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红奇
(作者系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已经摆脱短缺经济,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小康并正向美好生活迈进的重大转变。推动江苏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推动“1+3”功能区战略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有利于支撑和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7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围绕新发展理念和“六个高质量”目标,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四套高质量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将高质量发展质的规定性量化为具体指标。对照经济发展高质量的12项17个具体指标要求,如果以省平均水平为参照,2018年沿海三市达到或超过这一参照的,南通有4项5个指标,盐城2项2个指标,连云港1项1个指标。
南通: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00.13%;“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代替)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4.38%;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2.2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3.21%;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7.09%。盐城: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07.27%;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6.78%。连云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4.63%。具体情况如下:
2018年,全省人均GDP为115168元;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87681元、115320元、75987元、61332元,分别是全省的76.13%、100.13%、65.98%、53.25%。只有南通达到省平均水平。
1.2018年江苏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9.32%;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 7.32%、7.19%、6.94%、8.45%,分别是全省的78.54%、77.15%、74.46%、90.67%。三市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2018年江苏全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4.2%;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 81.58%、83.1%、80.1%、80%,分别是全省的 96.89%、98.69% 95.13%、95.01%。三市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2018年江苏全省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为5.3亿元/公顷;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2.26亿元 /公顷、3.8亿元/公顷、1.6亿元/公顷、1.6亿元 /公顷,分别是全省的 42.64%、71.70%、30.19%、30.19%。三市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单位工业建设用地工业企业利润,暂无数据。
2018年江苏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57.8%;盐城为62%,南通与连云港暂无数据。
2018年江苏全省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9%;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 54.19%、47.99%、63%、47.98%,分别是全省的91.85%、81.34%、106.78%、84.37%。只有盐城达到省平均水平。
2018年江苏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3%(低于全国1.9个百分点);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 46.7%、48.4%、45.1%、44.7%, 分 别 是 全 省 的 92.84%、96.22%、89.66%、88.87%。三市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8年江苏全省“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代替)为43.8%;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 44.7%、50.1%、37%、43.7%,分别是全省的102.05%、114.38%、84.47%、99.77%。
2018年江苏全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45%;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 28.58%、21.93%、28.01%、52%,分别是全省的76.33%、58.56%、74.79%、174.63%。只有连云港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1.2018年江苏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64%;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 为 2.37%、2.7%、2.1%、1.92%, 分 别 是 全 省 的89.77%、102.27%、79.55%、72.73%。只有南通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2018年江苏全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沿海地区及三市暂无数据。
3.2018年江苏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6.45件;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14.85 件、27.3 件、7.63 件、6.2 件, 分 别是全 省 的56.14%、103.21%、28.85%、23.44%。只有南通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018年江苏全省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为753人;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722人、957人、550人、597人,分别是全省的95.88%、127.09%、73.04%、79.28%。只有南通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1.2018年江苏全省亿元GDP境内上市企业股权融资额为242.97万元;南通为91.75万元,盐城和连云港暂无数据。
2.2018年江苏全省制造业新增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为57.76%;盐城为37.36%,南通和连云港暂无数据。
2018年江苏全省政府性债务率为154%;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244%、248%、267%、199%,分别是全省的 158.65%、160.82%、173.12%、129.52%。三市都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另外,城镇化水平,虽然不在“经济发展高质量”里,但这一指标的蕴含却非常重要。2018年,江苏全省城镇化率为69.61%;沿海地区及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分别为 64.87%、67.1%、64.03%、62.6%。三市城镇化率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以2013年GDP突破1万亿元和2015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为标志,江苏沿海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2018年沿海地区GDP为16685.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18.02%,三次产业比重为 7.8∶45.5∶46.7,已成为省内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是,从“经济发展高质量”具体指标来看,沿海三市与全省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整体上来看,“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人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政府性债务率”这6个指标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为三市共有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三市经济发展集约化程度不高,经济运行质量欠佳,全要素生产率偏低以及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存在着偏离等问题。
从个体上来看,南通需重点关注“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个指标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特别要加大“制造业投资”这项工作的力度;盐城需要重点关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政府性债务率”6个具体指标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特别要在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人才集聚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连云港需要重点关注“人均GDP”“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6个具体指标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特别要在加快提升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从区域上来看,目前三市发展水平是江苏南中北三大区域发展的缩影。2018年南通GDP为8427亿元,是全省的9.1%;盐城为5487.7亿元,是全省的5.9%;连云港为2771.7亿元,是全省的2.99%;南通、盐城及连云港三市经济总量之比为50.5∶32.9∶16.6,约为 3∶2∶1。连云港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沿海与东陇海的结合部,其发展程度对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及沿海地区与东陇海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连云港的发展境况。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虽不足国土面积的10%,却集中了全国约40%的人口和60%的经济总量,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路者和风向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江苏沿海地区处于中国沿海中等水平位置,但之后发展差距却开始拉大。造成江苏沿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发展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是:一是没有跟上改革开放后中国沿海发展的时代步伐;二是交通瓶颈的制约;三是海洋经济发展滞后;四是创新资源不足;五是体制机制的僵化。凡此种种,导致江苏沿海发展只能依靠并停留在区位等外生比较优势基础上,内生性竞争优势难以培育壮大,集聚集群发展举步维艰,在马太效应或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作用下,即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沿海地区特别是盐城和连云港的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江苏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
当前,支撑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生产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工业化进程中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后发优势加速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突出。因此,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不可能沿袭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传统模式,而必须变革发展动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走出一条真正发挥沿海地区后发优势的新路子。
推进“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重构江苏经济地理版图,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重塑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因此,在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需要重视和强化协同发展。
一是战略协同。从江苏沿海发展的视角,审视“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发挥好区位、生态、产业等优势,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战略协同管理,重点加强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强化功能布局互动。从提升江苏沿海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各地特色比较优势,协调处理好江苏沿海与上海、山东等其他省市、沿海与沿江城市、沿海与腹地城市的关系,明确沿海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与各具特色的区域空间格局。二是区域协同。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出现新变化、区域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加快促进江苏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从区域协同发展角度,统筹考虑江苏省沿海基础条件、发展水平、所处阶段、问题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特点,特别要针对整体发展质量还不高、区域合作重点不聚焦、运作机制不灵活、合作实效有待提高等现实境况,发挥三市优势条件,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促进优势互补,加强沿海三市在区域规划、产业发展、产能协作、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分工协作,加快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三是政策协同。充分发挥政策协同引导作用,无论哪个层级,不论什么地区,不管什么行业领域,在政策目标制定、体制机制设计、政策制度执行等活动中,必须具备政策协同观念。强化协调功能,探索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创新政策联席制度,加强发改、生态、科技和金融等部门政策资源的统筹协调,形成目标一致、协作配合的政策合力。加强沿海三市政策创新方面的协调力度,加快探索建立沟通协商常态化与有效化的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的质量和进度往往并不取决于系统中的强项,而是受制于“短板”和“弱项”,并表现为“短板”和“弱项”所局限的功能和水平。
一是补齐强化“短”“弱”指标。对照标准找差距,差距就是目标,消除差距就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对照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结合沿海地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对于共性突出指标及个性较差指标加以关注并予以解决。建议三市相关职能部门对每一个较差指标都要认真加以研究,找准指标差距产生的原因和指标间彼此波动的内在联系,制定指标提升的有效措施和指标达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强优势指标。在补齐“短板”的同时,也要强化“长板”。强化“长板”既能够继续厚植地区内生比较优势,又能够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补齐“短板”与强化“弱项”。充分发挥三市自身的特色发展优势,继续做强优势个性指标,打牢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三是强化指标管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指标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沿海各市、省有关部门,实施量化考核,进一步加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考核力度,加大对落后指标的考核比重,确保各项指标加快推进。通过严格考核和严明的奖惩,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强沿海地区上下共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感。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宣传活动,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形象诠释,对验收标准进行实践解读,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知识的普及,从而激发沿海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参与高质量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驱动是江苏沿海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效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培植沿海发展的新动能,优化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创新体系,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沿海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瞄准科技前沿抢先布局战略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启动重大专项,推进更具引领性的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二是以沿海地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等平台为依托,打造创新核心区,推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聚焦“高精尖缺”人才,深入实施产业人才高峰行动计划;瞄准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实施海内外引才行动训划;培养行业技能领军人才,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四是加强与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央企民企和周边地区合作,不断攻关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在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等方面加快突破发展,大力提升沿海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五是推进沿海三市创新协同发展,整合沿海地区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学数据、科技金融、科研条件等资源,搭建共享、交易、创业服务等平台,努力构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
沿海经济发展步入“换挡爬坡期”,坚持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协调发展,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格局。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据产业和区域特点,在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领域,加快推动沿海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一是通过产业链横向整合,发挥规模效应,加快推动重化工业空间战略转移,促进化工、船舶等行业结构调整,按照“绿色化、基地化、精品化”发展导向,着力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重工业由沿江地区向沿海地区的战略转移,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二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推进智能制造和高端服务,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三是强化沿海地区开发区主阵地作用,主动把握新变革新趋势,加快推动“成熟”产业向“成长”产业转变,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引导国家级开发区重点打造具有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标杆性产业,省级开发区重点建设具有地方标志的制造业集群。四是注重加快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污染产业清理步伐,明确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进度计划,持续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和有序转移。
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中心和中心城市的内涵品质,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促进沿海三市城市高质量发展,发挥聚合、整合、辐射、引领等作用,打造城市竞争力。
一是提升沿海城市垂直分工水平。决定一个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其在产业分工的位置。而能否聚集到足够的要素和产业,一要看其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二要看其城市结构能够产生的正外部性程度。沿海地区产业和要素集聚不高,港口作用发挥不够,对外吸引力不强,与沿海三市多年来没有一个能够发挥“拱顶石”功能的城市正外部性密切关联。因此要加快城市中心打造,提升三市城市品质,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空间载体,促进优质创新和金融等资源与产业的集聚,提升沿海城市的首位度和竞争力。二是提升沿海城镇一体化发展质量。由于历史机缘、区域内交通布局及地理结构等原因,沿海城市结构的演化发展发生了变异扭曲,没有形成中心城市统领周边城市互动发展的良性演化格局,而是走上了一条“内敛化”之路,形成城市发展的“诸侯”型结构特征。同时,各市市区和县域发展同质化结构也非常明显,区域内各县区城市分工协作结构体系没有能够很好演化生成,这在连云港体现得尤其明显。因此,要充分发挥沿海各市板块特色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明确沿海城镇化分工和发展定位,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加快同城化发展进程,形成合理的协同发展模式,避免区域资源错置和城镇“诸侯”化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推动沿海地区交通衔接和协调发展,是促进沿海地区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激发市场活力、增进主体创新的重要环节。
江苏沿海各种运输方式齐全,内部交通需求强劲,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沿海地区高铁发展相对滞后,海港建设、海洋运输严重滞后,机场功能发挥不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必须顺应大势、统筹谋划,加快构建海陆空综合化、立体化发展的大网络、大通道、大枢纽,着力提升组合效率和整体效能。一是积极推动沿海地区交通协同发展,注重沿海区域交通主干网络与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加快提升机场、高铁等对外交通枢纽的连接效率,不断改善城市内部交通体系与区域交通主干网络之间的通行效率,在总体上改善和提升江苏沿海地区交通出行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谋划加快推进沿海地区高铁建设,整合机场资源,做大做强省港口集团,加快建设交通枢纽型,推动高铁经济、航空经济、海运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强化枢纽支撑,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江苏沿海交汇交融、聚合反应,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高地。三是要按照“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的要求,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将未来江苏沿海的交通发展方向定位为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输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度一体化、技术支撑一体化、市场培育发展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