型理念的基础。他主张“传神论”并加以详细的论述,使得“传神”成为中国画传统人物画创作所遵循的最初基本理论。

对一幅画而言,它的精妙之处不在形体刻画地多么详细逼真,而在于对人物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的刻画,这才是整幅画的精彩绝伦之处。画论中就记载了顾恺之为殷仲堪画肖像,对其眼疾“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既突出了人物的现实特征,又对其加以美化,可谓保留了缺点又不失其内在的神韵。

二、近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现代中国水墨画探索一开始便形成了“借古开今”与“借洋兴中”的两大趋向,仅从“借洋兴中”一路来看,存在着的两个方向,即“林吴系统”与“徐蒋系统”。

从林风眠开始,吴冠中继承发展的新写意水墨系统,最大的特征是由西方近现代表现主义艺术入手追求中西融合,表现画家主体风神的“写意”,更接近于西方美学理论中的“自我表现”;“徐蒋系统”萌芽于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引入,徐悲鸿坚持用西方写实主义的理论改良中国画,他运用水墨结合扎实的古典素描功夫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愚公移山》就是这种成功的案例。同时期的蒋兆和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把素描的观察方法融入水墨绘画,并结合传统山水的勾勒、皴擦、渲染,形成丰富的塑形方式与厚重的视觉效果,为水墨人物创作开创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现代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的先声。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

在此重点谈一下蒋兆和先生的笔墨规律。他所进行的融合中西的尝试的困难,在刘熙林看来,表现为西画素描与中国笔墨的矛盾,注意不是色彩观念上的矛盾。素描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光线明暗形成的体面关系和空间透视关系来造型,目的是形成真实的视觉效果。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则以线条的粗细、虚实、浓淡变化造型,追求人物的传神效果。因此素描与笔墨的矛盾,实际上是东西方两种造型原则和审美标准的对抗。

历史上中西画法融合的努力同样遇到这种矛盾,清代的宫廷画家郎世宁、潘廷章、王致诚等人的作品,被正宗的中国画家认为“笔法全无,虽工亦匠,胡不入画品”,后来的岭南画派也遭到传统画家的围观。蒋兆和则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借助西画素描造型的科学因素,以新的技巧实现了中国水墨人物画向现代转论的途径。刘熙林认为,“并非以中国纸笔墨画素描,而是吸收西画真实塑造之长来强化中国画表现现实的能力。实际上这也是徐悲鸿以西画改革中国画的动机。

三、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探索

目前,我国水墨人物画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画家们为了能够将现实生活元素融入到创作以及水墨语言当中,往往会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自由地进行创作,进而凸显出作品的笔墨的视觉特征。他们努力通过实践探索出新的笔墨语言表现形式,试图跳出传统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程式化。

在画家刘庆和的作品中,他用“白线”来辨别轮廓界线的“没骨法”。其中“白线”与画面中的白被视为整个作品的呼吸道,在造型中发挥作用的是“白线”与“墨线”,可以极大地提升笔墨表现的灵动性。他在创作当中还会将传统水墨中的墨色部分当作灰色,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处理,其目的在于运用冷暖墨色来凸显出作品的厚度以及质感,并区分远近事物。再比如他的《因墨》,会重点突出衣裤以及袜子的质感;《风浴》中,浓墨占据了整部作品的三分之二,使得该作品变得极具视觉张烈,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凸显出作品当中的女孩,并表现出女孩孤独以及无助的特质。

在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田黎明的水墨人物画成为了中西合璧的典范。他的作品在继承了传统没骨法的基础之上,与之同时,他还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的“光”与“色”的表现效果,让“光”变成语言符号,并将其绘制成具有平面效果的事物。田黎明画面中的“光斑”的笔墨语言是纸和墨相互交融带来的效果,是一种意象化的“光”,可以直观的彰显出宁静以及淡雅的意境,给人一种放松的感官体验。田黎明的作品大多都是用“连体法”,画面中所形成的线是先用淡的墨色,再用浓的墨色,两种墨色挤压出来的,水墨自然交融形成了面面中的线,变化非常微妙及丰富,给人一种平和、轻松的感觉。线改变是对传统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一种大胆的尝试与探索。田黎明曾说:“脱离了线,没有了线,面画反而变得更脆弱了,而这恰恰是我要表达的都市人那种脆弱的感觉。”在他创作的作品《蓝天》中,画面中基本看不到线的存在。在他的创作中,墨的比重变得非常低,并且墨中都带有了色彩倾向。

画家们所有的实验与探索无不在努力实现着传统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新的可能性。他们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的各个层面,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丰富的绘画语言表达着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虽然自身都带有不同的时代烙印,个性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画家们善于让传统重现于当代人的艺术眼光,不断努力探索,希望用新的笔墨语言来适应当代的文化语境,也希望确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

如今,当代水墨人物画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由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融合,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相互融合,使得画家们在创作过程当中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创作风格。记录时代特点,思考当下生活是画家们创作的源泉。可以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当代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将会在吸取传统水墨人物画笔墨精髓的基础上,产生更多更新更多元的笔墨语言表现形式。

猜你喜欢
人物画水墨笔墨
笔墨童年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16
水墨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04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老年教育(2018年5期)2018-05-30 02:24:10
笔墨厨神
泼尽水墨是生平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9
笔墨厨神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公关世界(2016年20期)2016-02-27 11:15:05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