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横渠仁爱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20-11-25 02:42张婉璐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仁爱本体天性

摘要:仁爱思想是儒学体系的思想精髓,孔孟提出的“亲亲”、“仁民”观点是对仁爱思想的阐发,但其研究层面还是停留在“人”与“他物”上,到了宋明时期,理学家才将仁爱的对象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仁爱思想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作为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横渠对仁爱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从宇宙本体层面出发,以“天地之性”为思想基础,把“仁义”作为“天性”在人身的反应,从而将“仁”落实到本体基础;改造了儒家的差等之爱,创造了具有普遍性质的“爱并兼爱”,以其作为仁爱思想的纲领与特点。这种独特的思想为营造和谐的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与现实意义,警示我们正确解决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兹分别就横渠仁爱思想的基础、特点以及赋予后世的时代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张横渠;仁;爱;时代价值

孔孟奠定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但从“亲亲”到“仁民”的提出,只是停留在对某种对象的研究,而作为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横渠将研究对象上升为整个世界,即“爱物”。通过范围的不断扩展与内容的提升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人类道德的进步,而横渠也将其仁爱思想推向了儒家伦理的高潮。

一、横渠之“仁爱”

从宇宙本体层面出发,以“天地之性”为探究仁爱思想之根源,为“仁”打造了本体基础;以具有普遍性质的“爱并兼爱”作为仁爱思想的纲领与特点,充分体现了横渠在不断领略仁爱道义中探寻的智慧。

(一)仁爱的基础:天地之性

横渠提出“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认为“性”是万物的源泉,而非我个人私有之物,其意在强调宇宙间的共性,即“天地之性”,与宇宙的性质是同一的。横渠认为天地之性是人性之本质,人性来源于天性,此观点在《正蒙·诚明篇》中有所印证:“天能为性,人能为谋。”“天性”源于“天道”,驾驭着万物的生长方向与人的气运,事实上就是天地阴阳间运转推动,化 育万物的本性和事物变化的规律、特性。人性的善恶由“天性”的自然差等决定,横渠自是承孟子“性善论”之观点,从形上本体论的层面阐释出性善之源,由此提出“天地之性”是至善的这一观点,同时也是对孟子性论的超越。万物本体的“天性”包含着“天地之性”,纯然无恶的“天性”致使通达于道的“天地之性”也是淳极至善的,也是将人们实在的气质之性归于原本的天地之性,横渠利用此关系实现了性论向人性论的转化。万物与人对“天性”禀受的程度不一,导致人与物的大不相同,“性”蔽者为物,通者为人。

“仁义”、“刚柔”和“阴阳”被横渠视为“天性”在天、地与人中反映出来,横渠认为“阴阳”乃“气”之端,是化生宇宙外在的特质;“刚柔”是天地间万物所具的特性;“仁义”为人之德行品行,三者为一,称其性理。“天性”是封建伦理思想的表现,“仁义”是其在人身的映照,而“仁”是人禽之别的本质特征。作为德行中的明确内涵与性命的实质限定,“仁义”完满了人的道德性命体系,使道德体系具有包容性、广阔性、普遍性与超越性。这个体系融含在及天地人的性理之中,横渠认为人性是性理的使然,人性的本质与“仁义”而合,相辅相成,最终完善了人性。而“仁义”的发生离不开“爱”,孔子的“亲亲”是仁论的体现,其中“亲”字释义为“爱”,事实上“爱”是“仁”的表现形式。在《正蒙·至当篇》中提到“物被常爱”,意指“爱”是具有永恒性与普遍性的范疇。

上述阐释了横渠“仁爱”思想的本体基础,体现了“仁”完善了人的道德性命体系,可见其在万物与个人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价值倾向。而仁爱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更加明确,不仅仅是仁爱思想之特质,而更是横渠在“仁”思想方面之纲领。

(二)仁爱的特点:爱并兼爱

横渠在其《正蒙·诚明篇》中道:性是宇宙万物之源,并非我个人所有,只有“大人”方可做到万物尽性而不于私,才能与万物同,与万物成。因为自身所缺而不能顺道尽性之人,“大人”亦无所知。意在指明在人性指导下的“大人”才能实现儒家仁爱思想的落实,从而做到“爱必兼爱”。此是“大人”顺道尽性之果,而“大人”何以尽性就在于对“天性”之体悟,同时也是对性乃万物之源的认知。横渠用“爱并兼爱”的观点表达“大人”顺道尽性之果,此“兼爱”与墨家之爱虽相似却不同,墨家提倡爱是无等差且不私有的,如与日月同辉般毫无偏私,孟子曾批驳墨家无等差之爱是人禽不辨,物事皆同的。横渠的“兼爱”使仁爱思想更平等与广泛,从宇宙本体层面出发对普遍之爱的探求,使“仁爱”的关切对象不仅是修己与爱人,还推及爱物。所以横渠之仁是通过“爱并兼爱”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似孟子的以心扩推,而是以“立性”为根源,以“兼爱”万物为特质,“仁”便可观认宇宙万物。

横渠的“爱并兼爱”是对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超越与突破,相对于传统的仁爱思想,横渠在其哲学赋予仁爱以宇宙本体为根基的意义。对“兼爱”的探求在其著名的《西铭》首篇提到的“民胞物与”的观点,将乾坤视为宇宙之源,阐述乾父坤母与天地万物及人的生化关系,以借此来喻宇宙赋予人性,人性与天道相贯通之义。林乐昌认为要从理念与操实两方面去把握横渠的“爱并兼爱”与“民吾同胞”。第一是将其作为一种有本体基础的理念提出,以突破传统仁爱思想的局限,从而为无等差的爱提供哲理;第二是在操实层面发起“施爱亲始”,将仁爱思想进行家庭乃至社会的传递,扩大仁爱之范围,而非止步于现实的平等之爱。此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爱引导了总体与个体的德行纲目,从而作为向社会、家庭及个人供给理论来源。从这方面来看,横渠的仁爱思想是具有现代意义与时代价值的,不论是其所居的时代亦或是当今,此思想都对家庭关系、社会发展乃至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二、仁爱之时代价值

通过上述对横渠仁爱思想之本体基础及其特质的阐述,仁爱思想的践行对人性道德体系以及伦理社会结构占据,且具有理想层级的启示,这种独特的思想给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运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与现时代意义。

(一)民吾同胞

“仁”字的结构是由“人”及“二”构成,释为人和人相互间的关系,“爱人”是孔子“仁”的本质,以关怀他人至社会和谐为目的,儒家从这一角度界定了“仁”之义,并阐释人和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与横渠所提“民吾同胞”的观点类同。“民吾同胞”是横渠强调一体之仁的前提,“一体之仁”意点明“仁”的同一性,而差异性是其前提,在这里横渠认同并重视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性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每个人虽然都是单独的个体,但人常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界定人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在团体组织中交往发展是人的本质属性。在传统儒家仁爱思想中,“亲人”是人接触最为密切的人组,因而产生了对待“亲人”与亲人以外之人的差别,对亲人之爱首以父母为主,这就涉及孝义,也是历来被歌颂的中华传统之德;对亲人之外之人,可称为“民众”,横渠强调每个人可以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去对待民众与自然,从而形成万物大家族,并称其为“同胞”。

横渠建构的思想观点为改变当时不平等社会现状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突破,在现今时代里,此思想更符合我们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中,清晰体现了对人的高度关怀。每个人不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同胞兄弟,这更大程度的体现了我们的包容性与博大的胸襟,同时也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不论是我们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亦或是国家中不同族别间,更甚是在整个世界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可用这种“民吾同胞”的观点来解决与认可,一个整体的组成就是在不断地融合与接纳差异性,从而形成共同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我们于家庭关系之中,家庭中的父子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源头,每个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建立了良好的“爱”之关系,由此影响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方式,才能组建完整的社会关系,家庭的仁爱关系是建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有了“齐家”方能“治国”,尔后“平天下”。将和谐的“爱”之关系播撒社会,才能站在更高角度去爱万物。

(二)物吾与也

“物吾与也”,顾名思义可知“物”是指宇宙万物;“吾”是指全人类与个人;“与”义指宇宙万物同人类的干系。将宇宙万物置于一个庞大的整体中,而社会是整体中的一个组织,人类又是其中的小组织,我们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去反观宇宙万物,以己及物的方式处理人与宇宙的关系。但不管如何认识,人类都与万物是紧密相连的,因万物是一个共生体,万物中的任何组成部分间都是相连的。横渠也是通过这种超前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天人观,以德性之知为中心,从而达到“民胞物与”的意识境界。在不分主客的前提下,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合一,人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的生化相依共存,只有遵循“天道”,即自然规律,并与其和谐相处,人类方得以康健的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横渠当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现今时代全人类要应对的棘手问题。解决了这层关系,方可打造一个与物共存的和合宇宙空间。

随着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人类不断强盛的物欲之心,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度陷入危机。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并未正确认识自身与宇宙的关系,不遵守自然规律,甚至与自然相抗,都是我们不可饶恕的罪行。横渠的“物吾与也”的观点不仅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后世人类的警示,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是一种生态意识的代表,使我们能更正确的增强生态意识,竖立环保意识。目前人与自然的紧迫关系已经危及到了人类个体,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正是处理危机的恰宜之策,做到经济、生态及国际效益为一体。首先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创造及维护和自然的协调关系,全球人民以一条心与整个自然相处,使人类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其次,不仅要维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与生态协调相融在宇宙中,反思自我与万物的关系,用胸怀万物的感知去体认整个宇宙,寻求人类精神价值的最终归宿,从而达到“物吾与也”具有新时代意义的思想境界。

三、结论

综言之,横渠从宇宙本体层面出发,以“天地之性”为思想基础,以“爱并兼爱”为思想体征,提出“民胞物与”的划时代价值观点,这种仁爱思想不单是对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突破,更是对普世仁爱观的超越。独特的思想指引及解决现时代的我们与社会及自然的危机关系,对人类道德及伦理社会具有积极的建构作用。维护自然生态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与万物同心共存是当代广大青年应持有的恒心与志报。

参考文献:

[1] 张载.《正蒙·诚明篇》.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 史佳莉.張载的成性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人民出版社,1997.

[4] 林乐昌.张载理学与文献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张婉璐(199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猜你喜欢
仁爱本体天性
眼睛是“本体”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天性是人心的影子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或许,只因为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