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慢性病防治中心(525000)陆超劲
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tion)监测是指在临床或OTC对合理用药(剂量、剂型、途径)后,监测到的与该药品功能与主治有害的、无关的反应。包括主动监测、被动监测;前者包括用药者自行监测或记录不良反应,后者多以在临床或医疗机构建立相关数据库,并且系统收集上报的ADR个例配套信息,建立长期的连续的监测网络。造成ADR的因素是复杂且多交互的,例如:与其他药品同时使用、长期服药、个体差异,基础代谢等。因此,探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不可能只是单因素的[1-5]。临床ADR监测是基于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全面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积极推进的常规药品监测。从广泛收集药物不良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与药品的经营、使用、生产及药政部门沟通ADR监测情况、及时上报ADR监测结果、参与国际国内交流等几方面工作的开展,为基层ADR监测相关部门拓展了视野、培养ADR监测素养、提高ADR监测工作技能,推动全民健康,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该年度我科ADR监测报告做了初步探讨,为以后胸科方面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1 流行病学资料 病例来源: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胸科收治的符合国家卫健委、中华医学会联合制定的关于胸科疾病用药ADR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200例。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胸科用药ADR临床诊断标准;②未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病变。病例排除标准:依从性较差,合并心肝肾等其他脏器病变者。入组病例均填写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临床治疗方法 200例ADR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且符合胸科用药临床诊断标准。
1.3 技术路线
1.3.1 资料收集 基于CFDA关于ADR监测相关操作指南SOP,运用回顾性文献查找法和描述性分析方法,收集我科该年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病例患者的基础信息(年龄、性别)、药物使用信息(给药途径)、ADR发生信息(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听觉功能、血液系统功能障碍等)。
1.3.2 数据录入、建库 数据录入Epidata并建立数据库。
1.3.3 质量控制 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范,资料收集和录入采用盲法原则。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采用SPSS20.0,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0。
2.1 200例ADR患者年龄、性别分布≤15岁2例、16~45岁48例、46~65岁60例、>65岁90例,200例ADR在年龄分布上有差异X2=8.655>7.810,P<0.050,老年人发生ADR较多;男性103例、女性97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X2=2.656<3.840,P>0.05),见附图1。
2.2 200例ADR患者用药途径分布 静注172例、口服22例、肌注2例、气管1例、泵内1例、皮下1例、吸入1例,给药途径分布上有差异X2=20.330>12.590,P<0.05,静注是引起ADR主要途径。见附图2。
2.3 200例ADR患者用药品种分布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其中抗结核药物5种(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卷曲霉素、阿米卡星)115例,抗菌药物8种65例(左氧氟沙星等),中药注射剂(痰热清等)3种8例,抗组胺药(布奈德等)2种9例,营养药(氯化钾)1种1例,止血药(氨甲环酸)1种2例。药品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X2=19.866>11.070,P<0.05),抗结核药物产生的ADR较为常见。见附图3。
2.4 200例ADR患者累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分布 呼吸系统损害3例、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1例、心血管系统损害1例、肝肾功能受损4例、血液系统受损11例、前庭功能障碍5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50例、全身性损害25例,ADR在器官功能障碍分布有差异(X2=18.655>14.070,P<0.05),以胃肠道功能障碍为主。见附图4。
2.5 200例ADR监测者职业分布 医师报道140例、护士报道30例、药师报道30例,在职业分布上有差异(X2=8.779>5.990,P<0.05),护士和药师在ADR主动监测能力有待加强。见附图5。
3.1 ADR在年龄和性别的分布 分析结果显示,>65岁年龄组ADR的发生较高,随着器官功能衰退,基础代谢变缓,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清除率指数降低,加之老年人可能患有多项基础疾病等,均增加了罹患ADR的风险。性别分布上,男女患者有相同的几率出现ADR。
3.2 ADR在用药途径的分布 与其他用药方式相比,静脉用药因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能长时间维持药峰值浓度,半衰期较长,临床药效较好。但其因涉及到个体耐受程度、渗透压力、细胞外毒素以及临床操作不当等,易导致ADR。临床实践中,也应该严格遵守“三基”等各项操作指南,防止滥用不恰当的处方权。
附图1 ADR年龄分布
附图2 ADR用药途径分布
附图3 ADR药品分布
附图4 ADR组织器官分布
附图5 ADR报告人职业分布
3.3 ADR在药品种类的分布 其中抗结核药在ADR发生,有较高频率。该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强传染性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全程、规律、联合使用化学药品治疗。文献证实,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品有较高ADR发生几率[6][7][8],同时,患者服用上述药品的依从性就会降低,出现耐药、难治性结核病的可能性增大;临床上复治耐药性结核病的患者,疗程长且非单类用药,发生交互性ADR几率大大增加,给治疗该病带来一定困难。对结核病患者的病史、诊疗过程、服药的经历以及必要的健康教育、督导在防治该病、ADR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ADR在器官损害的分布 ADR的发生在临床表现上较为多样,此次研究结果以胃肠道功能障碍为主,静注输液反应、中成药注射剂、脂肪乳注射剂,可能是发生的原因。可以通过200例ADR患者,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等科研设计,分析相对危险度,找出造成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主因,以期降低ADR发生,促进安全用药。
3.5 ADR监测者职业分布 伴随执业药师更多参与临床工作,ADR监测合格上报率也愈发增加,ADR监测者职业构成比有了很大改观,通过药学领域临床监护,主动监测ADR发生,积极提出某药品警戒范围,协助医师、护师共同预防ADR。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65岁以上患者发生ADR较多,造成胃肠功能障碍为主,以静脉滴注为主要用药途径,其中抗结核药比例最高,资料来源以医生报告为主,与张云玲[9]的研究结果类似。而对于抗结核药与静脉滴注、胃肠功能损害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还应加强基层ADR监测理论培训,提高甄别ADR发生的可能,以保障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