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创作精神对人物画创作理念的启示

2020-11-27 15:37:13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流行色 2020年6期
关键词:失格太宰主观

雷 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一、《人间失格》人性的反思

文章选择以此作为论点开端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对太宰治其人与文章第一印象就是如此,但凡言及太宰治便是《人间失格》,言及人间失格,自然又会想起“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的文学创作几乎被定义为无赖疯狂颓废无可辩驳,很难让人否认大庭叶藏就是太宰治本人的事实,观众主观地将“私物语”当做其自传。这种错误的概念影响着读者的理解,最终,太宰治因为创作叶藏其人而“变成”叶藏。而这种思想恰与法国结构主义大师、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提出的理念相吻合[1]。

与初代新文学创作者一样,太宰治在写《人间失格》时同样是抱着创作自传体小说心态写的,但是他选择了一个反其道而为的方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我”是一个旁观者形象,这是作者本人在文中的形象,而正文内容中的“我”是指自述者叶藏,两种属于截然不同的叙事聚焦方式,前者属于第三人称内焦点记叙;后者属于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类型,二者的结合运用使得情节的塑造和铺陈,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去解析作品[2]全文是以一种作者讲述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这种套路进行的,这种自有媒体开始就存在的隐晦自述就像在引诱读者发问:“你说的这个朋友就是你自己吧?”在观众心里就这样坐实了大庭叶藏就是太宰治,叶藏的种种恶行从酗酒开始就一件件在脑中给太宰治套上了。

带着叶藏就是太宰治的心理暗示,太宰就像从现实世界中消失一般,活在了叶藏体内,又在叶藏精神失常后迷失于未知的次元。这就是提起太宰便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原因,以上是现实状况的分析与概述,在证明读者对文章阅读理解是片面的后,本文从现代改编作品解读,分析当代作家画家对原作有何见解,他们眼中的太宰治又是何种形象。

只有伊藤润二注意到文章开篇的信件描述与结尾送信见闻是信息阶的提升,回忆录式的小说折射着太宰对自身的审视和期盼。太宰治明白,叶藏其人的塑造有太多自己的影子,但是多数剧情都是臆想,这种臆想和脑补式的创作终究会反噬他作为“作者太宰治”这个主观精神存在的性质,在创作时也要一直思考“除去大庭叶藏,我是太宰治”甚至在作者创作生涯中更多时间在思考“除去太宰治,我有多少成分是岛津修治”。

观众读者眼中,太宰治和大庭叶藏是分不开的,而在伊藤润二眼中,叶藏就是叶藏。无论在作品还是在现实中,读者都可以寻找到很多太宰治生存欲望的蛛丝马迹。在漫画版结尾处,原著剧情到此为止,而伊藤润二改编为叶藏与太宰治相遇,口述人生经历,由此创作出本作,在观众终于明晰所有“我”的指代角色时,一句“我一生努力扮演小丑,面具早已无法摘下,即使谢幕也要继续演下去”,把太宰治又推进叶藏的角色,读者再次陷入泥潭。

二、《斜阳》主观意识的革命精神觉醒

作为太宰治知名女性主角第一人称私物语作品,选用的背景环境是作者创作的年代,其创作用意就是对时下社会的反思。结合上文的“作者、主角、读者交互影响”的观点,作品中的“我”指的是主角而非作者,使用物语式的记述方式是为了把读者带入进作者描绘的世界,以读者的视角感受作者眼中的真实世界。这就存在着一个从真实到虚拟,虚拟以文本方式转达,再由转达的虚拟到真实的过程,这一手法通常用于文学。看似拗口复杂的传递过程其实就是主观与主观的交流和转化。

根据上述原理,可知作品的表现力体现在与读者的交互性,读者的代入感体验可以理解为作者主观意识对读者主观意识的捕获和同化。通过精神作用改变读者主观意识,使读者直观感受到作者到诉求,并且实现主观意识与其同化。

三、《奔跑吧!梅乐思》及其改编动画的剧情简析

1.剧情双线性的设计

原著的剧情是单线的梅乐思赴约解救好友的故事,后世在评价该作品时常常结合其背后的创作原型来谈论,在现实中,太宰治曾扮演过一次梅乐思的角色,但是因为沉迷玩乐不仅置友人不顾,还花完了用于赎买友人的钱,辜负友人的信任。这个事件此后一度成为太宰治的心结,最后抑郁的愧疚转化为创作灵感,创作了《奔跑吧!梅乐思》。在《青之文学》改编的动画版本,编剧着眼于经典作品的现代化改编这一特点,把创作背景纳入改编元素。

改编使用了创新的双线转场叙述,在作者叙述线是一个与友人至死也未能和解的悲剧结局,剧本演绎线是梅乐思故事的正常叙述。双线不仅交互穿插使叙述更生动,也避免了照搬原著剧情使改编失去新意。不同于伊藤润二和小畑健对《人间失格》的改编,添加创作原型加入改编作品的行为是一种创作语言,其暗示改编作品拥有创作性,并非单纯添加元素增加改编厚度,添加的剧情线路与原作线路互动契合赋予了原作剧情新的生命力。

2.本我与自我的博弈,超我的评判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要注重分析两个心理活动,作者的心理活动和主角的心理活动。此处结合上文关于《人间失格》案例分析,进一步明确作者与主角的关系,即使在不同维度世界的主观意识交互关系,这种交互关系会产生“同维度作用”现象。

在二元角度分析,仅存在客观现实世界和作者的主观精神世界时,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主世界,对主观世界有绝对的主导作用,作用方式是作者以主角的身份与其他角色互动,推动剧情发展。从多元角度分析,作者的作用目标不仅仅是主角,主观精神世界的所有角色都是由作者作用而发展,一般剧情创作需要围绕“矛盾”展开,这个“矛盾”的设计分为两种:单一矛盾和多重矛盾。单一矛盾指作者的单纯主观创造存在,用于推动作品,多重矛盾是指作者的本我人格、自我人格、超我人格都处于觉醒状态,三者同时作用于主观精神世界的不同角色,使作品剧情发展更富有张力。

四、再谈《人间失格》人物形象设计

再回到代表作品《人间失格》的主角大庭叶藏,叶藏就属于作者本我人格的创作角色,关于叶藏的心理活动是根据作者的本我形象进行设计的,而叶藏的好友竹一、崛木等人就可能是基于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与人交往的剧情中,自我意识与本我意识辩驳,丰富人物情感塑造。这种精神层面的精细塑造意义是使作品的主观精神世界具象化,可以看作群体社会形成的客观现实世界对作者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行捕获和同化,在现实世界的社会活动中,主观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作者拥有对不可知领域的推测意识,进而形成具有预测能力的超我意识。

高质量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犹如无数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着绿叶上,凝然不动。普通读者的主观精神塑造能力不及作者,在阅读作者设计的作品时,被作品展现的精神世界作用同化,其主观意识受到影响,作用于现实世界。通过上文可得出结论:不同主观世界存在联系且相互作用,客观世界的个体的存在性质是主观世界作用力的枢纽,个体拥有社会文明共性的同时也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即主观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塑造主观精神世界时的最高参照指标,在客观事物与主观观念存在明显差异时,个体通常采取回避手段避免客观事物的影响,这一现象是当前精神文化输出的最大障碍。

“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接受差异积极之处在于保证二次创作的多样性,隐患在于滋生的负面产品不可控制。作品的影响力随时代而改变,解析评论和再创作的作用的影响力终将大过作品本身(本文开头提到“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现象),受时代影响的作品最终将失去特性。

文学作品的可视化形象应当成为再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尽管以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歌赋)提出过“意境”理论,认为文字通过韵律传达的不可直视形象高于绘画的可直视形象,随着影视传媒文化的发展,受众群体表达了对可视造型的极大诉求,可视造型的地位不再是精英作为接受群体时所评判的“破坏”文字塑造。

先前提到的太宰治作品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作者个性特点,太宰治作品所具有的辗转革命精神也被称作无赖风格,在时代产生的不同派系之间不断变换态度,对社会和文学创作群体进行多角度写生,这在绘画中较为常见。

五、人物形象设计的表现性

1.关于太宰治系列作品女性形象的美术应用

太宰治笔下的女性形象特点鲜明,远甚于其对男性角色的塑造,作者的女性角色塑造,作为主角生动立体,配角则可见一般,注重人物间的戏份比重和戏剧作用,情感塑造拿捏有度,和多数作家一样,通过言行动态描写深化形象静态描写,使作品具有画面感。这种剧幕式风格对后期进行二次创作有很好的借鉴便利。

太宰治作品表现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作品表达的女性自立的诉求在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中,是否会因为男女平权的普及而失去表达意义?答案是否定的。独立意识是太宰治作品的诉求之一,在作品细节中表现出男性也是不平权时代的牺牲品,从受社会影响而迷失在自大和装腔作势的形象可以看出。进而除去性别矛盾,作者的深层表达是批判个人对社会认可度的依赖。把这种批判放在当时的创作环境,这是违反社会主旋律的。这一深层意义可以作为文学意境的表达,在再创作中不作考虑。

单纯的人物绘画是否可以代替原作成为独立创作,在作品完整度上,绘画是可以成为不附加意义的单纯技法表现作品。绘画作品除单纯技法表现外,也可以作为主观精神的载体,尤其是在二次创作中,绘画作品可以作为原作的表达符号,同时也是对原作不可视内容的辅助解读,引导读者建立与作者相近的主观世界形象。

结语

本文从太宰治作品的文学造诣,作品主旨和作品社会意义解析的太宰治作品对当代及后世的作用。论证太宰治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时例举了后世几位艺术家对原著的改编,对比不同时代同一作品的解读与发展。再回归作品本身分析,从作品的表达原理研究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人物绘画与原作的关联,由此暴露了绘画作为直观表达方式与原作小说间接表达方式的矛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原作表现形式的传统性是原著本身矛盾,这一矛盾在绘画作为补充表现手段时,获得了补全,从而消除了原本作品与再创作的表现形式矛盾问题。最后探究人物绘画作为其他作品的表达符号时,其自身的艺术独立性能否保存。在绘画与文学各放弃一部分个性寻求融合时,放弃的特性并未消失,而是存在于作品独立表现中,而共性则是原著与再创作的交互枢纽。

猜你喜欢
失格太宰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日子
读者(2022年6期)2022-03-07 00:18:58
日子
日子
北方人(2021年23期)2021-02-26 08:40:22
日子
北方人(2021年12期)2021-01-13 00:41:27
人间失格与教育失格——《人间失格》读后感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40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深目”紧盯“失格” 驾驶人
检察风云(2019年12期)2019-06-28 03:28:01
“船长”失格
新民周刊(2018年43期)2018-11-21 19:45:58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