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林(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415000)
梨棚架式源于日本,它是一种不同于梨传统栽培的新模式,包括一系列管理技术。虽然每年都要费工对枝梢进行绑缚,但它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明显优势:降低树势,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延长盛果期;受光叶面积增大,光合效能好,优质果率高;技术指标量化合理,可操作性强;树体抗风能力增强,落果量减少;方便田间作业,节省用工成本。
幸水梨是日本选育的梨早熟优良品种,采用棚架式栽培后,其品质能得到明显提升,产量也能相对稳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梨产区陆续引进幸水梨及其棚架栽培技术,但其生产现状不尽人意,这说明该项引进技术推广不成功。幸水梨是砂梨系统中最优秀的品种之一,要想幸水梨既优质又丰产,必须要有一整套便于操作的技术作支撑。湖南省常德市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该项技术,笔者在1996年专门赴日本进行研修,并在回国后一直研究至今,现根据多年田间管理经验,整理出该品种棚架式栽培模式较为全面的技术,以此为梨生产经营者提供参考,实现梨优质丰产高效的目标,促进梨产业可持续发展。
幸水梨由菊水×早生幸藏杂交育成,生长势较强,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在常德市表现为:3月底4月初开花,花期7~10天;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258克,最大单果重316克;成熟果为黄绿色,皮薄光滑;肉质脆嫩,果汁含量多,石细胞极少,果核极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13%;果实成熟期为7月中下旬;风味极佳,品质上乘;但其抗逆性弱,不耐贮运。
栽植密度是影响幸水梨优质丰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密度设置过大,则造成修剪量大,影响树冠扩大,导致树体结果能力下降快,延缓盛果期到来。幸水梨树势较旺,应适当稀植,可减轻修剪工作量,促进主枝、副主枝快速发育。早期密度以6米×2.5米为宜(每亩定植44株),进入盛果期的前一年(第6~7年)在行向上隔株间伐,密度调整为6米×5米(每亩留树22株)。
优良授粉品种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自身花量大且花期长;二是与主栽品种的盛花期一致;三是与主栽品种亲和力强。幸水梨比较理想的授粉品种为新兴、晚三吉。授粉方式有自然和人工2种,前者产量低于后者。
自然授粉的采取“2+1+2”的方式,即在每2行主栽品种树中间定植1行授粉品种树,授粉品种树与主栽品种树的行株距一致。人工授粉的授粉树要单独建园,配置比例为授粉品种树∶主栽品种树=1∶10。
在授粉树盛花初期开始集中采集即将开放的花朵,去除花瓣、花梗后,收集花药,将其平摊在浅盘内,花药厚度不超过1厘米,然后将浅盘置于25~27℃的环境中8~24小时,再用棕色广口玻璃瓶收集花粉,放入冰箱备用,等到主栽品种树盛花时,用毛笔蘸上花粉进行点授,重复操作1次。
幸水梨花量较多,疏花无需担忧产量的问题。根据多年观察记录,其早花与晚花所结果实的质量均不理想,所以生产上一般需要将早、晚花摘除,以节省养分。如果当年花量不多或花期遇上低温、阴雨、大风或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就不用进行疏花,以确保产量。
人工疏果定产技术是幸水梨优质丰产的保障措施。分3次完成:第1次是在授粉2周后、果实能分辨大小时进行,每个花序留1个斜向上生长的大果;第2次是在第1次疏果2周后进行,留果原则是每20厘米留1个大果,尽量让所留果在枝上距离均匀,以果枝总长度进行调控(如1米长的果枝上可留5个果);之后的第3次疏果一直持续到果实采收前,主要疏除小果、病虫果、机械损伤果及畸形果等。这样下来,每亩留果量为6000~7500个,可保证优质果率在80%以上,亩产量为1750~2000千克。
定果后即可进行套袋。在套袋前1~3天喷1次高效杀菌剂,待果面风干后用浅色梨果专用袋进行套袋。具体方法是:先托住袋底打开袋口,然后一手握住果枝,一手用袋将果实罩住,然后将果袋收口,用袋侧的封口针在果枝上方旋转封口。若用深色或双层果袋对幸水梨进行套袋,其果实硬度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口感变差。
整形修剪是梨棚架式栽培的核心技术,包括幼树整形和成年树修剪。
幸水梨树体提早进入盛果期的树形以三主枝树形最佳,其整形过程需要4年完成。
(1)第1年。定干,选留主枝。树苗高度在1.0~1.2米时剪顶,确保主干高80~100厘米,定干低则会延长培育主枝的时间,定干高将会导致主枝延长枝的伸展角度大,易折易早衰;新梢生长到约20厘米时,在顶部选留3个生长方向不同的健壮枝梢,将其作为主枝进行培养,然后从基部剪除其他枝梢;3个主枝在生长期内应保持直立生长,待其停长后,按预设方向以30°角固定直至上棚,留壮芽后剪去顶部。
(2)第2年。培育主枝,选留第一副主枝。保持主枝延长枝的生长优势;在主枝上距主干80~90厘米的部位选留第一副主枝(如没有则在此处嫁接1~2个侧芽),主枝距主干80厘米以内的枝梢应提早抹除,直立枝不能作为副主枝;将主枝延长枝绑缚在棚面上,其顶部留壮芽修剪后保持直立,副主枝采用45~60°角固定。
(3)第3年。培育主枝与第一副主枝,选留第二副主枝。继续保持主枝生长优势,培育第一副主枝;第二副主枝应在第一副主枝的对侧,2个枝间距为40~50厘米;主枝、副主枝的固定方法同上;如有花序则应全部摘除。
(4)第4年。培育主枝与副主枝,选留侧枝。优先培育主枝,副主枝次之;均匀选留侧枝,在主枝、副主枝上同侧每10~20厘米留1个枝梢,尽可能选留对侧交错的枝;提早疏花,严格控制坐果量,每株树不超过5个果;棚面枝梢在冬季分散固定。
此期,树体将形成3个主枝、6个副主枝及18个以上侧枝的基本树形。
对进入盛果期的大树进行修剪,分为夏季、冬季2个时期。
(1)夏季修剪。包括抹梢和摘心。当新梢长至10厘米左右时,将主枝、副主枝棚面上接近顶部直立新梢全部抹除,将主枝、副主枝上同侧梢的间距控制在10~20厘米;将棚下主枝、副主枝上的所有新梢留2~5片叶进行摘心;主枝、副主枝的延长枝顶端保持直立生长,不做处理。
(2)冬季修剪。在树体落叶2周后进行,通过修剪,促使棚面上枝梢外高内低。进入结果期后,仍需一直保持主枝、副主枝顶端优势,如果发现主枝、副主枝延长枝顶端开始变细,即用预备枝取代或重剪促发健壮枝,疏除竞争枝,特别是主枝、副主枝顶端附近的第二、三强枝,对其在棚面重新均匀布枝,将主枝顶端直立、副主枝顶端45°进行固定;按照侧枝间距10~20厘米的标准疏除过密枝,将剩下侧枝留侧芽剪顶,然后水平固定。
pH值6.0~7.2的土壤最适于幸水梨生长发育,若土壤偏酸或偏碱,则根据酸碱度分别施用适量熟石灰或硫酸亚铁进行调节;结合施肥疏松土壤,保持松土层在40~60厘米;地下水位应控制在1米以下;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通透性良好,蓄水保肥功能强;可采取生草栽培,降低夏季土壤温度,为微生物和病虫害天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减少农药使用量;每年将收集的树枝、秸秆粉碎,然后将其覆盖在梨园内,或种植矮秆绿肥进行翻埋,适量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
平衡施肥应坚持的原则是配方施肥、定产施肥、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能以最低的肥料投入达到最佳的优质丰产效果,避免产生拮抗现象,以氮∶磷∶钾=1.1∶0.8∶1较为理想;亩产量应控制在1750~2000千克,提高优质果率;1年内施肥3次,第1次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第2次肥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第3次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具体施肥方法包括土壤埋施与灌施、叶面喷施等,详见表1。
(1)排水。幸水梨较耐湿,但土壤过湿,则通气不良,根系的生理机能将减退,树体生长恶化,尤其在树体生长旺盛而温度高时,这种湿害的影响更严重,所以在建园时,应设计好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
(2)供水。原则是及时、均匀地供水。幸水梨需水多的时期为芽萌动期、新梢生长期、幼果膨大期和果实迅速增大期。调控措施:根据常德市气候特点,3月中旬树体开花前,应清沟沥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新梢生长期、幼果膨大期,应适量供水;6月果实迅速增大期,“梅雨期”降水量大,应及时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防止出现涝害;7—8月高温干旱期,果实增大、着色、成熟,除果实着色、成熟期外,每周应供水1次,生产中也可采用树盘覆盖保湿,防止旱害出现;9—10月,树体的光合作用很强,每10~15天供水1次。
表1 幸水梨园平衡施肥设计
幸水梨主要灾害除前面提到的旱害、涝害外,还有病虫害、风害、鸟害等。
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治为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优先,化学防治在后。优先选用生物与矿物质制剂,所选化学农药应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主要病害有梨黑星病、梨黑斑病、梨锈病、梨轮纹病、梨树腐烂病等,主要虫害有中国梨木虱、梨二叉蚜、梨网蝽、梨小食心虫、金龟子、吉丁虫、斜纹夜蛾等。
幸水梨的果柄较长,在接近成熟时,果实在3级以上风中频繁摆动,将会导致大量落果,棚架式栽培已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风的危害,能充分保障产量。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鸟对梨果实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这也成为生产者头疼的问题。现提供下列方法供生产者选择。
(1)罩全园。用网格为5厘米大小的尼龙网全方位罩住棚架梨园。
(2)围边缘。用网格为5厘米大小的尼龙网,将棚架平面以下的周边围起来。
(3)竖光盘。从梨园边缘向内,每间隔20~30米用镀锌钢管设1个支柱,其顶部高出棚架平面约2米,在顶部悬挂光盘。
(4)套果袋。对果实进行套袋。
以上4种方法中,“罩全园”的防鸟效果最好,但安装难度大,成本高,且容易伤鸟,不环保;“围边缘”可防住一部分鸟,容易实施,成本低一些,但只能防住部分鸟,也易伤鸟;“竖光盘”利用镭射光线驱鸟,效果好,易实施,成本低,更环保;“套果袋”可减少鸟的危害,但有降低果实品质的副作用。
品质优良的幸水梨在国内市场上难觅踪影,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掌握幸水梨的生长习性,技术措施不配套;二是缺乏产品标准,管理漫无目标;三是技术指标量化不细致,难以被普通果农熟练运用。所以,应尽快制定幸水梨优果标准与栽培技术规程,生产者严格按标准与规程进行田间管理,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