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 张小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从踏上岗位开始,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孩子们在习作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知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没有让孩子们在习作上有进步是非常失败的。现在就以我平时实践的经验来谈谈积累对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帮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写作语言的积累光靠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看课外书,学会运用摘抄本将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然后进行积累。久而久之,我们的词汇会渐渐丰富起来。所以说多看课外书、多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重视“大语文观”。课外阅读不能局限于一类书,而应该广而杂,文学类、科教类书籍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宝库。在学校,我们会发现爱看书的学生一般语文成绩都不会差,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书,可见广泛阅读课外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多么重要。
我们还需要阅读经验的积累。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渐渐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技能。看多了,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地了解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结尾应该怎么写。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手段。学生说不出比喻句,但是他会写比喻句;学生说不出主谓宾,但是他知道句子应该怎样写。这就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日积月累形成的语感,这样的语感不是老师苦口婆心教的,而是靠一天一天的晨读、一堂课一堂课的朗读锻炼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他不知道要填名词还是动词,但是他就是知道后面要填什么,这便是语感的魔力。
语感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对文本语言的具体讲解。写作课上,我们一般都注重教学生写作方法而忽视了对具体的文本语言的讲解。每当开始写作的时候,我都会对学生说写作的时候语言要优美,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结构要合理,可以用分总或者总分的结构,可是写出来的作文还是不如人意。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学生的态度不认真,一节课加读报写字时间,为什么作文本两页都写不满呢?有的是流水账,有的结构不合理,语言混乱。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不是学生态度不认真,而是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抽象的内容讲得太多了,忽视了对具体文本语言的讲解。小学生的思维是很直观的,他知道老师讲的比喻、拟人,也知道总分结构,但是这些太抽象了,对提高小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帮助不大。尽管学生知道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但是如何将外貌描写得更好,他就不知道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堂当中,对学生积累的语言进行讲解,将学生内在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清代陆世仪在《论小学》中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记忆能力最好,但悟性相对较弱。因此,这一时间段是积累词汇的黄金时间段,如果这个时期没有积累好语言,语法没有运用恰当,会影响以后写作。为什么有些小学生会写令人称奇的文言文,这就是他小学阶段积累的结果。写作教学应该顺应儿童的学习规律,扬长避短,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读熟、读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文结结巴巴、磕磕绊绊,那么他的作文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在写作文的时候就按照自己内心的大白话去写,没有运用规范的语言书写。在读课文的时候老是磕磕绊绊,是因为文本的语言与学生内在的语言不一致,就出现了朗读时添字漏字的现象,总感觉这篇课文读不通。只有熟读成诵才能渐渐形成语感。
课堂表达是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写好作文的基本功训练。我们往往只让学生看课外书、背课文,却忽视了课堂上的表达。课堂表达是一种表达基本功的训练,在写作前,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如何表达,学会怎样把话说清楚,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才会主次分明、结构合理,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人总是先会说然后才会写,我们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让学生表达清楚。比如在《镇定的女主人》这篇文本中,面对桌子底下的眼镜蛇,对于女主人要如何对女佣说才不会有生命危险这个问题,我们班的学生有的说:“你去厨房端一碗牛奶来放到阳台上。”有的同学说:“你去厨房端一碗牛奶来,脚步要轻,速度要快,端到阳台上去然后把门关上。”有的同学说:“你去厨房端一碗牛奶来,脚步要轻,速度要快,端到阳台上去,等眼镜蛇出去了立刻把门关上。”三位不同学生的回答,反映出学生思维的不同。在课堂上表达了,学生之间才能找到差距,才会明白:“哦,原来我的表述还不够准确,应该这样表述才更准确。”这样,孩子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才能将一件事情叙述清楚,不会语言混乱,让人感觉没有头绪。习作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