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0-11-26 00:59张涛陈妍汐雷方宇李梦怡周夕
大陆桥视野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业链江苏协同

文/张涛 陈妍汐 雷方宇 李梦怡 周夕

一、引言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陆域资源短缺、空间日益狭小等问题,海洋经济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当前海洋产业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时期,市场需求的快速升级,对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中指出中国海洋经济产业链亟须升级。

江苏海域面积广大,海岸线长,是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江苏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相比而言处于较落后梯级,海洋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间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研发水平的差异及协同机制的缺失。随着创新载体、创新模式及创新环境的转变,发挥海洋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海洋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是提升江苏省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活动的新趋势。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更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这迫使企业不仅要提升内生力,还要有机融入产业链生态系统,寻求产业链资源上下整合和协同创新。因而基于合作理念、组织机制、利益分配、认知程度等问题,推进江苏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回顾

1.海洋产业链的相关研究。

国内在海洋产业研究上,主要集中在海洋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以及主导产业选择等,涉及海洋产业链的研究还较少。主要从地区和海洋产业来进行的研究。从海洋产业来看来看,李健 等(2010)分析了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上的投入产出。赵冬梅 等(2014)分析了福建的海洋渔业产业链。王俊元 等(2016)研究了浙江海洋渔业产业链及其贡献度。吴小东 等(2015)分析了海洋装备产业链的三维立体化特征、产业技术体系及产品技术特征。杨士伟 等(2017)研究了天津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王乐(2017)研究了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邵文慧(2016)研究了海洋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从地区来看,王莹(2013)基于产业竞争力、海洋循环经济等指标分析,设计了天津海洋新兴产业中的典型海洋产业链。母爱英 等(2017)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毛昊洋(2012)基于海陆产业关联程度构建福建省的海陆产业链。

总体来看,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关于产业链、海洋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都较为丰富,但关于海洋产业链则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多是从具体的某一海洋产业出发,在一省内构建或延伸海洋产业链,整体来说关于跨区域构建海洋产业链的研究还较少。

2.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传统研究角度将创新分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针对创新主体提出协同创新。Rothwell(1994)指出一些领先的创新者正在向以系统集成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五代创新过程转变,即协同创新。Serrano和Fischer(2007)等提出协同创新是将创新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涉及整合以及互动两个维度。

从产业链角度研究协同创新的有闫帅(2015)研究了模块化分工条件下产业链协同创新,李雅荣(2015)研究了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机理。具体产业上,学者们研究了ICT低碳技术产业链(巩永华 等,2016)、电子产品产业链(黄乃君 等,2016)、3D打印产业链(吴瑶,2016)以及民营企业产业链(宋歌,2016)的协同创新。曾经莲 等(2017)研究了复杂产品系统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视角。

综上,目前对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研究较多,也对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即中观层面的协同创新研究有不少。但是对于海洋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的研究还较少。

(二)概念界定

产业链协同创新是在产业链的层面上做创新方式的探讨。产业链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跨越生产的各个环节,连接相关的企业,进行多种资源整合,因而产业链协同创新是在完整产业链布局的基础上,对研发资源、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等各种创新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同时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的形式重构创新链以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其核心目的就是打通产业链内外的各个创新环节,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不是各部分简单的叠加,其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各个企业和各相关机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ff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对海洋三次产业做如下划分: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滨矿砂、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应用、海洋建筑工程。第三产业主要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

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是为了合理规划、引导海洋产业链发展,海洋产业链各部分通过共享信息、研发能力、创新资金、生产资源等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创新能力及扩大创新成果。同时,实现全产业链的结构优化、流程重组、分工协作以在产业链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应从全产业链、产业链内部、产业链间三个路径进行。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指的是从源头到终端的许多环节,包括海洋一产、海洋二产、海洋三产的完整产业链的有机整合与整体协同运作。海洋产业链内部的协同创新主要指同一条海洋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进行的协同合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海洋产业链间的协同创新则指不同的海洋产业链之间相互协作以提升产业链整体的竞争力。

三、江苏海洋产业及海洋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一)江苏海洋产业现状与问题

1.江苏海洋产业现状。

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近十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7.9%提高到8.2%。由2009年的2717.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21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2.98%,比全省同期GDP平均增长率高2.1个百分点。到2018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619亿元,同比增长9.8%,超过全省GDP增速2个百分点。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893.8亿元,增长8.2%;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1665.0亿元,增长13.7%;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 3060.0 亿元,增长 9.4%。

区域上,江苏海洋经济已形成以南通、盐城和连云港3个沿海设区市为核心的重点布局,三市海洋生产总值为3906.8亿元,同比增长9.5%,占全省的比重为51.3%。目前,南通市拥有8个省级海洋产业创新联盟,5个国家级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海洋类院士工作站。南通获批国家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连云港、盐城获批全国14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连云港市将积极推动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模式创新,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盐城市将积极探索滨海湿地、滩涂等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新模式,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从产业结构上,全省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十年来,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6.2∶51.7∶42.1调整为4.0∶46.9∶49.1。2018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江苏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 37.9%、22.5%、17.7% 和 11.6%。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与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速分别达到32.0%、16.9%。

2.存在问题。

江苏海洋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产值贡献率较高的港口物流、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航运服务等发展明显滞后于山东、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科技服务较为薄弱。江苏海洋科研机构归属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整合度较低,总体战略部署难以进行。江苏海洋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力量分散,海洋科研机构数和研发人员数量在沿海省份中分别位列第10、第7位,产学研合作还不够紧密。海洋经济发展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成果转化率不高,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未形成。

(二)江苏海洋产业链现状与问题

1.江苏海洋产业链现状。

江苏目前形成的海洋产业链主要有海洋渔业、港口物流、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风电、滨海旅游产业链等。

海洋渔业产业链。江苏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滩涂可养殖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是江苏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江苏继续做大海洋捕捞业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和品牌渔业,实现从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的转变。基本形成渔业育苗、养殖、捕捞、加工、冷冻等一系列渔业产业链。盐城沿海推进百万亩现代渔业产业带建设,以养殖园区、加工集中区、水产物流基地和休闲渔业等为重点,形成了渔业养殖捕捞、水产品加工、水产品流通及水产品观光旅游产业链。

港口物流产业链。江苏省海洋交通运输包括沿海和沿江两大部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兴起,江苏港口建设正从第二代向第三代港口跃升,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基本形成,形成了港口、物流、集疏运一体的完善产业链。

海洋化工产业链。海洋化工包括海盐化工、海水化工、海藻化工及海洋石油化工。江苏海洋化工业在全国沿海省(市)中位列较前。海洋化工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内领先。初步形成海洋石油开采、存储、炼油、乙烯生产的海洋石油化工产业链。

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随着江苏高水平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江苏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进入史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时期,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10。研发、设计、制造的产业链以及形成。无锡中国船舶海洋探测技术产业园,目标为打造国家级海洋探测技术产业园。南通某公司“船舶制造智能化车间”项目入围2017“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国内首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造岛神器”——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在江苏启东完成测试。国内首艘军民两用5万吨级半潜船、国内首个总包工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希望6号”等一批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交付。新一代40万吨矿砂船“明瑞”轮、4500吨大型抢险打捞起重船“创力”号、“龙源振华3号”2000吨风电施工平台、全球首制深海动力定位原油转驳船(CTV)等一批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顺利下水、试航。国内首创、使用风光储互补智能微电网海水淡化技术的集装箱式新能源海水淡化成套设备在江苏研发成功,援助马尔代夫微网海水淡化设备项目已完成投资建设前期工作。

海洋医药产业链。江苏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势头良好。江苏海洋生物企业从附加值低的传统海洋食品加工向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的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以海洋生物制品为主、产业链条上下延伸的海洋生物产业体系。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在耐盐植物、海藻和滩涂贝类养殖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区域产业特色。

海洋风电产业链。盐城已形成目前国内风电产业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包括海上风电设备设计研发、装备制造、运输安装,运维服务等。其产业链上企业主要有进行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上海电气风电设备东台有限公司、以风电叶片作为核心主导产业的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主制造风力发电机及其配件的江苏中车电机有限公司、海上风电管桩和塔筒及海外出口大型钢结构模块的江苏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

海水利用产业链。江苏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发展起步良好,产业链处于高端环节。江苏陈家港电厂、射阳港电厂、田湾核电站均利用海水进行冷却。盐城已获批国家第二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城市。自主研制的具有全球先进水平的集装箱式智能微电网海水淡化成套系统,直接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把海水淡化为高品质生活用水和饮用水。

滨海旅游产业链。江苏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滨海旅游业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江苏省积极开发山海神话文化旅游、大潮坪生态旅游、江风海韵休闲度假旅游三大旅游精品。形成交通住宿、滨海旅游、文化美食、休闲娱乐的完整产业链。

2.江苏海洋产业链问题。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在近海岸线,在深远海实施养殖、远洋捕捞、油气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较为落后。传统渔业一直是近海捕捞,捕捞量早已超出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对海洋生态造成了破坏。近海养殖多为家庭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发展空间有限,还未建成包含养殖-冷链加工-市场交易-休闲在内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链。渔业、养殖装备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产业研发未实现交叉合作,设计研发各自为政、信息互通机制缺失,导致建造步伐缓慢。

对海洋经济拉动最大的传统海洋产业是海洋船舶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为载体的现代港航物流产业链。海洋船舶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售后服务、国际网点布局,特别是船用配套产业中关键船用设备的研发建造等方面均存在短板。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与配套企业不协调,未形成船舶造修、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一体化产业链。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新能源等高端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支撑力不足,尤其缺乏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作用强、经济总量大的项目的拉动支撑。海工装备、高端海洋船舶核心技术仍以进口为主。海水综合利用以海水工业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提取化学原料-废料生产建材的海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海洋服务业占比不到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洋旅游产业链以滨海旅游区域为重点,着力推进海洋旅游与山水文化、滩涂文化、江海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海洋旅游产业链。但缺乏与海洋其他产业结合的创意休闲产业链。

四、江苏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路径

(一)海洋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

海洋全产业链创新模式,是基于海洋产业技术跨领域合作创新,形成从研发到生产制造、设计、市场开发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在海洋全产业链模式下,不仅是单一海洋产业链上各企业可以协同创新,不同海洋产业链之间还可以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海洋三次产业的产业链协作配套为重点,在产业创新方面加强合作。

在海洋一产上,延长海洋渔业产业链,除了发展传统的海洋渔业,还要积极拓展海水养殖空间,抓好深海养殖、海洋牧场智能化养殖平台等项目,特别是做大做强海产品的销售加工,提升海洋产业附加值。海洋渔业、海洋农业等需要与海洋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开展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研发,通过跨行业协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快速提高渔船、养殖装备研制水平,形成以渔业产业链为主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

海洋二产上,以前沿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牵引,围绕海洋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使创新驱动成为海洋经济发展原动力。海洋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掌握技术“话语权”,形成特色,同时形成产业链互动,降低创新成本,共同发展。

海洋三产上,海洋服务业需要与海洋一产、二产共同进行产业链协同创新,培育海洋服务新业态。规划建设智慧海洋小镇,基于现有的海洋旅游资源,结合海水养殖与生物利用,延长海水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的品牌档次,发展集海洋旅游度假、健康休闲、海洋养殖、海洋制造的完善的海洋全产业链。

(二)海洋产业链内部协同创新路径

产业链协同创新是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创新链使其协同行动,提高整个产业创新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产业创新的过程。产业链上的主导企业对产业链上关键创新环节实施控制,整合多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寻求产业链创新资源的上下整合和协同创新。有机融入产业链生态系统。以形成稳定和完整的产业链创新模式。

核心企业引领作用明显的海洋化工产业链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为协同创新的核心,引导科研系统围绕产业链建立创新链,建立或强化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形成上中下游联动的产业分工和协同创新格局。对产业链较完善的海洋生物利用产业可以构建内部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体系,形成产业主要研发基础与关键核心技术共存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三)海洋产业链外部协同创新路径

不仅是单一海洋产业链上内部企业可以协同创新,不同海洋产业链之间也可以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江苏海工装备业技术创新的优势,海洋新兴产业的研发与运营优势,以及江苏的科研力量,把分散在不同海洋产业链以及海洋产业链外的各类高校、研究院所、社会各界的创新资源和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在海洋产业链条较长领域,将海洋产业链优势创新资源“走出去”,促进海洋新兴产业与装备制造的协作创新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海洋资源开采、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形成从研发到生产制造、设计、市场开发的产业链创新优势。

五、促进江苏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策略

促进江苏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对策主要包括从形成常态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搭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产业链协同创新与政府各项引导政策相契合、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等。

第一,形成常态化的海洋协同创新机制。要形成共建海洋研发机构、组建智慧海洋产业联盟等高层次合作,协同众多企业一同构筑海洋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内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的合作创新,带动整个产业链创新的发展。

第二,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与政府各项引导政策相契合。政府在要素配套、转化渠道、联动方式上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持。营造优良的海洋产业协同生态,对当前海洋产业协同创新中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撑、人才引进、市场准入等进行系统支持。还需要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深入整合海洋产学研各方及社会其他方面资源,在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实现平衡,不断营造有利于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三,搭建海洋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把握整个大趋势,找准定位,进行海洋产业链上下游甚至跨界合作、交流、创新,让整个海洋产业链形成一致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国家专项制度约束下,通过平台协同相关创新目标及任务分工,促进海洋产业技术跨地域合作创新,确保创新目标完成。

第四,围绕江苏沿海重点海洋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整合各区域海洋产业链的创新资源要素,以贯通实体产业链条、重组区域创新资源,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互协同与互动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链江苏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江苏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