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昆的译者惯习研究
——以《三体Ⅰ》英译为例

2020-11-26 07:07任晶蕾
现代英语 2020年20期
关键词:刘慈欣三体译者

任晶蕾

一、 引言

华裔作家译者刘宇昆,近年来,先后将《三体》《北京折叠》等作品翻译成英文,译作备受英语世界读者追捧和欢迎。 其首部长篇科幻译作《The Three-Body Problem》一经发行,便备受西方读者追捧。 2015 年,该书更是成为首部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的翻译小说,成功让中国科幻文学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三体》备受西方读者的喜爱,既与原作恢宏壮阔的叙事情节、审美文化密不可分,也与刘宇昆对作品的成功译介密不可分。

刘宇昆对《三体》的成功译介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知网检索上发现,当前中国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刘宇昆的翻译策略、译作风格等。 如,刘洋从性别视角分析对比《三体》三部曲刘宇昆、周华译本的英译策略(刘洋,2018),陈莹从接受理论视域下分析《三体》四字成语的英译策略(陈莹,2018)。 而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关照刘宇昆译者惯习的研究较少。 因此,文章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出发,基于译者惯习理论,梳理刘宇昆的社会轨迹,挖掘其译者惯习的形成轨迹。同时,结合The Three-Body Problem 译本进一步剖析译者惯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建构作用,挖掘刘宇昆译作成功走向西方世界的诸多原因,以期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可鉴之处。

二、 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及惯习理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学理论渐渐进入翻译研究领域。 许多学者纷纷借鉴社会学理论开展翻译研究,特别是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 在《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一文中,布迪厄提出了著名的反思性社会分析模式,即[(惯习)(资本)]+场域=实践([(habitus) (capital) +field =practice]) (Bourdieu,1984)。 由此可见,实践是在“场域”“惯习”和“资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结果。

而“惯习”概念至关重要,紧密联系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各个环节,在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一角。 早在1988 年,学者丹尼尔·西奥梅尼就将“惯习”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 他在《译者行为的关键地位》一文中,将译者惯习定义:“在文化上事先被建构,同时又起建构作用的行为者在移译过程中对文化产物进行协调的过程。”(转引自邵璐,2011)古安维克认为,“译者的翻译行为,实质上不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选择,而是在目标语文学场域所习得的特定惯习的结果”(Jean-Marc Gouanvic,2005)。 故而,译者惯习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具有“被结构化”和“结构化”的特征。 译者惯习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建构,受到“资本”和“场域”的双重制约,具有“被结构化”特征;又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建构作用,外现于翻译过程之中,具有“结构化”特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教育、生活以及工作等社会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的惯习。 而后,在翻译实践过程转换为译者惯习,外显为译者的翻译风格,具体体现在翻译选材、翻译观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 惯习“被结构化”与“结构化”特征同样特现在刘宇昆的社会轨迹及其翻译活动之中。 文章将从译者惯习,结合译者社会轨迹及翻译活动两个方面,对英译本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挖掘其成功译介的诸多原因。

三、 刘宇昆译者惯习在《三体Ⅰ》英译实践中的体现

刘宇昆1976 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1 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 10 年的中国生活,让刘宇昆血液根植东方文化基因,为日后从事中国科幻小说翻译提供语言文化资本。 他大学就读于哈佛大学,学习英美文学。 同时,辅修计算机课程,后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进入微软工作。 几年后,再次返回哈佛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后改行担任诉讼顾问。 2002 年,刘宇昆利用业余时间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作品颇受欢迎,并凭借其作品获得“雨果奖”,在西方科幻小说世界获得了话语权。 其短篇小说《爱的算法》《单比特错误》经豆瓣网络译者的翻译,最终刊登在《科幻世界》上,收获了一批中国粉丝。 渐渐地,他开始关注中国科幻文学,阅读中国科幻作家的小说,其中就包括刘慈欣的小说。 在创作之余,刘宇昆致力于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将《丽江的鱼儿》《荒湖》等科幻文学作品翻译并发表。 刘宇昆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业余科幻小说创作以及翻译经历,让刘宇昆同中国科幻小说界交流更为紧密,逐渐重视中国科幻小说译介,逐渐形成了深谙中西差异的译者惯习。 一言以蔽之,刘宇昆的社会轨迹促使其形成了洞悉中西差异的译者惯习,形成了热爱中国科幻小说以及重视其译介的译者惯习。 刘宇昆对《三体Ⅰ》的成功翻译,既与其精心选择翻译文本息息相关,也与其全面客观的翻译观及其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息息相关。

(一)翻译选材

刘宇昆翻译《三体Ⅰ》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原作者的欣赏与认同、对原作翻译的兴趣以及出版社委托。 刘宇昆与刘慈欣二人互相欣赏,常常通过邮件联系。 在采访中,刘宇昆表示第一次读完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时,内心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入眠,也有了把《三体》翻译成英语的念头。 而这一念头与中教图出口综合部总监李赟不谋而合。 刘宇昆作为对一名熟悉西方文化并长期居住在美国的中国人,作为在科幻小说创作与翻译上已颇有建树的作家以及译者,成了《三体》译者的不二之选。 2012 年秋,刘宇昆接到了翻译邀请,欣然应允。 当然,刘宇昆选择翻译《三体》,除了自身的喜爱与兴趣、出版社的邀请以外,还因为这将是他翻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恰如他自己所说,《三体》作为长篇小说,语言精练,情节曲折,思维跳脱,无疑是翻译长篇小说最好的起点,对其译员生涯也有长足的意义。

(二)翻译观

刘宇昆作为一名熟悉西方文化,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中国译者,拥有双重民族文化资本,深谙中西文化差异。 刘宇昆作为一名科幻小说译者,在西方翻译场域中进行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与英译实践,他充分熟悉西方读者,重视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在与Preston Grassmann 访谈中,刘宇昆指出,“娴熟的中文作品中往往充满了典故——但如果直译,对没有浸淫在中国文化中的读者来说,它们大多都将是晦涩不明的”,西方读者很难读懂中国作家的作品。 他强调译者搞清楚自己的翻译对象是谁,重视读者期待。 因此,刘宇昆试图在关照目标读者的基础上,用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文化差异,用更加灵活的策略进行翻译实践。

(三)翻译策略

刘宇昆洞悉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关照目标读者的译者惯习,促使他在翻译过程中灵活采取了诠释、调整、删减等翻译策略。

1. 诠释策略

刘宇昆通过添加脚注、文内注释等方式,以此准确地诠释原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科学文化背景,有效地帮助目标读者理解作品。 《三体Ⅰ》原文一共有12处脚注,9 处解释说明专业知识。 而The Three-Body Problem 译文脚注数量远远多于原文,共有42 处脚注。其中保留原文6 处脚注并对其进行翻译,其余36 处脚注均为译者调动译者主体性,使用诠释这一翻译策略增添的背景知识,大多关于中国特色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说明。

例1:“这是战国时代,我是周文王。”那人说(刘慈欣,2008)。

“This i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man with the trunk on his back said. “I am King Wen of Zhou.”

Translator's Not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asted from 475 BC to 221 BC. But King Wen of Zhou reigned much earlier,from 1099 BC to 1050 BC. He is considered the founder of the Zhou Dynasty, which overthrew the corrupt Shang Dynasty(Ken Liu,2014).

此例讲了汪淼第一次登录三体游戏时,来到战国时期,却遇到了一个名叫“周文王”的玩家。 在“战国”时代背景出现“周文王”这历史人物,暗示三体游戏颠覆性的时空概念。 然而外国读者不知其中联系。 译者考虑到中西文化空缺,通过脚注这一诠释策略让读者了解这段历史的背景,为读者阅读本书扫清障碍,助力读者了解游戏的时空概念。 类似的还有“伏羲”“姬昌”“墨子”等,译者通过脚注的方式加以诠释,介绍历史背景。 比如,“姬昌”是周文王的名字,如果译者不加脚注,外国读者可能会认为“姬昌”和“周文王”是两个人。 除了脚注,译者也善用文内注释这一诠释策略,传递中国特色文化。 如,译者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将“六十四卦”译为“sixty-four hexagrams of the I Ching”;译者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将“高粱酒”译为“baijiu distilled from sorghum”。 面对这种不影响文本理解的独特的中国文化,作者多采用文内注释这一诠释策略,既有助于传递中国特色文化,又保证文章简明易懂。

2. 调整策略

由于时代发展,小说出版时,原作中涉及天体物理学专业知识已升级更新。 因此,刘宇昆同刘慈欣联系,对文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校对调整。 与此同时,为适应西方读者阅读习惯,译者对原文的篇章结构进行调整,将“宇宙闪烁之一”与“宇宙闪烁之二”两章整合为一章“The Universe Flickers”。 故而,原作共有36 章,而译作共有35 章。

与此同时,在与作者沟通后,刘宇昆根据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调整全书章节编排。 将原作中涉及历史背景的闪回叙述内容整合,按发展顺序,调整为译文的第一章内容。 对中国读者而言,这段历史十分熟悉,容易理解。 但对西方读者来说,这类隐含中国特殊历史的内容极其陌生,甚至一无所知。 倘若保留闪回叙述的方式,西方读者很难有切身感受那段特殊的历史。因此,译者为适应西方读者阅读习惯,灵活使用调整策略,将相关闪回叙述整合,独立成篇。

例2:他们有的因不认罪而被活活打死,有的则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刘慈欣,2008)

Over a period of forty days, in Beijing alone,more than seventeen hundred victims of struggle sessions were beaten to death. Many others picked an easier path to avoid the madness and had all chosen to end their lives(Ken Liu,2014).

译者使用调整策略,将原文中有关内容调整至译文的第1 章,交代主人公叶文洁对人类文明倍感失望的前因后果,暗含其渴望外星文明拯救地球的背景原因,帮助西方读者阅读理解。 与此同时,译者考虑到上下文语境,对原文中的“他们”以及“有的”具体化,用具体数字“more than seventeen hundred”和典型人物帮助理解,向译文读者传递背景思想。

3. 删减策略

刘宇昆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化,采用去性别化手法,对原文中显示男性中心意识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对原文中有关女性的描写做了一些删减,从而避免无谓的争端。

例3:一名苗条美丽的少女动人地笑了笑……将很多人的目光引向了她。 少女袅袅婷婷地向潘寒走去(刘慈欣,2008)。

A young woman, smiled.She walked toward Pan Han casually (Liu Ken,2014).

译者考虑到女性主义者反对任何形式的细节性外貌描写,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删减这一翻译策略,将原文中描写女性化特征的词“苗条”“美丽”“袅袅婷婷”省略,清晰地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传达出男女平等的思想,避免造成歧视女性的误解,实现更好的译介效果。

四、 结语

文章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以及译者惯习理论出发,梳理刘宇昆译者的社会轨迹以及惯习形成轨迹,发现译者惯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建构作用,外化体现在翻译实践中。 刘宇昆在教育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深谙中西文化差异、重视中西文化以及关照西方读者的译者惯习。 分析译者文本选择、翻译观以及翻译策略,窥见了译本深受西方读者欢迎以及成功“走出去”的原因。 与此同时,刘宇昆对《三体Ⅰ》的成功译介,也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可借鉴之处。 在翻译选材上,应优先挑选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应优先挑选优质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在翻译观上,应准确定位目标读者,用客观全面的翻译观指导翻译实践;在翻译策略上,应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灵活选择翻译策略。

猜你喜欢
刘慈欣三体译者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藏于深山的“中国科幻王”
刘慈欣科幻片《超新星纪元》启动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三体》中的物理学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