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多
摘 要:在整个小学阶段里,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文学素养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然而,由于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欠缺,他们在阅读上常常陷入困境。正因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经典名著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剖析人物形象、联系故事背景和分析事件本质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经典名著;人物形象;故事背景;事件本质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个人作文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质量的优劣。教师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掌握阅读能力,不但使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更容易地开展,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自行创作能力。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为学生分析作品、鉴赏作品,使小学生直达名著作品的核心灵魂,了解作品的本质。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剖析人物形象
如果情节是一个故事的框架,那么人物就是这个故事的血肉。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故事的灵魂魅力。优秀的人物形象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符号,因为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再怎么心狠手辣,也有可能对他的父母子女是一片真心。所以,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一面,每個人都是多面的。
比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风云历史,虽然以描写战争为主,但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曹操奸诈小人,刘备仁义君子,诸葛亮智谋无双,关羽义薄云天,赵云勇猛无敌……这是三国英雄们给世人留下的一贯形象,可是,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心也是世界上最难琢磨之物。而《三国演义》中,曹操可以说的上是最丰满的人物角色。世人只闻得曹操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无情之言,皆骂他曹贼、阿瞒。然而,他却是活得最真的一个人。他曾多次说过:“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明日还会看错,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自董卓以来,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人皆骂曹操是汉贼,纷纷唾弃。官渡之战中,袁绍攻打曹操,更是令陈琳撰写讨贼檄文数落曹操之罪状。但曹操却不以为意,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当读到陈琳的讨贼檄文时犹如醍醐灌顶,原本正在发作的头痛也不药而愈。曹操做人做事从来不怕被骂,他在一片骂声中创下了千秋伟业。而那些骂他的人,难道真的是汉王朝的卫道士吗?乱世之中,谁不想创下一番丰功伟业?那又有谁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天下?曹操不在乎身前生后之名,只愿在这条奸佞之路上孤独地走着,哪怕他的知心之人荀彧都不理解他,只要能走到终点就好。教师可以通过剖析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教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挖掘每个人物的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完整地、透彻地了解每个人物。
二、联系故事背景
任何一个优秀的的文学作品,都需要作者建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作者笔下的每个事件、每个人物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有时候,故事中每件事的发展、每个人的行为都脱离不出这个背景。而教师就是要通过对名著作品的解读,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故事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思考,这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全局观念,使学生能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事物。比如,《三国演义》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东汉末年,由于豪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权极端腐败黑暗,加以自然灾害相继不断,使农民陷于死亡的境地。而农民战争黄巾起义开启了《三国演义》的序幕,也加速了汉王朝的灭亡。朝堂的腐败,总是以百姓的生存为代价。社会矛盾的激化,也造成了天下群雄并起的局面。之后曹操以为父报仇为由,围攻徐州。刘备率关张赵解徐州之难,保全陶谦。陶谦不胜感激,三让徐州城,刘备宁死也不肯接受。之后,刘表也是多次相让荆州,刘备也是不敢接受。再到后来出兵西川,诸葛亮、庞统多次劝谏刘备取下西川,刘备怒言刘氏子弟不可同室操戈。难道刘备真的不想要徐州、荆州、西川吗?不,他比任何人都想要。起初,刘备虽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所向披靡的猛将,但偌大的天下却没有他的安身立命之处,他太需要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池了。可是他为什么拒绝呢?一是他清楚地知道虽然自己帮助了他们,但陶谦、刘表是真心要把自己的城池让给他吗?恐怕更多的只是试探,想看他有没有觊觎之心。二是刘备起义时打的是“兴复汉室”的旗号,汉室大臣也称他为“刘皇叔”。刘备以仁义自居,也为自己日后争得天下博得贤明之名。后来表面上拒绝取西川也是这个道理,刘璋虽昏庸无能,但也不是个暴君,蜀中臣民大多数还是忠于刘璋。刘备如果直接攻取西川会遭天下人不耻,蜀中士民也不会服他,自己好不容易树立的仁义形象也会倒塌,和汉朝宗室向斗,这和他的出师之名相违背,这对当时势弱的刘备明显不利。然而,刘备以退为进,最后徐州、荆州、西川还是落到了他手里。刘备在整个事件中的利益思量,无一不和他汉室宗亲的身份有关。
三、分析事件本质
小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理解能力的欠缺,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很难看透一个事件的本质。而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分析经典名著作品中的事件,带领学生探索事件的真相,看清事件本身隐含的深意。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真相。诸葛亮十年北伐,六出祁山,最后仍以失败告终,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成大事,需讲天时、地利、人和。奈何这三样,诸葛亮都没占全。首先,大汉气衰,汉朝灭亡已成定局。诸葛亮却想逆天而行,从上方谷设伏可以看出,本来司马懿会葬身火海,可是上天的一场大雨却救了司马懿。岐山九个月不曾下雨,却偏在那一刻下起倾盆大雨,这不是天意是什么?其次,如果荆州不失,诸葛亮的北伐大军便可车船并进,数日之间便可抵达许昌,粮草、军械、兵马更可以源源相续。可是,荆州早在刘备生前就在关羽的手里所失,所以导致北伐大军每次出蜀,不得不经千里蜀道,越八百里秦川,不仅事倍功半,而且稍有不慎形势便会逆转。最后,北伐之前,刘备为报关羽之仇,挥军东吴,可是铩羽而归,七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严重削弱了蜀国的军力,也使蜀国失去了日后北伐雄实的力量。况且,诸葛亮已接近暮年,十年北伐已让他心力交瘁,又遇上了司马懿这个劲敌阻碍他北伐的道路。诸葛亮北伐,天时、地利、人和都未占得先机,焉有不败之理?老师通过分析一场战争的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无数战争背后的战略布局,更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发展态势。这样,小学生阅读时就会学会看清事件背后的深意。
综上所述,在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于经典名著作品的兴趣,鼓励学生动用多种机会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感知名著中对各个情节的把控和对故事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从而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逐渐增强,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虹.回归经典名著;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1).
[2] 王强.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
[3] 李红霞.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J].科技经济导刊,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