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 丁丽梅
阅读不仅能扩展学生的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强化学生对文字的品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语文课堂上,比较阅读应用广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因此,深入分析比较阅读的运用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体会阅读文学作品时那一瞬间的心灵愉悦。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文本细节,细细推敲文字,感受文字的脉搏与呼吸。只有将细节进行对比,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一些名家之作中作家运用文字的能力值得教师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例如,老舍的《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羊群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可以借此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同学们,你们知道‘绣’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换一个字,你觉得什么字更好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有学生举手回答:“绣指的是用丝线将花纹或者文字缀在丝织品上。”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觉得可以换什么字呢?”学生凝神想了一想,很快给出了几个答案:“我觉得可以用画、嵌、染、镶等词。”教师依次将词语进行替换,学生发现怎么读都读不出原文的味道,感觉每个字都不如“绣”字那么传神。一个简单的“绣”字,将大草原上羊群的悠然自得描摹得淋漓尽致,蕴藏着作者对小丘、对羊群深沉的爱。通过比较词语,学生对文字有了更加深入的解读。
“魔鬼隐藏在细节里”,只有细节才能彰显出文字的深刻。在一次次的字斟句酌中,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良性的鉴赏能力,能够真正和人物、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深入比较细节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中心。此处所言“中心”指的是文章描述的核心内容、作者创作的目的以及想要表达的内涵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心,感受文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又是什么?当教师成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后,就可以抛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文章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立刻想起了前不久学到的《爬山虎的脚》。与此同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你认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具有相似之处呢?”经过一番思考以后,有的小学生提出:“这两篇课文都和大自然相关,而且都写得非常细致。《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而《蟋蟀的住宅》则写出了蟋蟀的筑巢特点。”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以后,又有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说明:“这两篇课文都写了对大自然的观察,都彰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让人忍不住感叹万物有灵。”
通过比较文本中心,学生对文字的品鉴能力更进一步,对文字的解读能力也更深一层。在一次次同类文章的阅读中,在一次次的比较中,学生离文学宝库的大门越来越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知名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曾经这样表示:语文教育的根本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写作能力。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去揣摩文章的结构以及写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排章布局,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构思文章。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很多和写作相关的知识,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应用在自己的作文里。
例如,在教学《木笛》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内容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外貌描写、对话描写,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是为了彰显人物性格、服务文本思想。在文章中,大师和朱丹的对话,并未加以任何的明显提示,在学习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关的提示性语言,然后让学生比对原文。在比较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和人物相关的语言描写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结合语境、结合人物性格。有时候,简短的语言描写,也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过于细致的语言描写,反而增添文章的累赘之感,让文字显得啰嗦。比如针对《木笛》这篇课文,如果作者将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写得过于繁琐,就会削弱文字带给人内心的触动感,减弱字里行间的肃穆氛围。因此,简洁的语言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比较阅读不仅能比出文章的细节、比出文本的区别,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独特写法,无论是语言表达的特征,还是文章的排章布局,都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写作启示。
总之,阅读是内化的过程,是不断累积、提升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由表及里、由点及面,从细节中感受文章的精彩。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比较这一策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了解文章内涵,领略文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