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孙全民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碎片化教学依然存在,碎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语文教学的低效率,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从“碎片化”向“结构化”做出迈步。在语文教材之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存在很大的教学价值,教师要能够准确地辨识出其所在的文体类别,依循文体特征进行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阅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其实考量的就是一种文体思维,什么类型的文章就应该选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不能运用读说明书的方式来阅读小说,前者涉及的文体是实用文体,注重逻辑思维;后者是文学作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当然也不能用阅读小说的方式来进行散文或是诗歌的阅读,前者有很大的虚构成分,后者是写实的。其实,阅读的方法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对应的文体选用对应的阅读方式,这样才会阅读得更加富有滋味。而区分好文体,选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这样才有助于教学的分类,进而夯实结构化教学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的时候,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性,教师要能够给学生介绍一下科学小品的大致情况,再给学生预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把学生的答案引导分析总结,得出是从“天空”“地球”两方面写了世界的奇妙。让学生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进行写作的,之后,教师总结出相对应科学小品分析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作者的问题”思考“自己的问题”,学生在对某一种文体的学习中,逐渐掌握到相关的技巧,久而久之,可以为结构化教学奠定基础。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人文进行了单元主题的编排,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中的几个单元:自然、革命、宇宙、环境等,每个单元选择的文本体式也是不同的,例如在第一单元自然,第一篇《草原》是一篇散文,第二篇《草虫的村落》也是一篇散文,第三篇《古诗词三首》其就是诗歌类型,如此进行编排,其实突出了人文思想以及情感,冲淡了文体之间的阅读方法和方式。学生在对这个单元进行阅读之后,会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而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试着想一想,不同文体的切换,就像是电视中的不同节目,对学生而言是充满新鲜感的。当然,在复习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相同文本体式的文章拎出来,纵向给学生简要分析,构建起学生对于整本书的理解,促进学生结构化教学的生成。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学生必须在阅读一定量同一个文本体式之后,才能够逐渐总结出某一种问题的特征以及方法,知道下次如果遇到这样类型的作品应该要从哪里着手去阅读。例如,在部编版的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有《四时田园杂兴》《村晚》《凉州词》《送元二使安西》……在对诗词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就会掌握相对应的阅读方法,实现能力的迁移。这种有“一篇”到“类篇”的方法是生成结构化教学最好的方式。教师也要能够从文本分类的视角中,将一册教材中的选文加以分类重组,形成以文体为主线的阅读单元,改进阅读教学。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是建立学生和“这一篇”课文或“这一类”课文的联结。学生已经存在的生活经验以及语文的学习经验之间存在落差,而语文的教学实际上是弥补生活的落脚点。简言之,阅读教学主要是教授有关的方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获得相对应的策略性知识。阅读的方法取决于文本体式,所以语文教师要能够抓住这一点,加速结构化教学的转化。依据文本教学内容,依文体选择教学内容,体现文体的基本特征和阅读要求,具有确定性。在部编版的教材《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因这是一篇散文,所以教师就要按照相对应的文本体式,总结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使用相对应的修辞,并让学生试着运用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是议论文,教师也不能只停留在“论点、论据、论证以及结论”等关于议论文的要素、结构的分析上,而是着力于“如何说理”的具体过程的思辨上。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思维,从而获得结构化的阅读方法的转化。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能够把握好文本体式,注重分析每一种文本的教学方法,并形成体系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结构化的教学中实现能力的增强和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