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标,陈盼盼,肖亚乔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全国高校掀起了一场探索新型思政教育的浪潮。 2018 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于大思政教育格局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高校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和专业特点,立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摸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积极开展“大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实践本领高强、社会适应能力好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大学生。 切实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摸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7 年以来,广东高校不断践行“大思政”教育要求,探索教书育人新模式。 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学院组成教师团队带领学生队伍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实践,形成“2+N+X”教育模式,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做法,主要做法如下: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专业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沟通,先是通过日常往来、座谈交流、会议讨论等形式,将有项目合作意向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撮合。 同时紧跟当前国家大政方针和时政热点,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和项目课题,共同确定调研的主题思路、研究框架、路线安排和调研区域等事项,初步形成调研项目,向学校或学院申请相关立项。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项目能够成功获得立项并取得一定的资金、资源等支持。
“2”是指两位老师,一位专业教师和一位辅导员老师;“N”是指多个项目,老师指导学生,可以同时进行一个或多个项目的研究,比如可以将教师在研项目同时和“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者其他项目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社会调研实践中一并进行,进行交叉互补研究;“X”是指学生人数,一般为6 ~10 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 确定调研实践的主题任务后,由辅导员老师招募学生团队,进行选拔并开展相关培训。 此外,学院团委会进行调研实践专场培训,邀请专家、专业教师、往届优秀队员进行分享,传授调研经验并答疑解惑。 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专业优势、学长学姐的经验经历,提高学生调研的能力水平,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迅速融入调研项目中。
调研队伍组建并完成培训后,指导老师指引学生负责人先行联系调研目标单位,遇到困难时给予建议意见,或由指导老师与调研单位进行二次沟通。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奔赴调研地进行调研实践,一起深入乡村基层、市场企业或政府部门进行调查。 不仅到公司单位座谈调查,也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访谈调查。 对于学生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及时进行分析指导。 指导老师不但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教育理念、国家政策、家国情怀等元素自然地融入实践过程,起到良好的知识教授和育人效果,调研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并举。
调研结束后,团队召开调研成果讨论会,队员们交流分享调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讨论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将调研过程的好人好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投到相关媒体网站,对调研进行宣传报道。 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整理调研结果,对调研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投放到期刊杂志上发表。
大学生社会调研实践属于创新创业实践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分析总结调研队伍的特点、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意义等方面,对社会实践的模式特点进行剖析总结,有助于全面清晰的认识。
1. 教师团队的多元化
形成行政领导、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多梯度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发挥各自所长。 行政领导主要负责联系当地政府部门,为调研提出方向性建议,整合资源;专业老师主要提供研究思路,进行专业指导,后续调研报告的撰写指导;辅导员老师主要负责组织并培训学生,动员调查和后勤保障作用。 教师团队分工较明确,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资源进行通力合作。
2. 活动指导的全程化
综上所述,明人对元曲文学成就的承袭与标举,是一个动态的历时演化过程,“尊元”理念在曲学层面的反映与表现,具有明显的流变特征:上溯至元朝时期,曲家既已开始对元曲成就进行自我推尊;明初时期在继续肯定和标举元曲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承袭了元人理念中的北曲——正音的定位、杂剧——风教的关联、文人——雅正的文化想象等多个构成因素,并呈现出粗略、概观式的元曲尊奉面貌;到嘉靖、万历时期,明人“尊元”理念未固守明初以来的思维套路和讨论格局,而是随着对戏曲文体认识的加深,呈现出向细致化、典型化的趋向,并使嘉、万曲学呈现出明显的理性化理论构式。
教师团队全程指导学生调研实践,从单位联络确认、带队实地调查,到后期调研结果的处理、报告撰写指导等方方面面,各位指导老师都给予学生团队全面有效的指导。 同时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勇于提出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动力,更好地投入到调研实践中。
3. 移动的思政课堂
将立德树人、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实践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老师们耐心指导、和学生平等相处、言传身教,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与到整个调研活动中。 这能够及时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专业的指导,以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品德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人公意识,有效地将德育和理政教育融入调研实践过程中。
4. 调研实践的延续性长
从2014 年至今,管理学院专业教师连续五年带领本科生团队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地点主要在广东省内,涵盖了珠三角、粤东、河源、清远、韶关等地。 使得调研队伍更加了解当地情况,有助于更加深入细致地调研,对促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文化旅游等热点话题提供更具价值的建议参考。每年的学生队伍成员有所变动,但整体上比较稳定,“传、帮、带”的氛围浓厚,有的学生坚持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甚至成功保送本校研究生后也依然跟着老师继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延续性和延展性。
整个调研过程可控性比较强,能够按照调研计划按部就班开展,总结调研过程,有着比较丰富科学的理论指导,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理:
1. “三全育人”原理
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调研过程中,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不同领域的教育特长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 行政领导指导的高屋建瓴和大局眼界、专业教师的学术专长和人品修养、辅导员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指导,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 调研过程中,同学们遇到问题能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和指导。 这在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活动中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也引导他们的德行和品行。 当地农户和地方政府企业的热情接待与帮助,广大农村基层的实践环境,都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体现着“三全”育人原理。
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走访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加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通过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或市场企业进行实际调查访谈,使学生更加勤劳务实,提高个人品格修养。 同时能够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更好地检验和吸收理论知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3. “大思政”教育
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并全程指导他们实践调研,在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关心帮助,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正确的“三观”、积极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个人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综合素质甚至未来的职业选择,发挥老师教书树人的作用。
4. 朋辈教育原理
调研队伍经过推荐选拔,成员中既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历的学生组建成一支队伍,有利于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 通过交流分享,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会形成一种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朋辈教育氛围,在实践中发挥“传、帮、带”作用。 有利于促进低年级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高年级学生从分享中也获得一定的收获,比如友谊、好评或成就感等。
通过“2+N+X”实践育人模式,教师团队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得到学校团委、学生处和学院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每年都会对一批调研项目进行立项,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 立项分为校级立项和院级立项,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单独制定了相关的激励办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队伍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励更多师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通过立项,学校相关部门拨付资金支持调研队伍,也对相关指导老师进行激励,甚至帮助调研队伍与调研单位牵线搭桥。 调研结束后,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总结和表彰大会,评选出优秀的学生团队和指导老师并进行表彰,从而分享经验,树立典型,对于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育人模式的创新等方面,都有着实际的成效。
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言传身教地传授着优秀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全面发展。 经过两到三年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提升,学术科研兴趣浓厚。 其中一个典型的教师团队其所带的本科队伍中,先后有三位学生立志读研并顺利保送本院的研究生,并且选择了当初社会实践指导老师担任导师。
管理学院专业大多属于文科,文科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多,实践课程偏少。 通过鼓励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客观了解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价值,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专业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往往也会获得特别的经验体会,开拓专业建设的新元素,也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合作建立各类教学实习基地。 在最近几年,学院先后与地方建立了5 个实践教学基地,比如与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与全国二十个“淘宝村”之一的揭阳军埔电商村建立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 管理学院2017 年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荣誉。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积累,管理学院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创业导师和社会实践优秀工作者,整合了一批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 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实施“大德育”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学院的导师智库应运而生。 目前,学院已初步完成“培菁”系统平台开发,整合双创导师资源,提高导师与学生、项目的对接效率,更好地“培育菁英”。 基于导师智库的建设,学院也尝试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度,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培养高层次人才。
“专业教师+辅导员”团队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多维度、多领域地为学生的实践和培养保驾护航,对这种做法进行总结提高,得出适合自身院情校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对调研实践的学生队伍,普遍配备了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辅导员,并在每期调研活动前,学院召开调研经验分享交流大会,邀请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队伍成员分享心得、传授经验。为激发广大同学投身社会实践,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学院已经初步出台相关的项目扶持政策与教师激励政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保驾护航。
通过“2+N+X”实践模式,教师对学生队伍调研实践进行全程深入的指导,跟进调研结果的梳理分析,并最终形成报告或论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报告撰写水平。 调研过后,教师持续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成长予以关心帮助,指引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真正发挥教师“立德树人”使命。 经过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接触,专业教师物色有学术追求的学生加入他们的科研团队或科研项目,指导他们最终攻读研究生或继续出国深造,从而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形成良好的学生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目前“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团队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基于学院领导教师的兴趣和热情开展,学院进行帮扶和激励。 暂时未形成硬性规定,缺乏强有力的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长效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计划,继续推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间的沟通协作,扩大师生实践创新队伍的数量和实践规模。 规范教师对学生创新实践的指导,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将社会实践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融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形成规章制度,将优良的学生培养模式固化并加以全面推广。