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全面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必须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防护体系:搭建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观测平台与预警机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引入高水平专业心理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开设调研式网络心理健康课程。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防护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他们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这也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局限性大,难以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适应时代潮流、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网络心理健康防护体系亟需构建。
一、网络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大学生高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20%-30%,并已明显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健康、成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亟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然而,多数高校对此认识并不深刻,现存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存在相当的的差距。
(一)传统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目前,各高校主要通过线下教学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線下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心理健康讲座等等。这些 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例如,线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刻板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多为灌输式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大多数学生对去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怀有抵触心理,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健康讲座的问题意识比较高,然而受众数量受到限制,也难以达到普及的效果。总体来说,传统的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较为粗放,适应性低,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另外,传统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还受地点、时间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教师、学生在家教学、学习,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以往的线下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得到解决。在应对在类似这种突发事件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这时就凸显了出来。
(二)网络心理健康防护体的必要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非主流价值观,甚至是负面价值观的冲击,侵蚀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学生的健康发展。正是由于网络的两面性,一方面,为了尽可能消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建立网络防御体系,尽量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高效、快捷的优势来服务学生、引导大学生靠近主流价值观、正能量,促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因此,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是迫在眉睫而又势在必行的。
二、构建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体系的途径
(一)构建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观测平台与预警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观测与预警机制是对大学生的心理的发展态势、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研究、判断与预警的机制。它是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及特点,从而可以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群体一般心理问题。为有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判断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大学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潜在危机进行预测分析,并制定与此相适应的紧急预案。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动态观测平台。实时记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包括心理调查问卷结果,心理咨询中出现的问题等等。并将学生档案、“第二课堂”、“智慧树“等相关平台数据纳入其中,建立模拟体系,及时关注学生发展,判断学生心理问题。三、建立四级预警网络,统筹心理健康中心、辅导员、学生家长、相关负责学生事务的高校负责人,实现网络联通,及时将可能出现的危机预警给相关人员,以快速、精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引入高水平专业心理教师。“网络环境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全新的阵地与场所,提供全新的方法与工具。网络本身的隐蔽性与便捷性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容易开展。心理咨询与调查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沟通这种途径,采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开展心理问题的疏导,降低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寻求帮助,有助于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3]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具有隐蔽性、便捷性的优势,更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何构建高质量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一方面,加快引进高水平专业心理教师。高校专业心理教师人员配备少,一名心理教师往往要面对几千名学生,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必须加快引入高水平专业心理教师,加强高校专业心理健康师资力量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加强网站建设,创新心理咨询的内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创新发展的重点是紧紧围绕学生在新时代人际交往、学习发展和自我趋向等方面需求,以学生的学习咨询和发展咨询为侧重点,给学生建设性的指导和有效性引导,从而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发展给以时效性的帮助。”[4]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开设调研式网络心理健康课程。中共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于并针对此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中确切规定高校应必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倡导开设线上线下心理健康课程。截止当前开设线上心理健康课程的高校仍是寥寥无几,面向全体学生的网上心理健康课程亟需开设。
就网上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护航。“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加之引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5]此外,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起步早,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始较晚,发展较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会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因此,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目标、方法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样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既有深度,又符合主流价值观,从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只有在提高认识、全面协调、资源整合、创新思维、创新路经的基础上,将构建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观测平台与预警机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引入高水平专业心理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调研式网络心理健康课程这三者融合,才能使体系的构建更牢固,从而发挥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A].教党[2018]41号.
[2]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0年建设历程与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16(11):87.
[3] 王晓琦.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20(2):17.
[4] 廖志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评论,2020(2):84.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A].2017(2):27.
作者简介:代利萍(1992—),女,安徽阜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媒体与设计研究中心委托科研项目“基于美育视角下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析”(2019MTYSJ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