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志
引 言
在中国教会史上, 徐宝谦是一位神学家,他深入地了解基督教思想,但同时对华夏传统也有所研究和同情感,他相信,基督教对华夏社会具有深厚的利益。虽远远不如赵紫宸、吴雷川那么突出。也不像赵紫宸那样专注于本色化神学的研究,更没有吴雷川那么激进。但他一生努力活出基督教的爱、牺牲、和服务精神值得今天我们神学生学习和效法的。
一、徐宝谦生平简介
徐宝谦(1892--1944),浙江虞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随伯父诵读儒经, 十几岁时入绍兴县立中学, 于1910年进北京税务专科学校。在离家求学时, 伯父要他答应不做三件事, 就是"不剪发辫, 不作革命党, 不入洋教"。结果到了1913年, 这三件事他全做了。[1]徐宝谦于1921年赴美国,入纽约协和神学院,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教育课程,1924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为哲学与宗教学教授,1930年去日内瓦,1931年赴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兼读兼教”,1932年回到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他又去美国深造,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新儒家思想的伦理实在论》 结合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他的文章多讨论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他一生写了许多书籍,在他1934年写的《宗教经验谈》一书中,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的信教经验,他的家庭背景洋溢着宗教传统,可痛的是徐宝谦不幸因公共汽车翻车于1944年去世。[2]
二、徐宝谦的信仰经历——归入基督
徐宝谦因为对基督教青年会所举办的讲座极感兴趣。虽然这些讲座总是涉及政治的问题, 但主要信息十分清楚: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核心。1912年除夕, 徐宝谦和他的同学张钦士决定每日读一章圣经, 认真研究宗教问题。1913年美国布道家穆德和艾迪来中国演讲, 徐宝谦听了他们的布道, 之后又参加了查经班。六个月的学习之后, 他得出结论:耶稣确有崇高的人格, 基督徒信仰的确真诚。此时, 他还不能理解基督的神性, 也`不能解决创造论和进化论之间的矛盾。直到1913年在卧佛寺举行的夏令会中, 燕大的社会学家布吉士为徐宝谦解答了这些理性上的难题。布吉士还送他一本汤姆生的《自然的圣经》。他读后发现进化论不仅与创造论没有冲突, 还可反证创造论的合理性。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何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 布吉士答道: 只要效法耶稣, 我们也可以成为上帝之子。他因此"顿悟', 决志信主。在夏令会上, 他声明要皈依基督的三个理由是:一. 耶稣人格的伟大; 二. 所见信徒言行的真诚; 三. 科学与宗教并无真正的冲突。[3]徐宝谦在他的圣经封面上写道:"基督教简单扼要, 力能起死回生, 把血肉加于白骨之上。" [4]
徐宝谦皈依基督教之后, 立刻感受到那种持久的宗教经验。从夏令营返城的路上, 他觉得路旁的树和鸟都在对他微笑, 他认为这种经验正如圣法朗西斯(旧译圣方济)对动物的讲道一样。他读经, 祷告, 阅读基督教书籍, 参加查经和各种教会活动。有时他会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 但他一想到耶稣, 便立刻确信宇宙中的确有一个超理性的真实存在。在他的基督徒生活中, 他从来没有失去这种主观的、个人的宗教体验。 徐宝谦信主后立即向别人传福音,他告诉伯父自己已信基督教,同时徐宝谦还带自己的妻子和弟弟信了主。
三、徐宝谦的信仰贡献——唯爱之路
1914年夏, 他参加了浙江基督教青年会的职员训练班, 同年秋, 他当选为校内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同时, 他清晨五时即起床, 和其他基督教同学一起在无取暖设备的教室里祷告。他和学生会主席丁贵堂一起, 扫除学生宿舍里流行的赌博恶习。他还组织查经班, 亲自带领查经。1913年12月28日, 这个年青的基督徒在米市街(现在东单北大街)中华基督教会受洗, 施洗人是诚静怡。
徐宝谦皈依基督教, 并热心参与教会服事,他在基督教青年会服事六年, 于1921年赴美到纽约协和神学院深造。 徐宝谦在纽约住了五年。1921年秋, 他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宗教教育, 1922年秋, 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哲学。他回忆说他和黑人同学同住一室达一年之久, 也交予许多日本朋友, 渐渐消除了以前对日本人的憎惡感。1924年时, 他已成为信念坚定的唯爱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
徐宝谦的美国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他更加确信基督教是创造一个新社会和为人类提供一个新存在的动力, 因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和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基督教。美国的教会不能体现真正的基督教精神, 这个任务就落在了亚洲基督徒身上。美国文化太偏重物质, 需要一种"精神文化"来补救。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将成为对美国文化的一种威协。而美国的乡村生活和美国基督徒的家庭生活则是令人羡慕的和值得效仿的。 [5]
总的来说, 徐宝谦的旅美经验拓宽了他的文化视野。他抓住一切机会, 细心考察美国生活的各方面。住纽约三年最大的战果则应该说是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爱主义思想。1924年, 他撰文表达他的唯爱主义观点, 并为中、日两国基督徒如何互相理解、建立友好关系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组织基督徒学生旅行团,中日两国大学可交换教授讲学, 双方可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要用一种团结的精神, 努力消除种族偏见。十年后, 他仍然恪守这些信念, 但他承认在实践方面亳无进展。
徐宝谦抵达黎川不久, 便意识到黎川计划艰巨, 困难重重。徐宝谦为了黎川, 为了乡村建设, 可谓竭尽全力。燕京大学本来给他一年假期, 后又延为两年。但徐宝谦年终休假返京后, 和夫人一致决定辞去燕大教职, 把家搬到江西。中日战争爆发后, 他开始致力于另一平生所爱的工作,中国基督教文字工作。他协助建成"载社", 翻译霍铿的《上帝在人类经验中的意义》还译了奥古斯丁的两大名著:《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四、对徐宝谦的个人评价
1915年至1921年间, 他在北京校园组织查经班和各种宗教讲座。在纽约协和神学院进修时, 任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主席。回国后他又领导了有二十多名职员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1932年他出任燕大宗教学院院长, 主编《真理与生命》刊物, 是"唯爱社"干事, 又参与创建了燕大团契,他是黎川计划的总干事, 也是基督教文学机构"载社"的干事,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参与一项又一项的工作,徐宝谦在燕京大学执教十一年,这一阶段可谓他人生的黄金时期,学术成果累累,且桃李满天下。徐宝谦兴趣极为广泛,神学教育, 学生工作, 乡村重建, 基督教文学, 唯爱主义, 国际主义等等。他总是把理想付诸实践,使他的这种基督耶稣"道成肉身"的信念, 转化为以生命所显示出的博爱、服务和牺牲的崇高精神, 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中国基督徒生命的意义。
注 释
[1] 徐宝谦, 《二十年来信道经验自述》, 真理与生命, 1933,第 5 页。
[2] 查时杰:《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台北,1983年,第227页
[3] 徐宝谦, 《二十年来信道经验自述》, 真理与生命, 第30页
[4] 徐宝谦, 《二十年来信道经验自述》, 真理与生命, 第30页。
[5] 徐宝谦, 《二十年来信道经验自述》, 真理与生命,(1934年, 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