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三山寄宿制学校 胡晓慧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对于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古诗词鉴赏教学难以展开。究其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激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课堂参与程度不高。想要改善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教师必须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单方面教学方法,教师的知识灌输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关系中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课堂的活跃程度较低。受到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较少、互动时间较短,导致古诗词教学往往通过“单口相声”的形式进行,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
语文古诗词和现代的普通话差异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高。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往往会根据自身多年的从教经验授课。这就导致教学内容完全是根据教师的主观思想构思的,没有融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古诗词鉴赏的内容又比较枯燥,时间一长,学生对于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关注度越来越低,教学效果也会降低。
大部分教师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时,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释义,经过通篇翻译将诗歌转化为现代文。教师的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诗词原有的意境,并且还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混乱。所以,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时注重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先通过对古诗词原文的阅读,感受其中的魅力,之后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教师要意识到情境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古诗词意境。
例如:教师在对《元日》这一古诗进行教学时,就可以从诗歌内容出发为学生创设情境。《元日》是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的诗歌,诗歌主要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以及对于未来充满期待的感情。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想要传达的思想,了解作者描述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春节为主题进行情境创设。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播放,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搜集视频时,教师要注重“新”的体现,让学生感受到新的一年不仅有红包,最重要的是过年之前人们会打扫房子、买新衣服,为学生营造一个“新”的意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焕然一新的氛围,感受到积极乐观的态度。之后学生就能够切身地体会到“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想要表达的感情。学生了解了诗歌的中心思想,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从而促进古诗词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阐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诵读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有着促进作用。很多教师在鉴赏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认为体会古诗的意境最重要,而背诵和朗读古诗只是一种外在的辅助手段,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鉴赏能力的真正提升,是基于文化积累丰富的基础上而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诵读活动。
例如,语文教师在对《夜书所见》这一诗歌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利用音乐以及教师的旁白为学生创设一个游子思乡的情境。《夜书所见》是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诗人触景生情而作的一首怀念家乡的诗歌,利用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物烘托出了自身的孤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前找一首较为悲情的古琴曲,在引导学生朗读后播放,播放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当旁白的角色,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
语文学科除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实践活动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教师在对《清明》这首诗进行教学时,就可以走出课堂,带领学生真正地体验《清明》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清明不仅是一首诗,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带领学生一起去为烈士扫墓,让学生感受《清明》传递出的悲伤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诗歌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之,中华古诗词流传至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古诗词是编撰者的智慧结晶,其内容和难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开展古诗词教学,除了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