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瑶 刘艳杰 图/李艺雯
我们经常感动于在青岛创业、工作和生活过的海外人士,感动于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感动于他们将这座城市视为第二故乡,更感动于他们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市民,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开放和包容是一座城市最好的资产。他们在青岛都找到了自己的梦与追求,并为之奋斗着。
今天的青岛,不正是新时代欣欣向荣的中国的缩影吗?我愿讲述他们的故事,也让更多来自海内外的人,热爱这座城市。
在青岛鳌山湾畔,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落地,“中国梦”和“海洋梦”便在这里交织在一起,奏响了蓝色发展的宏伟乐章。肩负着海洋强国的国家使命,承担国家重大战略课题研究。短短几年的时间,多项行业领域的顶尖对话论坛在这里召开,多项海洋领域高新成果从这里问世,从“跟跑”到“领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海洋科研引领的力量。而这离不开人才的聚集与引领。这些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致力于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科技创新,这个平台汇聚着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不断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也吸引着海内外高端人才,持续加入创新合作的团队中来。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张绍晴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我喜欢青岛,这里有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更有我热爱的事业,我要在这里实现一个地球气候科学领域的中国梦。”他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引进计划”的卓越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
张绍晴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近年来引进的行业领域顶尖专家,主要从事地球系统多圈层包括大气及海洋等的模拟及观测算法研究,通过对上述领域研究模型的超算分析,形成更为准确、更高分辨率数值模型系统的可预报性的研究工作。目前,他作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的中方首席科学家,正在青岛持续领导建设及改进全球首个高分辨率耦合气候预报预测系统。而这项任务,也是全球范围内该学科领域共同要攻关的重要课题。他回到国内创业的终极追求,就是想让这项课题在中国完成突破并问世。“我之前在美国从事研究,待的时间也比较长了,说真的各方面的待遇都是挺好的,一切都走在了一个比较平稳舒适的轨道。”回忆起几年前,自己决定回国的经历时,张绍晴坦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向张绍晴伸出了“橄榄枝”,让张绍晴教授动了心,决定回国看看,于是,他开启了边做访问学者边实地考察之路。一番比较下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和科研方向,特别是世界海洋科研领域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算,让他眼前一亮。“实际上你在世界上找这么大的一个以海洋为专业的实验室也是不多见的。我本身从事的工作对超算系统的需求是很大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推演和预算需要更加专业和精准的计算,这里提供了一个内存与计算分离设计的新型超算,在更省电、更环保的前提下,可以大大地提升运算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科研项目研究。”张绍晴介绍说。
看平台、看设备,还得看同行、看队伍。对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张绍晴认为:“队伍的层次感非常丰富。你要落实一个大的思想的话,你要各种层次的人来进行配合,来进行团队合作。”而对于这个需求,位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为他从事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后备人才的支持力量。现在张绍晴教授同时兼任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带领着硕士和博士学生团队一同开展工作。几年来,张绍晴带队主持研发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耦合模式资料同化系统,该系统是唯一一个能无缝隙地制作季节预报到年代际预测的系统。此外,他还牵头建立超高分辨率多圈层耦合延伸期数值预测系统,实现了区域内动力环境多时空尺度、全要素和无缝隙涵盖的延伸预测,在业内取得了广泛的关注,也为精准预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及实践的探索。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海外人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青岛通过完善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广开渠道延揽海外人才,建好载体集聚海外人才,做好服务让海外人才体会到如故乡般的舒服,正在努力建设一个高端要素汇集、人才宜居的创业之城。而这些高端人才的落户,也促成这座城市向着一流人才聚集高地不断奋勇前行。
青岛中电绿网新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鹏的履历十分耀眼,美籍华人,留美二十余年,先后供职于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并任职技术总监等高级技术管理岗位,共有20多项专利,其中美国专利4项,在电力物联网、新能源发电、微电网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工业互联网的一部分是电力物联网,我们企业现在做的主要是电力物联网、新能源和电力大数据应用。”刘鹏说,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我们在做的和青岛正在推广的工业互联网很吻合,运气还不错。2016年,刘鹏辞职来到青岛,创立了青岛中电绿网新能源有限公司,这也是青岛唯一一家专业从事电力二次智能化产品及系统研发、生产的企业。谈及最初的创业动机,刘鹏说,近几年国内的电力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发展速度飞快,这么多年在行业内的人脉积累和技术积累都相对成熟了,我就想该到创业的时候了。“举目无亲,一个人背着包就来了。”刘鹏这样形容自己创业初期的窘境,“甚至不知道去哪里招聘。”公司落户高新区后,高新区为中电绿网提供了500平方米、三年免房租的研发场地,相关部门积极帮助他办理工作签证,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还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刘鹏初到高新区就参选了青岛“人才特区”项目,获得了一等奖500万元的启动资金。这笔启动资金对于刘鹏来讲意义重大。他告诉记者,创业这几年,他把自己位于上海和西安的房子都卖了,投入了1000多万元,要是没有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资金雪中送炭,他可能真的坚持不下来,早就背着包走了。
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蔡文静是刘鹏创业历程的见证者。“中电绿网是我们高新区重点引进并孵化的高科技研发企业。企业从最初的一个设想到今天生产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走向市场,也得益于我们有高效的企业服务团队为它服务,得益于高新区构建的‘引才、聚才、育才、留才’人才全链条生态。”2019年下半年,经过近三年的产品研发,中电绿网进入产品批量生产阶段。为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高新区为它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这等于中电绿网从孵化器进入到加速器了。通常情况下孵化企业需要三年才能‘毕业’,中电绿网成绩好,两年半就‘毕业’了。”蔡文静笑着说。“好学生”自然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专注于电力物联网的边缘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电力云平台、电力保护测控装置等核心产品与技术开发,中电绿网多个产品系列已经通过国家的认证试验,获得电网入网资质,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据刘鹏介绍,中电绿网正在大力进行电力物联网的推广和实施,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用户的痛点,降低企业能耗,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还能减少运维成本,无缝对接新能源发电及充电桩等技术。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张绍晴
目前,中电绿网正在交付山东淄博市第一个电力物联网项目及一个电力物联网军工项目。“2019年,公司的产品和方案在市场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实现产值100多万元。今年我们的目标是产值1000万元,5年内争取在科创板上市。”刘鹏信心满满,公司的技术、产品及电力物联网方案已经成熟并得到了市场验证,有能力承担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并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希望电力物联网能够成为青岛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渴望为青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出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