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塘厦镇第三幼儿园 广东·东莞 523710)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沙子没有既定的玩法,极具可塑性和创造性,深受幼儿园各年龄段孩子的喜爱。孩子在千变万化的玩沙游戏中可以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对于“玩沙游戏”一词,各种文献资料中有着不同的表述,如“玩沙活动”“沙池游戏”“沙游戏”“沙戏”“沙土游戏”等等。玩沙多以水结合进行游戏,大部分幼儿园又通常称之为“沙水游戏”。幼儿教育辞典解释到:“沙土游戏:一种结构游戏。儿童使用沙、土进行构造的游戏。”幼儿园玩沙游戏活动是指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沙子及相应的支持性环境,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与操作的游戏活动。玩沙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感知觉、大小肌肉动作,幼儿社会交往、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还能让幼儿获得有关沙、水特性的常识,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等。
我国及地方出台的相关幼儿园办园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对幼儿园应该设置玩沙区域都做出了相关规定。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第三十一条指出:“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设施,并创造条件开辟沙地、动物饲养角和种植园地”。这些文件指出了幼儿园必须创设与幼儿园规模相符合的沙池,但并没有提出多大规模应设置多少面积,或人均多少面积以上的要求等,规范要求笼统。目前的幼儿园在沙池的设置上,屡屡出现大小不一、沙子份量不足或未区分干、湿沙池等问题。还有许多沙池是暴露在外的,一方面不利于沙池的清洁,另一方面不利于幼儿随时游戏,特别在南方地区,每逢炎热天气或雨季,就无法开展玩沙游戏了。
大部分幼儿园只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投放沙耙、沙铲、水桶等基本材料或收集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如:饮料瓶、月饼盒、PVC水管等,作为玩沙游戏的材料。但在玩沙的过程中,幼儿通常都需要两种材料配合才能完成一些挖、装、运等系列动作,如用沙铲挖沙到桶里。这无疑对材料充足的要求就会很大。然而很多幼儿园从材料投放后就很少有更换、调整与补充的计划。因此,经常能看见幼儿争相抢游戏材料的情况。另外,除了基本材料外,也很难看见其他类型的辅助材料配备,如科学类的量杯、天平等。提供的材料也没有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层次性体现不足。
大部分幼儿园只设置了一个户外固定的沙池,一般只能容纳一个班级的幼儿,玩沙游戏基本是实行班级轮流制,每个班每周只有1次的玩沙游戏时间。玩沙游戏还经常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被取消。另外,一些教师认为开展玩沙游戏前需提前给沙子浇水、准备玩沙材料,游戏后,为幼儿清洗手、脚,整理玩沙工具、更换衣服等这些繁杂的常规工作有畏难情绪,而不愿组织玩沙游戏。为保证下一个活动环节能按时开展,也会大大缩短幼儿玩沙的时间。玩沙游戏频率低,幼儿的游戏时间不够充分,会让幼儿经常玩水平较低的玩沙游戏,从而影响幼儿游戏的品质。
目前,幼儿园开展的玩沙活动,大部分以自主游戏为主,很少会结合情景或者主题进行开展,大多数只让幼儿选择单一的玩沙基本材料到沙池自由玩耍,处于放任自流的一种状态,只有在幼儿出现扬沙、争抢玩具等安全倾向时才会介入指导。即使是中、大班的幼儿,在玩沙游戏中,很多也仅停留在挖、舀、堆等动作练习的层面,很少有合作构建作品的情形出现。在玩沙游戏活动中,教师对活动的控制比集中教学少,如果没有明确的游戏目标及充分把握游戏的要求,就容易使游戏走向涣散,造成玩沙游戏低效。
教师的观察指导最常见的就是无指导现象。教师让幼儿的玩沙游戏本身就处于放任自流、自由玩耍的状态,只要没有出现纪律或安全倾向的问题,教师便保持缄默,谈不上有任何的游戏指导。其次,由于教师观察与分析指导的能力不足,面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不知道如何观察,剖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只能停留在浅表层次上的指导,或者因为无法应对,索性就让幼儿放任自流。再次,就是教师导演式指导的现象。幼儿玩沙时,教师指导其逐步按照教师的设想去构建作品,让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最后,是片段式指导的现象。很多教师会把幼儿玩沙游戏的时间当成是自己放松、喘气的机会,只通过偶尔看到的“游戏情境”作为指导依据,如“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了解幼儿游戏的全过程或参与到幼儿游戏的情境中,从而导致介入时机不恰当,反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造成干扰,与学前教育届提倡的“全面观察、适时介入、科学指导”的理念相悖而驰。
《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但在目前幼儿园开展的玩沙游戏活动中,游戏的评价环节几乎被省略了,通常都是收拾整理后就匆匆进入下一环节。也有部分教师能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在游戏过程中能有意识的对幼儿做出评价,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游戏活动的结果,或进行一些浅表性的讲评,如“哇,看XX堆的城堡真漂亮”,对于这个城堡为什么漂亮,其中包含值得借鉴的玩沙技巧或者建构城堡的经验,却没有进行针对性与建设性的评价,这是一种无效的评价。
首先,幼儿园在建设沙池初期就要考虑幼儿园的规模、班级人数规划沙池的大小,这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幼儿园的玩沙游戏活动基本是实行班级轮流制,因此,沙池的建设最好能依据每个班级每周能有2次玩沙游戏,每个幼儿保证有2-2.5m3的游戏空间的前提而创设。有条件的幼儿园,除了户外的固定沙池外,每个班级还可以设置室内的玩沙区角,配备可移动的沙箱、沙盘等。其次,玩沙多以水结合,俗称“沙水游戏”。因此,在规划沙池建设时就应该考虑靠近有水源的地方而建。这样,幼儿就可以在干沙和湿沙中获得不同的经验,体验和探索沙与水的奥秘,又可以增加玩沙游戏的趣味性和复杂性。最后,建设初期也可以考虑在沙池边种植大树、搭建钢结构遮阳雨棚,以解决天气炎热及雨天不能玩沙的问题。
《纲要》中指出“提供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材料是引发幼儿和材料之间、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主动互动的必备条件。”材料的投放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的材料,让幼儿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虽然很多幼儿园都能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为幼儿的玩沙游戏提供了沙耙、沙铲等基本工具,但,要想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在数量和品种方面就要充足、全面,如:提供不同型号大小,不同材质的沙铲,不同型号、密度的筛沙工具等,满足中大班幼儿大动作的需求。另外,还需要添加各种辅助材料,如:装扮类(玩具小人、恐龙等)、天然类(木头、石头、树枝、树叶等)、科学类(量杯、天平、台秤等)以及废旧物品(矿泉水瓶、奶粉罐、PVC管等)、模块类(积木、模型等)。
在材料的投放中,我们还要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考虑层次性梯度投放。如:小班幼儿的玩沙游戏是无意义无目的练习性游戏居多,实际充足的基本材料就能满足幼儿玩沙游戏的需求,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喜欢探索沙子的特性除了这些基本材料外,还可以适当增加象征性材料,如饼干模具、水果模型等。中班幼儿已不再满足于铲沙、运沙、堆沙等简单重复的动作,可增加沙子与水相互融合的玩法,增加探索性的材料,如科学类的台秤、尺子、量杯等。而大班幼儿已有比较丰富的玩沙经验,他们更喜欢进行合作游戏,建构性更强,材料可以尽可能丰富,除了增加科学类、挖掘类、装扮类等系列材料,还可以根据主题游戏内容发展的进度增加或减少,供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以解决幼儿玩沙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增强玩沙游戏的建构复杂性。
想要实现玩沙游戏对幼儿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就要使幼儿玩沙游戏的时间得以保证。首先,按照文中第一点合理创设玩沙区域的策略建议,依据每个班级每周能有2次玩沙游戏,每次每个幼儿保证有2-2.5平方米的游戏空间的条件规划建造沙池,并设置室内的玩沙区角,提供沙盘、太空沙等,就已经解决了游戏频率低的问题;另外,教师要保证幼儿每次玩沙的时间,小班幼儿不少于30分钟,中大班幼儿不少于50分钟,可以将上午或下午一些零散的时间合并,让每个活动幼儿都能尽兴(当然包括玩沙游戏),如果说,因为游戏后的收拾整理而影响幼儿游戏的时间,那么,我们还可以将玩沙游戏中的材料放置在沙区旁的专门储藏室,并分年级分类型用大框贴上标签,归纳整理材料这样看起来既工整,使用、整理起来也方便;还可以放置几个网状塑料板在沙池出口,出沙池前,方便幼儿拍掉身上、脚上的沙子,减少清洁的工作量。这一系列工作都做好了,玩沙游戏的时间相对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开展幼儿的玩沙活动应更多结合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以主题活动为轴线,明确游戏目标的玩沙活动,使玩沙活动丰富且多样化。如开展“XX公园”,“我的生日会”搭建“XX广场”,结合“国庆节——爱我家乡”“我爱幼儿园”等主题开展,玩沙活动的内容与幼儿有关生活越接近、有关的经验越丰富,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就越积极、越主动,更原意去创造、想象、交流和探索。为幼儿预设一些游戏主题,并不是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游戏,而是让教师通过主题预设能更好的把握游戏要求,从儿童的视角,了解他们的经验及水平。我们还可以丰富玩沙活动的类型,开设自主有趣的室外玩沙活动,包括创设沙上运动、主题玩沙、沙雕创作、沙中寻宝等;开展创意无限的室内沙艺活动,如:沙上作画、利用装扮类材料进行沙盘故事的创作,进行沙瓶画、沙糊画、太空沙堡的艺术创作,与绘本结合在沙盘上进行“谁藏起来了”的躲猫猫活动等。
《指南》中指出“尽管没有成人对游戏的介入、指导,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自我发展,但是有没有成人的介入和指导,幼儿的发展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在自主玩沙游戏中,教师要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判断幼儿的游戏水平,把握好介入时机,为幼儿提供适度的引导和帮助。我们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行为、交往方式以及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如:某个幼儿喜欢什么类型的玩沙游戏及内容,游戏中经常选择哪些玩沙材料,如果幼儿选择了高于或低于自身发展水平的材料时,教师就要思考幼儿为什么这样选择?最后客观、实际地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教师的介入指导,还要遵循“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能让幼儿获得新的游戏经验;幼儿能积极响应”三个原则,运用个别指导、重点跟踪指导、共同参与活动的方式,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样,教师的介入才是有效的。
通常出现以下情形时,教师就要选择介入指导:
教师介入时机情境列举表
《指南》中指出“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评价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评价每个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玩沙游戏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它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可以分为师幼评价、幼幼评价和幼儿自我评价等。传统的师幼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短时间让幼儿对自己的表现有大致明确的认识,但容易受教师的主观情绪影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也正由于玩沙游戏活动的开放性,教师不能对每个幼儿的表现都能了如指掌,因此,自我评价和幼幼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自我评价可以让幼儿在自我反思中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幼幼评价,避免了传统师幼评价“你说我听”的弊端,尤其是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词汇,幼儿与幼儿的互评,可以为幼儿提供相互欣赏和学习的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思维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玩沙游戏活动是幼儿以沙水作为对象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因此,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评价时,不能只关注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什么技能或知识,更应该关注幼儿在玩沙游戏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社会交往、主动探索及对材料使用的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