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治国 内蒙古科技大学
游泳作为目前大众们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在高校进行游泳教学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使学生多了一项求生技能。与其他体育项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游泳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在没学习之前就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所以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作为高校游泳教师,应当调节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情绪调节可以很好的疏导学生情绪,将其应用在游泳教学中,保证学生可以带着平静且放松的心态去学习游泳,进而能够更好的掌握游泳技巧,发挥出自身的实力。所以教师应当认识到情绪调节对学生游泳学习的积极影响,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游泳水平的显著提升。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将学生的情绪作为教学的前提条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心理状态,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调节与改善学生存在的不良情绪,进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1]。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呼吸放松调节:指导学生在游泳过程中采用腹式呼吸,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做好身体放松。慢慢吸气,将腰部以及四肢等展开,挖掘出自己的运动潜能。
(2)音乐调节:教师在进行游泳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欢快的歌曲,保证整个教学环境变得更加轻松与活跃,进而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以及焦虑的情绪。使学生的心情处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而保证游泳教学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3)不良情绪转移: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学生存在的不良情绪转移掉,带领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建立起对游泳的全新认识,进而消除畏惧心理。还可以通过心理置换法进行学生指导,保证学生的情绪更加平稳[2]。
高校在进行游泳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绪调节教学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实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总体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促使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教学中的主体。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游泳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们的个人心理健康状态,并且通过情绪调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理念,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双重提升。在游泳中进行情绪调节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对游泳项目的畏惧心理,深入感受游泳项目存在的魅力,在后续的学习中发现游泳学习的乐趣所在,促进自身游泳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游泳以及学习中都能够保持着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对游泳项目的自信心,并且锻炼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根据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游泳这一项目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都有恐水的现象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所不熟悉的环境内心所产生的不自信而导致的。在目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作为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当得到广泛重视。在进行游泳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将情绪调节法融入游泳训练中,帮助学生缓解对不熟悉环境所产生的恐惧心理,进而能够放平自己的心态,参与到游泳训练中。所以游泳教学与情绪与调节教学的完美结合,能够有效促进游泳训练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使自己的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对身体平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保证学生的游泳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身心健康发育奠定坚实的基础[3]。
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对象,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游泳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游泳能力,同时还需要细心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学生在情绪上的变化。为了保证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的游泳技能与知识,并且可以亲身示范,指导学生的游泳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良情绪,采取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对游泳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游泳教师的培训工作,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游泳教学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环境能够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只有处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才能产生轻松愉悦的学习心情,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升。因此,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泳环境,只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游泳馆,才能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进而使得学生爱上游泳这项运动。同时高校还需要在游泳馆内设置良好的防护措施,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全面的保障,以免学生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只有保证学生的安全,才能使游泳教学顺利开展。
通过情绪调节教学在高校游泳中的应用,促使高校的游泳课从最初的教师带着学生锻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这样的教学课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教师课堂秩序的管理,所以学生很容易出现在游泳课玩闹的现象,教师应当提升对课堂秩序的管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5]。
在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促使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泳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所以在开展训练之前,教师需要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出发,结合学生游泳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技能掌握情况等制定针对性的教学以及训练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游泳课程能够有计划并且个性化的顺利开展。为了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教师还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身份,通过幽默的形象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沟通能够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状态,进而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游泳的信心。除此之外,游泳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进而积极的参与到游泳训练中,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进行游泳训练[6]。
高校游泳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以开设小型的游泳情绪调节教学座谈会,使学生们说出自己的顾虑,针对目前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情绪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为了能够制定出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案,转变学生的心理学习状态,游泳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情绪调节有关的书籍以及资料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最终能够提出科学有效的调解方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游泳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将学生们在游泳过程中所出现的情绪问题陈列出来,利用自己的情绪调节经验进行分析,实现情绪调节教学,促进高校游泳教学的健康发展。
游泳教师为了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可以将情绪调节教学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日常游泳训练中。并且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心理因素,以免影响情绪教学的整体效果。其中包括了学生自身特征因素,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等。在教学开始前,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呼吸的训练,随后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讲述一些课程有关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最后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个性化教学,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能够接受针对性的教学训练,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放松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游泳水平能够在原基础上得到显著提升[7]。
根据上述文章叙述,在高校中游泳已经成了锻炼学生体魄的主要项目之一。为了使教学效率与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情绪调节教学,满足目前学生健身与运动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状态,解决在学习以及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升学生对游泳技能的全面掌握,并且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