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11-26 08:15邓红冬刘典英
江西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家庭成员共情

邓红冬,刘典英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赣州 341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慢性重性精神疾病,发病率约为1%。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导致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1]。其中,精神分裂症共情缺陷被认为是社会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共情能力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个维度[2],在人际交往和关系维护中扮演重要角色[3]。目前抗精神病药对症状有改善作用,但药物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方面效果不佳[4]。而家庭治疗成为药物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效,家庭治疗也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020年5月在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入组标准: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F2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诊断由至少两名主治医师或一名副主任以上医师做出;患者自知力基本正常,能够配合家庭治疗和问卷调查;年龄18-40岁;病情稳定;获取患者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分裂情感性障碍,共病心境障碍、共病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共病酒或阿片类物质依赖;合并严重的躯体疾病。应用统计软件SPSS随机分配被试,按顺序将入组的80例患者随机分派到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过程中每组各脱漏5例被试,每组有效数据均35例。两组均男22例,女13例,其中,研究组年龄(26.51±8.67)岁;对照组年龄(26.88±9.0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发病年龄、病程、家族史、PANS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本研究获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和音乐治疗、体操训练、健康教育等常规康复项目。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分4个阶段,共8次治疗。接触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 组成、家庭主要需求等,建立初步信任合作关系。开始阶段:评估家庭功能特点,了解家庭成员互动模式,与家庭成员共同制订治疗方案,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介入阶段:需要打破家庭中原有的失衡的家庭结构和功能,重建家庭平衡,协助家庭各成员成长。主要引导家庭成员进行共情的训练,鼓励家庭各成员学会互相观察各自的非言语信息,了解家庭成员的想法和情绪、情感,提高情绪敏感性,提高换位思考能力。同时,鼓励家庭成员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及当下的情绪、情感等,调节家庭互动模式,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共情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此阶段需要不断反复练习,并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结束阶段:巩固家庭治疗效果并退出家庭,随着训练干预目标的逐渐实现,家庭互动新模式逐渐形成,此时可帮助家庭成员总结成果和已实现的目,鼓励家庭成员将习得的经验不断加强训练并积极迁移到家庭外的人际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进行评估,并使用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其中,共情能力采用中文版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进行评估。该量表采用李克特0-4级评分,为自评量表分,共22个条目,分为观点采择(PT)、想象力 (FS)、共情性关心(EC)及个人痛苦(PD)4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强。PANSS量表则包括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PANSS总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IRI-C评分变化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RI-C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RI-C评分均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IRI-C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总分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 讨论

表1 干预组和研究组的IRI-C评分的变化分析()

表1 干预组和研究组的IRI-C评分的变化分析()

项目 治疗前研究组(N=35)治疗后 P 治疗前对照组(N=35)治疗后 P IRI-C总分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37.51±8.23 6.83±3.99 11.83±3.79 13.83±3.39 5.83±3.99 42.58±8.35 8.97±5.87 12.67±3.87 16.07±3.87 5.97±4.87<0.05<0.05>0.05<0.05>0.05 37.71±7.93 6.53±3.69 11.98±3.69 13.50±3.52 5.68±3.39 38.01±7.63 6.93±3.56 12.58±3.49 14.50±3.35 6.01±3.09>0.05>0.05>0.05>0.05>0.05

表2 两组患者PANSS总分评分比较表(,分)

表2 两组患者PANSS总分评分比较表(,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a P<0.05,b 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观察组35 35 11.60 13.48<0.001<0.001 t P 89.79±12.83 88.65±12.64 O.37>0.05 57.69±10.41b 52.31±9.72a 2.23<0.05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最终回归社会[5]。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与病程、治疗依从性、环境等因素相关,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家庭支持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和预后具有紧密的关系。家庭治疗则主张通过改善家庭的内部人际之间交流,提高个体的言语表达能力,情绪共情能力,提高社会功能[6,7]。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家庭治疗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观点采择能力、共情性关心能力和共情总体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功能明显改善。既往研究显示[8,9],家庭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患者和家属对不良情绪的早识别和干预,并提高情绪表达能力,提高共情能力。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对促进患者和社会的有效接触,降低情感隔离与社会功能的衰退具有重要意义[7]。

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IRI-C评分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患者的IRI-C评分无明显提高(P>0.05)。提示,在同等药物治疗条件下,给予患者家庭治疗,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的共情能力。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家庭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可能与家庭治疗能够给予患者更为安全、稳定的环境,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家庭成员对于患者的共情能力改善的关注有关。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家庭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共情能力,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家庭成员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不停歇的家庭三人舞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