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学派管理思想研究

2020-11-25 09:41鹿海洋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管理思想先秦

摘 要:先秦儒家学派是孔子创立,后经孟子和荀子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管理思想更是中外管理思想的源头之一,理论特点是以人性观作为理论基础、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维护、选贤任能的人才思想和以取得民众信任为国家治理的根本,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的管理思想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国特色管理思想的重要基石,所以我们要学会扬弃,将先秦儒家学派的管理思想更好的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先秦;儒家学派;管理思想

一、以人性观作为理论基础

任何管理理论实际上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先秦儒家学派的管理思想正是以人性观作为其理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观在《论语》中没有明确的提出,但是在整本书中都显示了对人的重视,如提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孔子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把人看成社会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孔子认为一切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人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显提出人性观的是孟子,性善论也是孟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的,即具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也可以理解成同情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三心即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进一步进行了论证,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从这四心发端,提出人应有仁、义、礼、智这四种优良品质。同时启示管理者要按照性善论的人性观对下级进行管理,要善待他人,这样下属才能对管理者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取得下属的信任,并告诫管理者看看自己是否丢失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如果丢失要努力找回。性善论与麦格雷斯提出的Y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Y理论认为人是勤奋的而不是懒惰的、人愿意承担责任的而不是推卸责任,人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与组织目标相冲突、人具有充足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的潜能只利用的一部分。只是性善论与麦格雷斯的Y理论在实施条件和所处的社会有所不同。孟子为后代管理者提供了利用人性进行管理的道路,对今天的管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观即性恶论,认为人生下来是恶的,人喜声色,重利益,如果管理者不对这种情况加以管理,那么社会就会动荡,人就会造反和叛乱。可以看出荀子和孟子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但目的大致相同就是要维持人际和谐和社会稳定。基于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荀子提出了性伪合一论,他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1]也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无穷欲望,但这不是坏事,管理者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并不是无条件满足,而是对人进行教化使他们合乎礼的要求,最后他们才能变成善良和有道德的人。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是恶的,在继承孔子和孟子的管理方式基础上,也加入了法的内容,提出隆礼重法的管理方式,对儒家学派的管理方式进行了重大变革。

总结来看,先秦儒家的人性观从性善论到性恶论,相应的管理方式也从礼治到仁政再到隆礼重法的改变。

二、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维护

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他们都重视对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维护。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原因在于他所处的时代礼乐崩塌,道德败坏,所以他提出克己复礼,想利用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以达到仁的境界。他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臣子、父辈、子辈都各守本分,按照自己的身份来行事。其次要遵从周礼并注重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他提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要统治者做好表率,自觉遵守礼仪,人民就好治理了。可以看出孔子的礼治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维护的思想是对管理者提出的,目的是想保持社会稳定。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了仁政,根本目的也是想保持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但无疑孟子的仁政更为柔和,更加重视民众,并把他们放在了较高的位置上。他首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民和君的地位实现了对调,并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离娄上下》中提出做官者要讲求仁义诚信,做人要讲求忠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管理者如果没有真诚,就不能使下属感动,更不会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君子怀有仁心,就可以爱人,而爱人者,人恒爱之。[2]孟子的仁政相对于仁有了很大进步,给管理者的重要启示是不发动战争也可以实现王道,使管理者真正开始重视民众,变以力服人为以德服人,真正取得民众的爱戴和支持。

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的管理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稳定。他在孔子提出礼的基础上加入了法。认为人是恶的,如果仅仅重视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可能实现不了社会良序,所以必须要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变自律为他律。但需要说明的是他不认可滥用刑罚,严酷峻法,反而提出公义胜私欲,要做到刑当罪。他说“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浸,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3]他认为做官的人必须抑制自身的私欲,然后才能为国为民。若意志服从于私欲,那么为官者自己都不相信可以做到大公无私。若行动上不能“免于污漫”,就不能希望人们认为自己是有道德之人。若自己十分“愚陋沟瞀”,就不能希望人们“以己为知”。因此,官员要加强道德修养,战胜自己的私心,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克服自身惰性,才能勤勉修身。不耻下问,才能增长才干,具有儒者之修养,发挥儒者之效用。

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学派对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维护是从仁、礼到仁政再到隆礼重法,这也给我国国家治理带来重要启示,就是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德治还要注重法治,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既要发挥法安天下的功能,又要发挥德润人心的功效。先秦儒家学派认为道德不是对等级身份的忽视,而是使人们在社会秩序中更加自觉,更加遵守等级制度。[4]

三、選贤任能的人才思想

选贤任能的人才思想在先秦儒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提出为政在人,强调管理中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在选人和育人上也有独到见解,在选人上提倡对人才要多多考察,不仅要听他说什么,而且要看看他怎样去做,不能仅仅注重人怎么去想也要重视人的实际行动,但他也认为人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给管理者的启示是不要抓住一个人的缺点不放,而是善于发现人的优点,同时在育人上他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观点,号召我们像贤能的人学习,在教育中也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观点,注重在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如果实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虽然官员们厌恶受到屈辱,但还是处于不仁之地,这好比一方面厌恶潮湿,一方面又居于低洼之地一样。如果官员们真的厌恶屈辱,最好的方法是以德为贵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于合适的官位和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国家趁着没有内忧外患,应该修明政治法典,这样即使再强大的邻国也不用惧怕了,明显的看出孟子为治国理政开出了一剂良药即仁政,不通过发动战争也可以实现王道。

荀子是先秦人才观的集大成者,对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教师的地位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见解。

荀子认为,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重才,即所谓“隆礼重士”,“尚贤使能”。他说,“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能否重视人才,关系到国家存亡。如何做到“尚贤使能”,他提出了三点具体措施:(1)“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对于真正有才能和道德的人,不要论资排辈,对于没有才能和道德的官吏,要进行免职。(2)任用官吏,唯贤是举,不管他亲疏贵贱。他说,“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就是说举荐贤能的人,绝对不能循私,一定要秉公办事,唯才是举。(3)使用人才要扬长避短,“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任”。对于人才培养和自我发展,他认为君子应博学、修身和深谋,并认为君子要不断进行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可以看出孔子、孟子和荀子人才观的目的都是选取有才能和有品德的人才到政府中来。其中孔子比较注重使用教育方法来培育人才,孟子从国家兴亡层面论证培育人才的重要性,荀子更注重挑选人才,培育人才和发展人才的方式是否公正公平,孔子、孟子和荀子人才观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系统和全面。

四、以取得民众信任为国家治理的根本

虽然先秦儒家重秩序和等级制度,但也重视民众疾苦,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提倡对民众要减少剥削和压迫,从而取得民众信任,以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5]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边上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就派子路前去问妇人说:“你哭得如此悲伤,是不是遭遇到很多次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和我丈夫都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听完就对子路说:“你要记住,被老虎吃与残暴的政令相比没有那么可怕!”可以看出孔子对百姓疾苦的重视,和深刻认识到了统治者暴政的可怕之处,这也成为他出仕做官的重要原因。

孟子明确的提出了民本的思想,这也为古代民本思想奠定基础。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6]“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因此,得黎民百姓百姓心的人可以做天子,得天子心的人可以做诸侯,得诸侯心的人可以做大夫。诸侯如果危害国家,就可以罢免他。牺牲已经长成,祭物已经洁净,能按时进行祭祀,但仍然发生旱灾和涝灾,就可以另外立一位土神谷神。”可以看出他是从民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民众生活的好坏作为衡量管理者是否称职的标准。

荀子也对百姓疾苦比较重视,他在《荀子·大略》中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上天化生万民,不是为了君主对民众进行统治;而是让他更好的为民众服务。“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体现了荀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同时建议统治者为民众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能向义好义。

可以孔子、孟子和荀子对于如何取得民众信任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他们重视民众,想让管理者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这点是相同的,这也是先秦儒家学派跟其他学派主张的最不同之处。

五、结论

先秦儒家学派的理论特点:一是以人性观作为理论基础,先秦儒家的人性观从性善论到性恶论,相应的管理方式也从礼治到仁政再到隆礼重法的改变。二是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维护,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学派对社会秩序和等级的维护從仁、礼到仁政再到隆礼重法,这也给我国国家治理带来重要启示,我们不仅仅要进行德治还要进行法治,以达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效果。先秦儒家学派认为道德不是对等级身份的忽视,而是使得人们的社会秩序中更加自觉,更加遵守等级制度。三是选贤任能的人才观念。孔子、孟子和荀子人才观的目的都是选取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到政府中来,其中孔子比较注重使用教育方法来培育人才,孟子从国家兴亡层面说明培育人才,选取有才能人的重要性,荀子更注重使用公平的方式挑选人才,培育人才和发展人才。可以看出人才观是向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方向发展。四是以取得民众信任为国家治理的根本,孔子、孟子和荀子对于如何取得民众信任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他们重视民众,想让管理者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这点是相同的,这也是先秦儒家学派跟其他学派主张的最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 陈德述.论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J].中华文化论坛,1999(02).

[2] 杨柏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 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 葛荃.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姚永概.孟子讲义[M].合肥:黄山书社,1999.

作者简介:鹿海洋(1993-05—),男,汉族,籍贯:黑龙江省肇东市,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职称:无,学历:行政管理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管理思想先秦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探究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及其在国企发展中的运用
先秦祝诅文刍议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