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余亚忠
小学各个年段写话习作的要求是循序渐进,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展开的。如何引导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去敏锐的观察,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孩子用心观察、体味生活,在语文的国度里,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会选材;有一双灵巧的手,善于从各方面组材;有独立思考的大脑,自由表达,活学活用。
《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7~9年级叫“写作”。小学阶段从写话、习作人手,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尤其在低年段,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先说后写,记录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们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那么教师要在全力领会教材的前提下,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准训练点,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教师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象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能够挖掘文本资源,能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从而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地球”。
高年级的课堂练笔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习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选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布局谋篇的能力是高年级作文教学时渗透的内容。材料有了,怎样组装才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它标志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是习作教学中的一项硬功夫。
这样的布局谋篇方式适合于介绍某个景点、写参观的某个地方。用上一些表示方位的词语,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便可以成文。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早》这篇课文时,文中第3小节描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作者就用了一些方位转换的词,把三味书屋的陈设清晰地描绘出来,并把自己想到的当年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喊声再现出来。
每天,从清晨到傍晚,学生都生活在校园中。采用这种思路的学生,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选用内容,条理也很清楚。例如中间部分:美丽的花坛(早晨到校);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我们跳起了皮筋(中午活动);图书馆里的书又多了(下午阅读课);办公室的灯光(放学时)。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四季不同,校园的景色自然也是不同的。和前一种思路相比,这种思路也是从时间考虑的。不过,采用这种思路的学生就要另外选取内容了,例如中间部分:广玉兰树开花了(春);校园里的香樟树(春);桂花满园香(秋),枇杷成熟了(夏);操场上的雪,寒冷的北风(冬)。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校园中各级各类的比赛,多多吉尼斯活动,红领巾广播,暨阳小作家推荐会,主题升旗仪式……可以写的内容是非常多的。采用这种思路的学生,很容易抓住适当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有了题材和主线,可以让学生列出提纲或者打好腹稿,这样文章的逻辑性也就强了。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这些经典的篇目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他们深入浅出,适合儿童读写,给儿童习作提供了最佳的范例。例如《春到梅花山》《小池塘》《槐乡五月》《小镇的早晨》《荷花》《九寨沟》《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记金华的双龙洞》《三亚落日》等一系列的文章,语言锤炼,构思得巧妙,每篇文章都有值得孩子们语言文字训练的着重点。如果能抓住这些例子,进行修辞手法的训练,写作手法的模仿,布局谋篇的启迪,久而久之,孩子的作文自然是条理清晰,文通句顺,表达自然流畅。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是很好的借鉴范本。要有意识地选用动词、拟声词、叠词、色彩的词,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
作家在写作时力求找到最精当的词句来表情达意;写成后修改,精益求精,我们如果能看到作家的手稿,沿着他们修改的踪迹,细心探索,往往可以获得珍贵的启示。修改文章启示是修改思想,只要我们有意地“咬文嚼字”,在比较中鉴别语言的精粗高下,就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每天两分钟演讲,是为了让学生能迅速进行每日话题的交流。说是写的前提,演讲的时间定于每节语文课前。演讲的内容极为丰富: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可以朗读一段精美文章,可以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一件新鲜事。这样时间一长,他们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孩子们学会了从书籍报刊“摘”,从电视上看,从生活中思,这样生活之水就能引到我们的笔下来。
每天放学前的分享会,让孩子们交流下校园里、路上、家里的趣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围的环境的变化,自己心情的变化,或者想和谁说的心里话……这样对生活进行全方位扫描,找到适宜的素材,这样就不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习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言语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