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作河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郑楼中心校 浙江 平阳 325400)
社会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就是需要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品格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使其能够更好的对社会形成认同性,进行社会参与、关爱社会、合作互助等。对于初中历史而言,学生始于一种初学期,但也是历史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期。而这一时期,从学科自身还是从教学实际来看往往还是有许多困境阻碍着社会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使得初中历史社会核心素养培育有了一定的缓慢性。
一种学科从无到有,本身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一种挑战。首先,历史学科本身讲述的就是对于过去事件的一些既定的事实,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上的一种障碍,身心难以获得真实的体验。其次,初中历史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性,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生僻性的术语,例如在学习西周时期、秦汉时期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那个朝代特有的名词,造成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后,学生学科偏向与广度化的一种转变使得学生难以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个特定的学科。这三点大体而言是从学科自身而言阻碍了歷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1 教学模式片面化。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体验到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老师督促学生把平时考试的内容烂记于心,历史书上的很多内容学生倒是记得很顺畅,可是对于整个历史事件学生是否理解,老师往往是不怎么关心的,这就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阻碍了初中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认同性,而真正历史素养的形成往往是受很多历史性事件所影响的,如在学到戊戌六君子的时候,老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记住人名,往往忽视人物背后的努力,人物背后的事迹才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爱国情怀养成的关键。
2.2 历史教学模式单板化。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事件与故事的集合体,所以还是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利用好这一点,只是偏向与单纯的讲,而没有多维度的去教学,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很难进行提升。所以学生很难就对于很多特定的历史事件形成一种意识上的认知。以工业革命为例,单纯按时间顺序讲完,学生难以体验出科技给社会带来变革,也无法体验整个历史事件对学生内心的触动,长期以往实际所获得的结果就是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了,而并未获得深远的影响。
3.1 实践认知,培育学生实践素养。历史的实践认知这块跟多的是要求学生锻炼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往往起到的是引导性作用,例如在讲到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涉及一些问题,由学生独立去寻找答案。学生需要去搜集一些资料、查阅书籍、或者是经历过此事件的一些老人。这样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培育学生历史方面的核心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实践是检验认识性真理的唯一保准,凡是要讲求客观实际,不能违背规律去办事,这样在以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更加体会到务实性的重要性。当然在讲到一些与人物有关的节日时,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探究,把历史学科紧密地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历史魅力的同时,更加深层次的体验的实践的价值。
3.2 历史人物挖掘、培育学生求知性素养。《探究历史真相》、《百家讲坛》等栏目自热播以来,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欢,从它这么多受众来说,历史自身还是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与神秘性。像封建王朝的各种制度:分封制、官僚制、科举制等,以及赋有神秘色彩的帝王: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等,往往带有很强的探究性与两面论色彩。从历史人物与制度的发展史、败落史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其实是很能够被激起的,这样就会加速求知欲的形成。于此同时,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学生在求知性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的优势,会在心里树立起标杆,不断地改进自我。对于人物的一些不足及失败的教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学到怎样去进行规避。建立求知性素养的关键,所以在这个点上,历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引导。
以史为鉴,更能清晰的照出自我,很多学生与老师在定义历史学科的时候,往往会提出历史无用论的观点,这种结果是最坏的一种认知,历史的研究并不是要过渡去追溯以往,而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正视现在,就如学习文革是要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能够更好地去走好现在的路。学习贞观之治,能让学生学习到前人思维的智慧与哲学。所以在学习整个历史学科的过程中,要转变现对历史的认知,这样学生才能够从历史中更加真切的认识自身,从而培育学生自我认知的素养。
总之,知史而用,以史为鉴,以一些既定性的客观事实,来灵活运用于现实,使得历史这门学科不单单只是一种让学生记忆性的学科,更是通过历史学科自带的魅力来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实践性、国家认同性、自我认知性、理性思维等,来使学生更好地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获得全面而又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