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涛,张怀江,岳 强,仇贵生,孙丽娜,王雅偲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 125100)(2 河北农业大学)
梨黄粉蚜俗称“黄粉虫”,属同翅目根瘤蚜科,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为害,在我国各主要梨产区均有分布,在果实上危害损失最重。该虫食性单一,目前所知只为害梨,尚未发现其他寄主植物。
果实萼洼处及梗洼处多受害,随虫量增加逐渐蔓延至整个果面,果面似有一堆堆黄粉。果实受害后逐渐变黑,形成具龟裂的大黑疤,并常诱发果实腐烂,甚至造成落果。套袋果受害,多从果柄基部开始发生,逐渐向胴部及萼洼方向蔓延,易造成果实脱落。
果实梗洼和萼洼处危害状
受害果后期
套袋果危害状
叶片危害状
梨黄粉蚜为多型性蚜虫,分为干母、普通型、性母和有性型4种。干母、普通型、性母均为雌性,行孤雌卵生,形态相似,虫体呈倒卵圆形,长0.7~0.8毫米,鲜黄色,足短小,无翅,无腹管。有性型雌虫体长0.47毫米,长椭圆形,鲜黄色,口器退化。越冬卵椭圆形,长0.25~0.4毫米,淡黄色,表面光滑;产生普通型和性母的卵,体长0.26~0.3毫米,初产时淡黄绿色,渐变为黄绿色;产生有性型的卵,雌卵长0.4毫米,雄卵长0.36毫米,黄绿色。若蚜淡黄色,体形与成蚜相似,只是体型较小。
梨黄粉蚜1年发生8~10代,以卵在果台、枝干裂缝处及枝干残附物内越冬,以果台裂缝内最多。翌年梨树开花时卵孵化为干母若虫,并在翘皮下嫩皮处刺吸为害,羽化为成虫后产卵繁殖。5月中下旬开始向果实转移,继而蔓延到果面等处为害,进入7月后多集中在果柄基部(套袋果)和萼洼处为害繁殖。8月中旬果实接近成熟期危害最严重。8—9月出现有性蚜,雌雄交尾后转移到树皮缝等处产卵越冬。成虫活动能力差,喜在背阴处栖息为害。实行果实套袋的果园,袋内因避光,加之有高湿环境,果实更易受害。
越冬若虫的防治适期为梨树临近萌芽时。之后生长期施药可与梨木虱防治相结合,施药时须注意翘皮缝隙。套袋果园须在套袋前施药1次。
落叶后至萌芽前,刮除枝干粗皮、翘皮,清除树上的残附物,集中烧毁,消灭部分梨黄粉蚜的越冬虫卵,压低虫口基数。芽萌动时,喷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晶体40~60倍液,铲除越冬虫态,以淋洗式喷雾效果最好。
关键为喷药时期和喷药质量,主要是避免梨黄粉蚜上果,将梨黄粉蚜杀灭在上果之前,对于套袋果实尤为重要。华北梨区一般果园从5月中下旬开始喷药,间隔7~10天1次,需连喷3次左右;套袋果,套袋前最好喷1次药。常用有效药剂有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2000~15000倍液、350克/升吡虫啉(连胜)悬浮剂6000~8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10000~120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4%灭多威(快灵)可溶性液剂800~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40%毒死蜱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剂1500~2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等。喷药时必须均匀周到,以淋洗式喷雾效果最好;另外,若在药液中混加有机硅等农药助剂,可显著提高杀虫效果。
梨黄粉蚜防治技术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