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2020-11-25 02:42孙梦珍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孙梦珍

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进程中产生最宝贵的文化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发展起来,由于它具有进步性,从而将具有时代化特征的新内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进程中产生最宝贵的文化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时不自觉的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应用到其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指导下得到了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目标诉求方面具有一致性

《礼记》曰:“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主张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形态。其中,公平正义是贯穿他们各自目标诉求的共同理念,实现公平正义无疑也是我国实现中国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有关人的价值理念方面颇具趋同性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强调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提出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论述;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些主张和观点都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坚持、继承、发展和超越。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一致的哲学底蕴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许多传统文化中也含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朴素唯物论等。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的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有着相通性,表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相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精神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接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才能够在我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适合的语言模式。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精神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特征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来的发展得到传承,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和结晶,是我们始终要保护和继承的精神食粮。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我们也有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想法但都以失败告终。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的魅力和发展的科学性,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一样的新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促共进

马克思主义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传统优秀文化碰撞相融合,两者在这个过程中是相互进步的关系。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积极吸收新知识新文化新内容,找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想结合的点,才能更加生动有活力。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而然的也要积极的去创新属于新时代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发挥最强有力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时代转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今,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展现出时代新面貌,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以尊重传统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群众化

中国人民群众的成长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浇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能如此顺利地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发展具有新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让新时代人民群众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生活富足安康,不断使理论化的东西具体化,使人民群众更积极、更轻松地在具有中国特色地马克思主义中自觉行动。

(二)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激发中国传统文化活力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断进取的思想品格。新时期我们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花绚丽多彩,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因此,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习优秀文化撇弃落后文化,同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需要创造力和创新,这样才能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蕴藏的活力。

(三)以文化自信为纽带,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者之间已经形成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发展,两者之间必须依旧要更加紧密结合。

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信。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的树立文化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德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2] 李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7.

[3] 鲁宁.试析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关系[J].兵团党校学报,2013(0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