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潇 郝士艳
摘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奠基意义。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作的四个规定,被学者们认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精髓与核心,对解读当代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正确看待异化劳动并对其进行合理地扬弃,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关键词:异化劳动;唯物史观;贡献;扬弃
哲学术语“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自身的素质、力量转化成与其对立,而又能支配自身的素质、力量,表达本质的存在和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黑格尔认为的“异化”是纯粹概念向外转化为同本身相异的反对方面,是到了一定时期后必然的转化。
学者们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精髓与核心部分是异化劳动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中有关劳动的思想。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看到了人的本质是劳动这样一种现实的能动的活动,人通过劳动才能走向自然的对象化,即异化。马克思汲取了之前学者们的思想精华,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性的分析,探寻人类劳动的本质与作用。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虽然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发生异化。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给出了以下四个观点: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成为自己产品的奴仆而不是自己的产品的主人。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从私有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异化为被迫且非自愿的强制性劳动。劳动者同类本质相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人和人的异化,此异化产生了对立的关系,即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关系。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们靠自己劳动生产出的产品不是属于劳动者本人,而是属于资本家,劳动者不得不依靠出卖自身劳动力为资本家劳动才能维持生存。无论是工人还是工人生产的产品都属于资本家,工人并不能自由支配生产出来的产品,产品生产的越多,工人能占有的越少,工人的富有程度与生产产品的数量成反比,而资本家因生产产品的扩大却变得更加富有。劳动者在这样的劳动中感受不到任何自由更无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发生异化。工人之间为了维持生存获得更多的机会而竞争,另一方面是劳动者与资本家成为了两个对立的阶级,这是最凸显的异化表现,与此同时大的资本家为了谋取更多利润而并购小的资本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只有异化劳动消失了,人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而存在。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人和社会的辩证发展也由此显现出来。
二、異化劳动理论同唯物史观的关系及其贡献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劳动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范畴,同时也是马克思两大新发现: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异化劳动理论促进马克思由“异化史观”继而转向唯物史观。异化劳动理论是创立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关键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崛起,从异化劳动理论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法是唯物史观深入的发展,是一次辩证的飞跃。
(一)从分工和交换的角度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林宏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学思想探究——马克思向唯物史观的转变》一文中认为劳动异化的第四个阶段,异化已经超出自我异化的逻辑,已经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马克思的关注点开始转变为人之间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的逻辑观点走向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从社会交往角度去观察,人与人的关系在交往的过程中转变为买卖关系即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并且产生了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并没有真正确立唯物史观,但从分工和交换问题上的思想,蕴含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创立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关键点。
(二)从市民社会角度切入唯物史观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产生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思考,认为是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国家即上层建筑,此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也正是基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正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切入点。
(三)从对象化劳动角度切入唯物史观的思想
劳动观点是唯物史观理论的开端。人最初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需求而劳动,劳动使人具有社会属性。例如,猎人为了生存专注于打猎,但当他的房屋漏雨的时候自己却不擅长修理,他找来了会修理房屋的人帮他修好房屋,作为报答把打猎来的动物回报给他人。这使修理房屋的人发现他可以用自己的擅长的手工活去换取维持温饱的食物,同时猎人也发现可以用自己猎取的物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产生了劳动交换,用自己的劳动去交换所需的他物。劳动使人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的需求。
人与人之间的媒介是劳动,生产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含了唯物史观的萌芽。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而实践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异化劳动理论也包含着实践观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启示我们人类通过使用劳动去创造历史,并且一步步的认识历史,劳动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四)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切入唯物史观的思想
马克思研究异化劳动理论,表明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起到了支配的作用。表达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原理奠定了基础,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重大飞跃。
异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抽象的劳动就是生产力,劳动的形式则为生产关系。人的异化因生产关系与人的自主活动不适应造成的,扬弃人的异化要变革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当人的异化被扬弃,人才能实现自由自觉的发展。通过人同他人的劳动关系来表现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异化劳动在发展中不断否定并且超越异化本身,是异化劳动的扬弃。异化劳动蕴含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概念,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的重要概念,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唯物主义的思想范畴在异化劳动理论中已经萌发。
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的扬弃
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是异化劳动,而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尤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现如今社会发展迅猛,异化劳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而是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全面的发展必然经历异化并超越异化,实现异化的扬弃才能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异化劳动的扬弃是对私有制的异化扬弃
马克思以研究异化劳动为基础,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私有制条件的存在是异化的原因。班珍曾分析认为:劳动异化是异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劳动作为控制人的力量存在,将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活动变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活动,外在强制劳动的结果只能是自我牺牲的体现,最终导致工人的自我丧失。劳动者同自我生产的产品产生异化,高“水平”的房价和建筑工人的工资相比,建筑工人的劳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可否认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劳动的分工也越发细致,而分工对生产力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促进作用,但分工却导致了劳动异化,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因分工被固定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再按照自己的需要而发展,人们从事着强迫性的劳动,导致了人们与这种自己的需要相异化,即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分工的细致化积累了更多的资本,从而使资本与劳动也发生异化。
劳动是表现人有意识的自主选择的活动。劳动者应当既是劳动的管理者、监督者同时也是决策者,是自由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通过全面自由地发展要克服异化劳动,劳动应当是自愿的自由的,是应当回归到人的价值体现上,而不是局限于私有制上。这种扬弃异化是同共产主义理念相一致的,是真正自由、自觉的活动,走一条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道路。共产主义需要的是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体理念,共同的价值诉求,不再局限于私有制的占有,这是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二)异化劳动的扬弃是对劳动服务资本的异化扬弃
如今金融自由化程度已经使人们异化了,大学生更多的是想学金融专业,因为这样来钱快,但是这样钱生钱的模式必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资本和金融业如此发达的局面下,应当联合劳动支配资本,而不是使资本支配劳动。金融资本为生产劳动而服务是一条亘古不变、无法反驳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如果继续着劳动服务资本的模式,使经济完全脱离生产和实体经济,必然走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都陷入的那样的困境之中,这也是遍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的根源。正如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要让制造业回归美国一样,使资本为劳动所服务,这样经济才能回归于生产和实体经济。用劳动去交换雇主的工资,代表着资本统治着劳动。假如雇主不再存在,劳动者彼此就能够直接的交换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这是自由的劳动,是共产主义社会。
(三)异化劳动的扬弃是人与生态关系的异化扬弃
当人们对资本的无限追求的欲望扩大化时,对自然的利用也往往达到掠夺的程度,过度的开发与消耗对自然的破坏性也是无法想象的,这样的发展更是不计任何后果的。任何阻碍资本获得的因素都将要被摧毁,即使这个因素是来自自然界的,而这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生态的关系是长久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基础。
中国是一个讲究长远设计的国家,讲究利害关系,是一个会做长远打算的民族。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资源却相对匮乏,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中国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生态资源问题已然成为中国发展的挑战之一。
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看作是异化劳动的扬弃,是人与生态关系之间的异化的扬弃。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应当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不与生态环境相对立,改变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人与生态关系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培养绿色的消费观念。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力量去克服人与自然的负面效应,发挥积极效应,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配合。这条绿色的发展道路是对片面追求资本利益的扬弃。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也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正确的道路选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护生态环境是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同等重要的。
(四)异化劳动的扬弃是对消费异化的扬弃
人们物质需求程度的极大丰富,带来了极大的消费需求。购物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实体消费。电商平台推出的“6.18购物节”,“ 双十一”,“ 双十二”等购物节日,通过广告的宣传,使人们产生对该产品的需求欲望,大多数消费者囤货后会发现,买来的东西可能并非自己现階段的必需品。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极其必要的,用这样的异化消费去刺激经济发展从长远看也是不可行的。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为异化消费提供了“理由”,摒弃这种观念,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观念水平,认识到快乐并不是通过无节制、非必需的消费来满足的。扬弃这种消费异化要从自身出发,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不能受外界输入性的理念所扰乱。盲目消费行为并不能使自身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正确的消费观,有节制的消费理念。
(五)异化劳动的扬弃是对技术发展的异化扬弃
技术领域的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人工智能对人的异化也愈发的显现。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运用,资本对人工智能大量的投入,导致人工被排挤甚至可以完全替代人工操作。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扩大化,大幅消减了人工的投入。虽然人工智能在一定时期内并不能在所有领域替代人工,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已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生产工人只需要简单且机械化的操作机器就可以轻松地完成工作,甚至在高端的企业,人工智能已经达到了全部智能化,也就意味着只需要后台设定好就可以几十台机器同时自动地操作。
先进技术造就的人工智能,也给人们造成了担忧。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冠军,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造成的死亡事件,都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人工智能与人的异化,使人愈发脱离了实际,而被技术所控制。智能手机,智能学习机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学生们有学习的疑问可能会更多依赖电子设备带来的答案,减少了与老师的沟通和独立思考,学生们的近视年龄也在不断的低龄化。
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是应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技术运用需求的。技术的不完善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都将导致人工智能的异化。加强对技术的认知与控制,使先进技术带给人类的是利大于弊而非弊大于利。加强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缩小人同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差距,才能更大的发挥正面效应。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当促进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劳动才是关键。
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强大但非万能,它仍旧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一种外化。人类需要理性对待技术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利用好技术以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技术的改革和发展应以实现人们自由自觉的劳动为目标,使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问题的研究和提出的社会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要扬弃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应当消灭私有制,异化了的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都应当改变。进一步研究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将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异化,实现人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目标。无论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或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应当通过现实的变革来实现。古人云:“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只要能使百姓获益,就不必效法古制;只要符合当今现实情况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遵循旧俗。变革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拒绝变革、拒绝创新,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被历史所淘汰。应当在变革中揭露社会中存在的有碍于人全面发展的现象,并在变革中扬弃异化,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巨大影响力。
对于当代异化中的扬弃,目的是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人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挣脱一切异化的束缚,正确处理异化中的扬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参考文献:
[1]程晓.异化劳动走向唯物史观——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279-280+294.
[2]林宏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学思想探究——马克思向唯物史观的转变[J].经济论坛,2016(06):144-146.
[3]吴小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唯物史观思想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7(04):136-137.
[4]孙月才.劳动异化论与唯物史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史观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1983(05):68-71.
[5]姜喜咏.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唯物史觀意蕴——兼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方法问题[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31-35.
[6]班珍.马克思异化理论表现形式、批判角度和扬弃路径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110-112.
[7]韩毓海.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贺善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一个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9(02):18-24.
[9]张卫良,何秋娟.人工智能时代异化劳动的技术形态机器扬弃路径[J].理论探索,2019(03):28-35.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