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摘 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文献。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把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的德国唯心主义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从思辨终止的地方开始的,并从社会的物质层面出发,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最后,马克思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29
Abstract "German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for studying the formation period of Marxism. In this work, Marx and Engels criticized the German idealist philosophy of history, which attributed history to spiritual development. They believed that history started from the place where speculation ended, and from the material level of society, it reveal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Finally, Marx elaborated on the ideal state of communist society, that is,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Keywords "German Ideolog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deology
1 对德国历史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德国古典哲学始于康德而终结于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重思辨,尤其看重对思想的思想。黑格尔以后,德国哲学分为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他们在继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同时又企图超越黑格尔。他们都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某一方面,然后与其他人展开论战,并试图超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宗教在黑格尔哲学体系里占有至关重要的一席,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哲学对于这一点很明显地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他们把宗教看作意识形态的一种,这是他们对于宗教作为一种统治工具认识的进步之所在。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统治着世界,因此,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也都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二者的区别在于老年黑格尔派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并加以赞扬,青年黑格尔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所以,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诸如观念、思想、概念之类意识的产物是人们真正的枷锁,由此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都受到意识的束缚和限制。然而,青年黑格尔派对于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却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用意识来解释存在。
基于此,马克思首先明确提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从事生产劳动的具体的人。而所谓的意识不过是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乃至于在人们的语言交织中产生出来的。历史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具体的、物质的、人的活动基础之上的,脱离人的、脱离物质的历史是没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是彻底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里,马克思明确说,历史活动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2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的阐述
2.1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生存,为了自己和后代的生存,首先必须要向自然界获取维持人的生存的物质,也就是说人们首先要满足自己的衣食,然后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有其他方面发展。原始社会以前,人类纯粹从自然界获取维持自己生存的动物和植物,维持自己的衣食住。单纯依靠自然界天然提供的食物是不够的,人们必须从事生产才能获得足够的维持整个群体持续生存的物质。这样,由于人的存在,因而人必须进行生产,从自然界获取自己的需要。这种生产使得人类对自然的依存度变低,人口得以继续增长,人们可以开发更广阔的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得以扩大,人们在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分工也得以区别开来。这样,人类开始了自己的历史,人的历史也能继续发展下去。所以说,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2.2 社会进步的机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当人们只是单纯地依靠从自然界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时,人们仍处在原始的种群状态,人们所从事的生产还是简单的狩猎采集,个人不占有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这种原始的生产力决定了原始的简单的生产关系和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因此,这种生產方式生产力低下,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物质需要,这种生产力和人们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人们必须要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于是人们在某一地方定居下来,狩猎、捕鱼、畜牧有了明显的区分,分工得以扩大。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开始有了剩余,私有制发展起来,人与人之间出现阶级上的差别。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为特点,但是当铁器得到使用与普及后,土地就能够更大地开垦出来,然而奴隶主却占有大量的劳动力,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封建社会的物质关系是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对土地形成人身依附,虽然手工业、商业并不发达,但这种产业上的分工还是比较明显的。当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以后,就形成了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土地对农民的人身限制的矛盾,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迫切需要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以推动工业的发展,满足商业的市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业内部的分工也更加明显了。
这种社會关系和政治关系也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的历史里与一定历史下的生产力产生矛盾,这一矛盾一日得不到解决就一日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就必须通过改革或者革命解决这一矛盾,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形成了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
2.3 社会进步的实现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历史的变革,每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需要对生产关系做出调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①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受到了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决定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后受到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为了把生产力从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下解放出来,就需要改革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其他任何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社会组织,而在不同社会形态之间,这种改革的方式是革命。
2.4 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是由现实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精神的批判”并不能消灭意识,对意识的批判只有先推翻产生意识的现实的关系才能够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现实的社会存在决定和产生的,把“宗教”或者“政治”看作是历史的动因只是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而不能看到全部问题背后的现实关系。对于社会意识必须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来加以说明,而诸如宗教、道德、哲学、艺术等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就是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为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其全部理论必定是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在现存社会生产关系下,统治阶级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社会意识形态就是对这种占有和支配做出合理的说明,论证其合理性。从而,统治阶级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2.5 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
在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里,分工是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人并不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比如说一个猎人、渔夫或者牧人,那么他就只能从事这个范围里的工作,而不能超出这个范围。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个人并不被限制在特殊的活动范围里,人们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
3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3.1 理论意义
从理论的角度讲,《德意志意识形态》体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彻底性,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就在于它在历史领域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看到了物质的社会关系,看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把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当作历史的前提,认为群众是革命的物质力量,并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些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克服了以往历史哲学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历史哲学只在“精神领域”兜圈子的缺陷,清算了以前“思辨”的历史哲学思想,初步探讨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实现路径,对共产主义做了科学的设想。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系统概括。
3.2 实践意义
当前,我们的发展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可以从《德意志意识形态》那里得到启发。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灭劳动及所有制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调节分配,对社会关系予以调整,例如在教育、医疗、福利等制度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尽可能缓和社会矛盾还是能够实现的,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此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化,各个国家、地区正日益连接为一个整体。但风险与机遇并存,经济全球化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但也带来很多风险。中国的发展当然要融入世界的潮流,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但是中国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也要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种消极影响。
总而言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它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出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可以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去寻找思路和方法。当我们将《德意志意识形态》置于世界思想史、哲学史演进的总过程予以关照的时候,“它是一场壮丽的日出”。②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
② 聂锦芳.重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价值[J].学习与探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