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在高职院校建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2020-11-25 21:34黄任远
读与写 2020年29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体系

黄任远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在我国现今的高等教育理念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虽然还是以技能类、实践类的课程学习为主导,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的人文素养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标准与要求,这就使得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如何更好的加入更多的,成系统的人文素质培养环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广大高职院校教师思考的问题。而在院校内构建出完善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这一体系的建立,是需要教师、学生两方面合力,相互配合完成的,对此,笔者有以下浅见: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体系,无可否认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最大的比重,因此,也这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第一线,在整个人文素养培养体系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可或缺:

1.1 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意识引入。教师在人文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本知识讲解外,可以加入更多延伸性内容,将更为丰富的内容纳入课堂。比如拿出一定课时,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随机划分为几个小组,给予一定的课下准备时间,再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依次进行经典读物的推荐、诗歌朗诵等练习,以此种方式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综合培养训练:作品的选择要求了学生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和审美素养,小组的划分要求了成员之间要有充分的分工协作与交流沟通,最后成果的呈现,又要求了每位学生的口头表达必须清晰而有条理性,由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提高将会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可以说,寓教于练,讲练结合,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用多种方式将课堂延展到下课之后,让学生不是静止式的听,而是真正动起来,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效果。

1.2 相关公共课程考核内容的侧重。在《大学语文》、《实用写作》等最基本的人文类课程学期考试中,一方面可以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更为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加大课上课后的练习,使学生能更投入到与教师的互动中,避免课堂结束就结束,课下基本不接触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考试试卷的题目构成与内容,减少书上“死内容”的考核,增加开放式的、不局限于课本的,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活题”,比如介绍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对经典文学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等,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内容外,还必须在课外下功夫,才能做到有话可说。

1.3 学生选修课与校内讲座的设置。在有限的公共必修课之外,教师可有计划的开设人文素质培养类的选修课。由于选修课面对的学生数量大,专业不一,教师可弱化教学的书面化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更多的涉足学生感兴趣、且不与公共必修课内容重复的领域,如传统民俗讲解、各地饮食文化、戏曲鉴赏、茶道茶艺等课程,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培养的趣味性与亲近感。

另外,亦可以开设固定时间频率的专题讲座,选取学生感兴趣,想要了解的宏观人文大课题,由本校几位老师或邀请校外教师接力主讲,各展所长;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可以邀请学生参与主讲或演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形成讨论,启发深层次的思维。

1.4 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教师进行人文类论文或课题研究时,可在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的吸收优秀学生参与到相关的科研工作中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些基础性的数据采集、资料查找工作可以尝试由学生完成,一些项目组的讨论亦可以让学生加入,使其能从另一个角度近距离的接触到人文学科的魅力,利用尖子学生的带动,在班级、系部形成积极影响。

2.以学生为主导的参与体系

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这绝不是一件教师单方面使劲的事情,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功夫在课外”的事情,所以如何在课堂之外,让学生能有目的的、持续的、主动的进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在人文素养培养体系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 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题的班会、团组织活动。班会、团组织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场合,教师可以与班级辅导员老师加强合作,在常规的班会、团组织活动之外,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题的活动,比如读书会、辩论会等,甚至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把控大的方向,由学生全程策划、组织各个环节,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模式进行,对学生的综合组织、协调能力进行锻炼。

2.2 成立以人文素质培养为目的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学校带有人文因素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组建中,在其拥有稳定的人员后,由教师指导团体内学生,开展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如在校园大型活动中,诵读队学生排演经典诵读的舞台节目,在二十四节气时,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成员因地制宜举行我国传统的祭祀仪式,更可以从中选拔学生,针对竞赛组成“精英队”进行训练,进而用人文因素浓郁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仪式感、参与感与荣誉感,打造校园的“人文品牌”。

2.3 组织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内容的学生比赛。现今高职院校的各级各类比赛中,专业技能型占绝大多数,人文素质类的比赛不多,因此除了少量尖子学生的培养,在更为庞大的整个校园气氛的营造上,可以依托学校原本已有的学生艺术节、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在其中穿插安排辩论类、写作类,演讲类、朗诵类、书法绘画类等各种比赛、利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一定的激励政策,调动学生兴趣,积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2.4 进行以人文素质培养为要求的实践活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当然也不仅仅只局限在校园之内,还可以将其扩展到校园外,由教师带队,以学生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适当的走出去,实地走访名胜古迹、历史人文景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地,以实地行走的模式给学生以更鲜明的感受,以小组讨论,提交实践报告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之间探讨、启发,将直观感受沉淀为有条理、有深度的收获。

3.局限与不足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高职院校建立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系,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远远谈不上完善,面临着很多实际的困难和制约,大概来说,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影响最大:

3.1 学生主观重视度不足。不得不说,现今有相当大一部分的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重视,将绝大部分的学习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类或者说“有用”的技能学习中,对《大学语文》、《社交礼仪》、《沟通与演讲》等人文类课程学习热情不高,课外的一系列有关人文素养的活动也不参与,认为既花费大量时间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对“今后的毕业和工作没什么用”。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要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使得校园内很多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吸引不到一定数量的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2 客观条件的欠缺。另一方面的局限,可以说主要在学校层面的客观条件和氛围上。同样的,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在政策上对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支持还不足够,特别是表现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安排中,带有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功能的课程所占比例很小,人文类课程开设不成系统:要么是所占课时太少,要么是面对的学生数量太少,相当部分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中,无法形成贯穿始终的学习氛围,也客观加深了学生人文类课程不重要的观念。并且,课程的不足又直接导致了从事人文类课程教学的师资不足,有限的课程课时能容纳的内容本就不多,而课外的一些活动与比赛,又由于人员的缺乏,无法保证一定的频率和规模,自然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工作推进的缓慢。

4.总结

总之,在目前来看,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还任重道远,如何构建完善的体系,如何采用多种方式更有成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有待于教学工作者克服现有困难,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在未来有更好的成绩。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体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人文社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