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广东省外宣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探究①

2020-11-26 01:57
现代英语 2020年3期
关键词:汉英译文译者

陈 松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全面发展和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经济强省之一的广东要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经济特色,需要全方位、深层次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而外宣翻译作为推动社会文化与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将对广东地区的发展发挥主动和积极的作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笔者旨在通过分析广东省外宣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探究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外宣翻译常见的问题

关于“外宣翻译”一词的译法主要有:“translation of materials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C-E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translation for foreign propaganda,foreign-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tion”4类。虽各有侧重,但都是“外”“宣”二字特点的体现。根据翻译文本类型的划分,外宣翻译应归于应用翻译的范畴。近年来,黄友义、曾利沙、许建平、张健等众多著名专家学者

对如何有效、准确译介外宣材料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其中黄友义教授提出的“三贴近”观点很好地确立了外宣翻译的践行原则。

张健教授则将美国传播学的领军人物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传播五要素融入了外宣翻译的材料处理中。近十年来,外宣翻译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翻译原则和策略,原文-译者-译文-读者四维关系,功能主义目的论在政治文献、新闻文本、科技旅游文献、公示语以及汉语典籍翻译中的应用等方面。宏观上讲,各相关翻译理论和原则对外宣翻译的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在笔者进行的相关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外宣汉英翻译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译名前后不一致,译出语用词不当、模糊不清

筹建于1957年的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陈列分为广东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三大类,馆藏非常丰富。馆内每一个展品皆有中英双语介绍。其中在历史文化展厅,有很多材料涉及关于“广东”的译文,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就有三个不同的译本,分别是“Guangdong”“Canton”和“Guangzhou”,这无疑增加了英语受众的理解难度。“Canton”在《牛津英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中国南部某城市”,而《英华大词典》则直接将其译为“广州”,百度百科将该词理解为广州的旧英文名称。在某些语境中,“Canton”也包含了“广东”的意思,尤其放眼现代“Canton”一词已涵盖了“广东”这一词义,其引申词“Cantonese”就有“广东人”的理解。因此,为了让译语读者更准确的理解,此处应前后保持一致,建议统一用“Guangdong”来译。这种处理方法既避免了理解困难,也体现了文化自信。

此外,关于译出语的选词问题在某些地方也存在争议。比如,在历史馆介绍清朝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的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时,其译文是“using Western technology to resist against Westerners”。“using”一词容易让西方人误解为利用西方之技术对抗西方人。因此,翻译此句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采用増词加意译的处理方法将其译为:“learn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from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o resist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powers”。在介绍《中国日报》中的“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一词时,译者也没有充分考虑中国政治制度和西方的差异,直接译为“civil rights thought”,此处应増译为“Bourgeois thought of civil rights”以凸显中西政治形态的差异,让目的语读者不会出现概念理解的误差。

(二)中式英语频现,忽视英语受众接受心理

百度百科定义中式英文为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英语。特别是随着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的公共标识语、宣传报道以及大型展会都增加了英语译文。这些外宣汉英译文虽然整体水平不错,但通过对比中英双语的表达,不难看出其中仍存在问题。一些中式英语译文让人费解或难堪,比如:“有错必纠”译为“have mistakes surely correct”,“为群众排忧解难”译为“row you unite disaster”,“进站口”甚至直接翻为“Jin mouth”。上述译文就是典型的Chinglish。也有一些这样的译例,虽然译出语使用的是标准的英文表达,但是却没有充分考虑英语受众的接受情况和语言习惯。比如,某交通窗口双语标牌将“会合点”直接译为“Meeting Point”,然而此点非彼点,这里的“点”应该理解为“Area”更地道。还有某安检口的“温馨提示”译为“Warm Tips”,“warm”通常指的是“温暖”之意,所以此处应改译为“Friendly Reminder”更能让目的语读者接受。

(三)译出语信息涵盖不全的欠额翻译,无法体现中国文化特色

彼特·纽马克在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译文无法全面表达原作的意图、译文承载的信息量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此种译文称之为‘欠额翻译’(under-loaded translation/under translation)”。在外宣材料翻译中,此种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广东省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馆在译介《海国图志》这部著作时,直接将其中“成为当时开眼看世界内容最丰富的著作”一句省译了,造成原句信息的缺失,为了让英语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著作,此处应该增加译文“becoming the masterpiece which contains the richest world knowledge and broadening people's horizon at that time.”

此外,该馆的艺术馆展品“青花折桂教子图案纹瓷碟”的译文将“折桂”直译为“Breaking off a Twig of a Cassia Tree”。“折桂”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有望子成龙的文化内涵,而译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造成了文化信息的缺失。还有,广东阳江政府网用英语介绍“阳江市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风筝节”时,将农历九月初九直接译为“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此处建议增加注释:“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for the people climbing the mountains,drinking chrysanthemum wine and wearing cornus officinalis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in Chinese calendar.”这样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而且更好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解决外宣翻译问题的对策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给国人带来了巨大收益,特别是“一带一路”政策的执行,中国与沿线国家、欧美发达国家的接触和交往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深度融合,也为了更好地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笔者针对上述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制定外宣翻译国际通行准则

从事外宣汉英翻译的译者应首先考虑维护国家利益和尊重客观事实,避免出现让西方国家歪曲事实、借机抨击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译本。比如,“韬光养晦”一词作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曾被译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hide one's time”。该词在汉语中的理解为“隐藏锋芒,在不显眼的地方养精蓄锐、休养生息。”此处作为政策来解读,其本意是低调稳步发展的意思,而上述译文却被西方读者误解为隐藏实力、伺机而动,进而成了“中国威胁论”的宣传材料。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问题,作为一名外宣译员,除了具有深厚的双语功底,更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比如,翻译“中国共产党和八大民主党派”时,译者应将政治因素摆在首位考虑,不能直接译为“the Communist Party and eight other democratic parties”,而应将“八大民主党派”译为“eight other political parties”,从而避免让西方读者误解我党为非民主党派。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如何避免出现上述同类误译问题,亟待相关领导机构出台外宣翻译通行准则及执行标准,以更好地规范外宣译文,推动中国对外交往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以英语受众为中心,灵活创新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涉及中西文化,中英双语表达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句型结构都存在极大差异。而“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经贸、旅游、科技、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这无疑增添了外宣翻译的难度。基于此,译者要充分意识到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中西文化、思维方式差异,考虑英语受众接受心理,遵循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规律,高质高效做好外宣翻译。正如黄友义教授所言,外宣译员不要陷入文化陷阱,要努力将文化缩进,了解和掌握外国的风俗习惯和禁忌,正确处理好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要灵活变通,针对某些翻译材料因时因地进行创造性改译。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翻译也有改译、摘译、编译、缩译、译写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因此,广东省外宣翻译人才在储备广东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提升西方文化素养,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翻译能力,为实现灵活创新外宣翻译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充分展示广东经济特色,有效传播中国政策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下,外宣翻译担负着重要使命,误译、错译现象轻则影响双方的沟通和交流,重则影响国家和地区良好形象的树立。因此,外宣译员要从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出发,认真研究政策材料,准确理解转换并进行有效传播。广东作为中国南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储备一支高素质的适合广东特色的创新型外宣翻译人才队伍,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和实现广东经济崛起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总之,要有效地解决广东外宣汉英翻译的各类问题,译者除了通过国家制定外宣翻译国际通行准则和交际原则、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努力提高外宣能力外,还应了解汉英表达的不同之处,充分考虑译出语受众的接受心理,用地道的目标语尽可能将原语按照本意准确无误地翻译成目标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正确表达。此外,译者本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及时把握翻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日积月累提高翻译业务水平,遵守译员行业规则,全力投入翻译工作,拒绝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这样才能成长为称职有为的译员,才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才能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有效地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

猜你喜欢
汉英译文译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从汉英差别看汉英科技翻译中主语选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