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斌
【摘要】新时期和谐班级教学环境的营造,需要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共同努力。对于相关教学规章制度管理方面,需要注重约束效果的全面性,同时需要借助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应用,从而更好地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以生为本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了解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活动开展原则,总结归纳出以生为本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以生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31-0069-02
一、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要想确保小学阶段的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育运动,充分感受到体育活动中的优势。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互动时,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作为核心关键,促使其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获取高效的能力提升。
在体育课堂中,提升小学生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发展目标,全面性地展开教学创新,有序地实现高质量体育教学。理解并包容小学生本身所独有的个性化特点,更好地推进小学阶段体育课堂活动开展,进一步增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满足小学教师自身的价值荣誉感,更好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素养水平。在充分提升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的同时,确保其建立健康的人格,更好地满足小学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需求。
二、小学体育“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
小学阶段学生本身年龄相对较小,心智发展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对于问题的思考处理能力相对有限,看待事物存在片面性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师应该设身处地进行教学管理,以小学阶段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转变。小学体育教师通过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互动,全方位、立体化地观察所教授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展现体育教师的教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对于不同的学生,选择与之相适宜的体育活动规划,有效解决小学生对体育运动认知缺陷的教育问题。小学体育教师只是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未能了解学生心底的思想变化,容易使小学生失去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对今后的成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在“跳远”等专业技能较高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制订当堂体育课的教学计划,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协调四肢,增强全身的肌肉训练,有效培养学习耐心。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注重教学内容渗透,融入生活化的互动学习,构成小学体育课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组成部分。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完成授课的同时,注重体育训练形式的创新发展,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指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获取体育课堂教学成果的同时,推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展现。
(二)整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资源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由于体育学科本身的教学特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相关体育活动的细节部分缺乏深入剖析,都会抑制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率提高。也就是说,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充分了解当前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制约,从而注重展现教学设计的功能作用。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但是小学生由于本身好奇心理较强,致使有些学生进入到体育课这个开放性的天地中,就很难再收回来,可能会过于积极。也就是说,小学体育教师要按照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要求,优化完善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小学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要求小学生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预先回顾,有助于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深度讲解,确保在实际教学课堂开展过程中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教学问题。
(三)确立小学体育课堂主体地位
小学体育教师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全面性地把控班级内全部学生的实际状况。不仅要兼顾表现较好的学生,更应该对综合评估较薄弱的学生展开必要的教学指导。通过多角度的综合鼓励培育,促使小学阶段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耐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响应体育教师号召,增强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较为敏感的小学生,体育教师更提升关注程度,充分展现体育教师的教学耐心,从多方面鼓励引导学生更好地加入体育课堂学习中。也就是说,小学体育教师必须从根本上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师生相处观念,持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水平与职业素养。在日常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阶段,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互动,从而实践高效的感召力发挥。在日常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要了解所教授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掌握的程度,宏观把握后续课程开展的难易程度设置安排。
(四)选择多重方式完成教学拓展
小学体育教师注重了解班级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深度,对于具有不同教学特点的学生,选择性地使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案。充分展现体育互动的教学魅力,增加体育教师与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更好地满足小学生本身的心理学习需求。与此同时,注重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从而落实共同管理的教学任务,充分彰显教书育人的教学初心。小学体育教师还可以通過在课间操时期,设定相应的体育活动,有效扩展小学生的体育锻炼选择方式,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小学体育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设定与学生实际身体素质相匹配的教学计划,完成小学生独立体质训练成果研究。由此,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师印证自身的教学理论实践,增强教学经验积累,推进今后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提升。借助直观的引导方式,小学体育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开展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对具有教学优势的部分予以保留并及时解决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目标。
三、结语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日常体育课堂教学时,必须做到及时掌握所教授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注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意识指引,应用素质教育改革的创新性教育要求,完成教学情境构建,从而有助于小学阶段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养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同时,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具有重要突出表现,增强小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促使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更好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多维度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