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小学 钱静烨
时至今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推进与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发展课题,也是引领教育改革大潮的航向标。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始黄金时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把“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合起来,这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各类活动环节,善于融“知识传导、能力培养、情感激发”为一体,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深化他们的情感意志,逐步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进而把他们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之路。以“作业设计与布置”为例。对于小学生来说,“活动类”作业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情感。如“古诗词”课程,让小学生按照“自然山水”“春花秋月”“人物活动”“爱国思想”“送别情思”“边塞军旅”等类别,注重搜集相应的作品,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诵读与体悟,讨论与共享等,不仅有利于形成令人期待的“滚动学习”效益,而且有利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赢得“润物无声”的情感活动效应。
语文教学内容在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阅读与写作这“一吸一吐”现象,贯穿于课程活动的各类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小学生“读写互动”的意识能力和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攫取实质性的“双赢”效果,而且有利于切实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以“相机补白”为例。如《宿新市徐公店》,诗中写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空白现象”提出问题:“蝴蝶被追入菜花田里为什么就找不到了呢?”以此引领小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开展“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活动,既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与理解,又有利于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信息技术素养”是核心素养发展中无可或缺的“必需品”和“营养品”。不仅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科技素养,为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而且有利于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习视野,逐步增加语文学习的宽广度和深厚度。以《牛郎织女》为例,在课堂教学前后环节,教师激励并要求小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认真搜集并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如此而为,既有利于深化对民间故事的丰富认知,又能帮助小学生加强对历史人性意识的更多体悟。再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精彩片段,激发了小学生对诸葛亮这一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古典名著的热爱之情。
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能动性”等特征。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综合实践”这一概念,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认认真真地落在实处。不仅如此,“儿童的智慧多出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将相和》为例。笔者在教学后,以“自我创编、自制道具、分组表演、多元评价”等形式,引导小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让他们从相互合作和情感实践中切实领悟人物角色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如“专题辩论”“主题演讲”“社会调研”以及“亲近自然”等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更好地“学用结合”,而且有利于不断锤炼儿童的语文核心能力。
综上,培养以学科能力为体现的核心素养,已经形成现代教育中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我们应以此为“战略指向与战术指导”,勇于实践、奋力拓新、积极反思,努力为之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