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研究

2020-11-25 13:32赵丽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 要:全球化语境下,高校需要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外语专业教师要立足外语课堂,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本领,将“课程思政”有融入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外语专业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中坚力量之一,肩负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使命,利用专业课堂开展好“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关键词: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它不是增开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次序调换,在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上完全是两种内涵不同的概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而后者则是一种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一种育人体系。结合外语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课程思政”理解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构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

一、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外语学科的人文性。外语专业课程以语言为载体,包括各个学科的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中还会讲到相关国家的重要节日和风俗习惯,教师要懂得更多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外语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必须形成高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为一线的外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的眼前利益着想,更要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体现人文性,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2.外语学科的实用性。从国家层面来说,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政治经济越来越密切,国家需要善于吸收、善于借鉴别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外语就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个人能力层面来看,现在网络课程日益流行,不出国门就可以上世界名校,但是没有外语能力就没办法参与课程的学习。再者,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落户、招聘,想进入这些企业,首先必须有通过语言关,外语对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总之,外语已经成为社会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不断加大的时代,掌握一门外语是很必要很实用的。

3.外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施有效的交流,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语言能力,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熟悉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文化交流传播的目的。相比其他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有更对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机会,肩负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正确审视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优秀的国际人才,这是外语教学的重点,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所在。

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当下,外语课堂教学多注重对目的语国家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不足,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薄弱,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专业教师教好专业课程就够了。其次,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素材,不能将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有效融合。最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思政教育的实践经验。而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兴趣浓厚,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持续、深入学习不足,对用外语表达我国优秀文化的能力欠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有利于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情怀,激发学生自发自觉地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外语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

1.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部张陈宝生曾指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高校要明确育人要素和责任,要求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门门课程讲思政,个个教师讲育人。这就要求每一位专业课程教师从思想上切实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外国语言文化知识,更要注重思考、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审视不同的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熟悉中外文化,能够剖析中外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目光来审视中外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优化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目前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学校管理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督促专业课程教师形成思政教育的意识,时时刻刻将思政教育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开展灵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思政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步骤,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开展专业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的输入外,也要将爱国情怀、国家大事、中国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研方面,外语学科可以整合教学团队,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分工协作,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要素,整理思政素材。

3.有效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思政教学成果。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有助于巩固“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第二课堂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专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配音大赛、话剧大赛、节日文化等活动的开展可以增进师生交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交际意识进行演练,使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创立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在硬件上对语言教学进行支持,比如建立“VR互动交际教室”、“翻译实验室”、“同传实验室”等多种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此外,专业教师可以集思广益,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开展读书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国外的带薪实习和其他国际交流活动,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推介中华文化,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有兴趣了解中华文化。外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华文化、具有文化自信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外语人才的培养要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专业教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外语专业作为培养国家化人才的中堅力量之一,肩负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使命,利用专业课堂开展好“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2]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

[3] 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19.

[4] 李国娟.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 中国高等教育,2018.

[5] 李如占,张冬冬.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J]. 高教论坛,2018.

作者简介: 赵丽(1981-02-),女,山西晋中市,西安外事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研究、英语语言文学。

本论文为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疫情防控专项研究课题《疫情防控背景下外语类线上“课程思政”建设探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