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喜
由于农业社会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自古就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其文化表征之一就是中国人名。中国人原有姓、氏和名的区分,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名字单列。唐代有《氏族志》,宋代编成了《百家姓》,是当时追根问祖、推贤举能、撮合婚姻的重要依据。中国人名的复杂就在于人名不仅表达美好祝愿和体现家族排行,还能表达志向、传承籍贯、承继官职等,再加上改姓、赐名、避讳等诸多原因,使中国人名极为复杂和多彩。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姓名很有兴趣,也爱打听对方姓氏名谁。这样的情况也延续到对外交往中,中国人在介绍自己时,就要说清楚自己姓名的意义,因而,人名的翻译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研究中国人名对外翻译的书籍和文章很多,多数是探讨中国人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翻译的规范;少数研究了中国人名翻译应采用的策略;还有一些提出了特殊背景下的人名翻译问题,比如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名翻译的策略讨论等。
就中文的典籍来说,如论人物的数量和人名的多彩程度,首推《水浒传》。小说中描写的人物众多,其姓名和绰号各具特色,既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也往往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个性鲜明,活灵活现。选用《水浒传》作为中国人姓名翻译的分析对象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水浒传》的译本众多,其英译本就有5种以上,各译本间优劣互现。最早的英译本要追溯到鸦片战争之后,当时的英译主要是小说的一些片段,而不是全译。目前可见的较有名的英译本,按时间的先后分别是Geoffrey Dunlop根据德译本转译的Robbers and Soldiers(1929),Peal S.Buck(赛珍珠)的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1933),J.H.Jackson的 译 本Water Margins(1937),和Sidney Shapiro(沙皮洛)的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1980)。其中赛译本(对应中文70回本)和沙译本(对应中文100回本)在国外和国内最为知名。
1994年至2002年,英国的一对父子,JOHN AND ALEX DENT-YOUNG笔耕不辍,将《水浒传》全本(120回本)译成了英语(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以下简称为杨译本。
杨译本采用中英文对照排版,兼顾中外读者的阅读需要,也不失为一种独创。更为重要的是,纵览全书,译者对《水浒传》中涉及的所有人物的姓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按英语读者的理解习惯对这些人名采用了不同的英译策略,为中国人名英译提供了极好范本。
1.宋江
分析《水浒传》人名英译,要从主角入手,首先是全书的男一号,宋江。可以说宋江是《水浒传》全书人名的大集成者,其出场时有一大段文字进行了姓氏的介绍,官称、大名、表字、诨名、绰号等一大套。如果能把宋江这个人物的姓名很好地传达给英语读者,对他们更好地把握宋江这个比较典型的中国古典人物形象,以及更好地理解《水浒传》,理解中国文化,都显得极为重要。登特-杨父子对此心领神会,在英译本中介绍宋江出场时,对他的姓名英译进行了精心处理,体现了高超的英译技巧,不失为中国人名英译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宋江出场时,首先是官称,叫(宋)押司,然后是: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按宋代小说的一贯套路,在人物出场时还有赞诗,宋江的出场赞诗《西江月》中,还提出了宋江另外一些诨号,“起自花村刀笔吏,……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在后来梁山大聚义,英雄排座次时,宋江为梁山泊主,坐第一把交椅,为36天罡星之首天魁星。
登特-杨父子对宋江这个人名的英译:
Now the name of this official(the Registrar)was Song Jiang.He was also nicknamed Song Jiang the Just....Because he was extremely dark and not very tall,people sometimes called him Song Jiang the Black,or Blackie.But because he was famed for his loyalty to his family,and the openness and generosity of his dealings with the world,people also called him Blackie the Loyal and True....This behavior had made him famous throughout Shandong and Hebei,and people called him‘The Opportune Rain’,....
对照上述中英文,可以看出,译者对宋江这个名字采用了多样化英译策略。介绍中国人物,首先是官阶,宋江的正式职位是“押司”,其职责一般是在衙门里做一些文书的工作,译者将其翻译为the Registrar。这种策略是根据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采用的改译策略,两种译法对用岗位职责,中外文含义基本一致,中西方读者看着都舒服。其次,对宋江大名的英译,译者遵循的是现在流行的汉语拼音注音译法,Song Jiang。再次,就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表字、绰号和诨号了。
表字是中国古代人名的重要部分。按中国传统文化来定义,是指举凡中国古代男子,成人之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是为表字。对于这样一个表字,登特-杨父子译成了Song Jiang the Just这样的组合英译法。兼顾到了表字的表德之义,显得很雍容,契合了中文中“公”和“明”两个表字的内涵。对于英语的读者来说,宋公明这个名字让人很感到亲切,也确实与众不同。
登特-杨父子在翻译宋江的诨名时采用了很活泼和俏皮的译法,极力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黑宋江”翻译为Song Jiang the Black,or Blackie,“孝义黑三郎”成了Blackie the Loyal and True。这样的译法在其他的译本没有体现,这样的俏皮和活泼使宋江一下子从梁山上的绿林豪杰首领,也就是普通人眼中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变成了隔壁邻居大叔,说不定还能给路过的小孩一颗糖果,其亲切性不言而喻,给予英语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
至于宋江最知名的绰号“及时雨”,杨译本采用了很稳妥的技巧,翻译成了The Opportune Rain。此译法在此前的赛珍珠的《水浒传》的英译本就有使用,在英语读者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及时雨”的绰号太大名鼎鼎,贸然使用新译法未必合适,可以算是“旧本借译”。
表字、绰号和诨号的英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要照顾到原语的文化特色,更要与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充分的对接,特别是要找到英语读者阅读体验的契合点,需要找到语言和文化的平衡点。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译者精心选用了很多的英语俚语和俗语来翻译绰号和诨号,半庄半谐,在中英两种语言和东西两种代表文化中自由切换,真的是游刃有余,让人佩服。
2.高俅
杨译本对主要人物姓名和绰号等的纯熟处理策略在反派人物的介绍中也有很好的反映,比如著名“反派”人物——高俅——这个人名的译法。
且说东京开封府……,姓高,排行第二,……,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毬。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旁,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高二出场时英译:
Now there was in the those days...a certain profligate son of a ruined family named Gao.He was the second son,...The people of the capital therefore referred to him not in the customary way as Second Brother Gao,but as Gao Qiu or Gao-the-Ball.Later,when he began to get on in the world,he transformed this nickname into Gaole-Bel....
这个大反派,起先遵循一般宋代小人物的命名方式,按家族男丁的排行,叫高二,杨译本按一般的习惯,英译为Second Brother Gao,简单易懂,英语读者能得到很好的中国文化信息传递。因为这厮是个蹴鞠的高手,当时的京师人口顺,按其特长叫他高毬,从毛,音求,既是因为高二球踢得好,是其为人称道的绝技,也算是一种调侃,暗含一些不敬和鄙视之义,甚至比叫高二还显得格局更低,但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之后发迹,他嫌这个名字太市井和俗气,因此请了高手,改名为高俅。虽然仅仅是一个汉字偏旁的改变,新名字从人,求音,意义就大不相同了,感觉一下子就完成了社会阶层的转换和升级,字里行间自有深意,中国读者一看就心领神会,懂得其中丰富内涵。但如何让英语读者体会到,其实是很难的事情。要英译好这么一个高难度得人名,确然比翻译宋江的表字、绰号和诨名更难。
登特-杨父子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褒暗贬之意,采用神来之笔来翻译这个从“高毬”到“高俅”的改名。他们先将“高毬”英译为Gao Qiu or Gao-the-Ball,前者还是汉语拼音注音,后者就很有意思了,突出的是高俅的特殊技能,另外也暗含深意,英语读者一读就能抓住精要,已经算是神来之笔了。对于“高毬”改名“高俅”,英语读者恐怕就不能如汉语读者那样能心领神会了,要做好这个翻译,体现改名的精妙之处,拼音注音肯定解决不了问题。据说登特-杨全家人商量了很长时间,然后从《水浒传》的法语译本中找到了灵感。他们直接借用了法译本的做法,将“高俅”翻译为Gao-le-Bel,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对此,译者在英译本的附注中有明确的说明,“高俅”的译法借自Jacques Dars的法译本。借用法语,显得比较有些优雅和异域风情的意思,既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迎合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解决了翻译策略和文化对接问题。
《水浒传》中头领众多,其实也是分不同等次的,在英雄排座次的时候就分了天罡和地煞两等,次要人物占比很大,其中也不乏很有特色的人物,比如“小温侯”吕方和“赛仁贵”郭盛这一对,以及三位女头领,“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
吕方和郭盛在梁山的众头领中并不突出,属于草莽英雄,艺不出众,也没有很多英雄事迹,属于凑数一类的人物,但是他们俩的姓名倒是很有意思,一个叫“小温侯”,一个叫“赛仁贵”。对于两人的姓名,倒不是大事,杨译本也是直接使用了汉语拼音注音。但是对于两人的绰号的译法,译者采用不同的策略,一个是直接音译,将吕方的绰号“小温侯”里面的温去掉,直接译成Little Duke,这样的译法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勉强应付。因为这个Duke和温侯(吕布)实际上不是一回事,中国文化中的温侯(吕布)代表了武力、战神、使用方天画戟的战将代表等,如果把“温”去掉,这一层含义就失去了。好在吕方在《水浒传》中不算核心人物,不能传神的译出其绰号的神韵不会有人去关注。
基于这样的考虑,译者对郭盛的绰号翻译策略也没有特别讲究,没有试图去翻译“仁贵”,而是直接使用其代表性的兵器作为绰号,叫Halberdier。这种翻译策略在《水浒传》的英雄中还有别的例子,比如“小李广”花荣,也是使用这样的翻译策略,直接使用其擅长使用的兵器或者特别的武功技能为号。花荣的绰号“小李广”就译成the Archer。
梁山好汉群中也有三位女头领,他们只有姓,没有名,分别叫顾大嫂、孙二娘和扈三娘。其绰号很英雄,不具备传统中国女性的柔性美,分别叫“母大虫”“母夜叉”“一丈青”。为很好地翻译好这几位女头领的姓名和绰号,杨译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
对顾大嫂和孙二娘这两位年龄比较大的女性,分别依其身份翻译为Auntie和Sister,后面再加上其姓Gu和Sun。对于年龄比较轻,也兼具美貌,本领也比较突出的女英雄扈三娘。杨译本采用了更为精心的译法,虽然也是没有名,只有姓Hu,但是其绰号“一丈青”没有直译为毒蛇,而是借用了其兵器,算是与“小李广”和“小温侯”等保持一致。
中国传统人名中经常会使用排行,排行是家族观念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扔对中国人名的命名有很大的影响。《水浒传》中大量的人物都使用排行作为姓名或绰号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宋代中国人命名的实际。对于这样的人名排行,登特-杨父子在英译时根据人物的重要性采用了不用的译法。
1.重要人物的排行
《水浒传》中有很多的重要人物都有排行,比如宋江叫孝义黑三郎,武松有时自称武二,还有阮氏三雄,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对于此类重要人物,登特-杨父子采用的译法策略是尽量摒弃排行,使用全名英译或者选用绰号进行英译。“孝义黑三郎”译为Blackie the Loyal and True,高俅先叫Gao Qiu or Gaothe-Ball,后叫Gao-le-Bel。武松更多的叫Wu Song或者Pilgrim。三阮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因为其绰号太难翻译,就直接使用了排行作为其英译名,算是特例。
2.次要人物的排行
对于使用排行作为姓名的小人物,杨译本有时采用全译,有时使用绰号简称,有时甚至采用了职业作为代称。比如林冲一节中的重要人物酒保李小二,译成了Young Li,the waiter,使用的是人名加职业的“混合”译法。而对于再次要一些的人物,比如杨志一案中的泼皮牛二,虽然其出场也显得极为重要,并且极大地推进了杨志一节的故事,但是还是直接译为the Ox,连姓名也省略了。对于其他那些更不知名的某客店或酒店的店小二,直接就叫the servant或者the waiter了,没有了名字,直接使用其职业进行代称。这样的译法,估计英语读者心中也有数,明白小说中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更能体会其时人名中排行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了。
中国人名,特别是中文典籍中人名的英译,不能简单地采用借用外国人名的译法,也不能简单地使用汉语拼音,而需要进行精心处理。既要照顾到中文文化信息,又要让英语读者心领神会,符合其阅读习惯。杨译本《水浒传》对人名的翻译处理,采用了诸如“归化”“假借”“音译”“组合”等各种英译策略,对人物的官称、诨名、绰号、排行等进行了精心处理,为中文典籍中人名的英译提供了新思路。对译者来说,中译英的最终目标受众是英美国家的读者,英译中文典籍人名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取不用的译法,特别要注意文化适应性,找到中英文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平衡点,方能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增加审美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